文/六神磊磊
现在的武侠剧不好看了,包括翻拍的金庸剧不好看了,怎么看都没有当时的味道。剧情剧情不吸引人,主角主角记不住,更别提能够打动人、感染人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
有人不承认:怎么不好看了,我觉得我们拍的剧挺好看。这个不争论。你觉得很好看,大可再写一篇文章《为什么现在的武侠剧这么棒》。反之,要是和我有共同感受的,咱们一起聊聊,我尽量公正客观地说说原因。
第一个不好看的原因,剧情太熟悉了。
你看我并没有一上来就喷这家主创、喷那家主创,而是先说客观原因。一些经典的武侠作品,它的剧情大家已经熟悉了,没有新鲜感了。
尤其金庸剧,反反复复拍了几十年,剧情已经完全解密了。过去看金庸剧,大家觉得好看,一大原因还是剧情抓人,跌宕起伏。看到乔峰死了,大家抹眼泪,好好一个大英雄怎么就死了呢?所以吸引人。看到小龙女被尹志平叉叉了,大家生气,捶胸顿足,所以吸引人。
可是现在,谁不知道乔峰死了?谁不知道小龙女被尹志平侵犯了?谁不知道郭靖黄蓉会在一起?谁都知道。这儿还在演他们谈恋爱呢,那边观众连他们将来生几个孩子都知道了。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事实,那就是:金庸剧,已经完成了从“剧情剧”到“经典剧”的过度。
打个比方,就好像莎翁剧,主要情节人人都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最后死了,哈姆雷特最后死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现在大家还看跑去莎翁剧,看什么?看剧情吗?看悬念吗?当然不是了。大家如今看的是表演,看的是感觉,或者是进行印证,拿自己理解的莎翁和剧中的莎翁进行印证。
今天你去推广宣传莎翁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你搞一个噱头是:“一对生死恋人,冲破重重阻碍,究竟结局如何?”你保准死,因为大家都晓得结局如何。
可是很多主创他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仍然拿对待故事剧的方式来对待金庸剧。
比如拍《笑傲江湖》,把精力都用在令狐冲和小师妹那点子破事上,他本能地以为《笑傲江湖》最有商业价值的部分就是这么一段破事,三角恋,多好啊,多吸引人啊,年轻人爱看啊,问题是谁爱看啊?谁不知道他俩这点事啊?别吊胃口了,直接告诉我们小林子自宫用的是直刀还是弯刀得了。
我觉得现在拍金庸,最有价值的反而不是大剧情,而是小剧情。大剧情人人都熟悉了,小剧情大家却不熟悉,金庸的文本里有无穷无尽的小剧情还可以开掘。辛辛苦苦花钱买来了版权,你不开发,都白瞎了。
比如《笑傲江湖》,一开始讲灭门,这个门怎么灭的?先杀谁后杀谁?被灭门的一家心情怎么样,父亲是什么反应,母亲是什么反应,儿子是什么反应,保镖雇员是什么反应?这里面都是性格,都是人物,都是戏。
举一个小例子:灭门之夜,母亲对儿子林平之说:孩子我害怕,今晚你跟娘睡,保护为娘。儿子慨然应诺,抱着剑就守了娘一晚上。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事实上不是她要儿子保护,而是她武功更高,要贴身保护儿子。但假如直说,儿子心高气傲肯定不服,所以才反过来讲,说孩儿你来贴身保护娘,哄林平之。
你看,一个小剧情,一句台词,两个鲜明的人物就都出来了,那种灭门之夜的窒息、恐怖、母爱,还有母亲的睿智和老江湖、林平之的少年心性,全都出来了。
这些是金庸故事里未被开掘的宝藏,是绝大多数观众不知道的,你得给他们这些。
有人说不行啊,这样拍违反规律,必须先把东方不败提溜出来遛一圈才行,这才符合规律。不光主创这样,一些平台也是这样,瞎指挥。其实规律个屁了,你那么懂规律怎么最后出这样的玩意来了呢。你要是成功了,你的做法就是规律,没有成功的没有资格讲规律。
再说第二个原因,气质。
现在武侠剧普遍的气质不对。你可能觉得一说气质就玄乎,其实一点不玄乎。武侠是讲什么的?讲江湖。江湖是什么气质?边缘气质。
江湖人是社会的边缘人,是法律的边缘人,武侠一定要有这种边缘的气质,放逐的气质,不合作的气质。没有这个,味道就不对。
老的武侠港剧总让你觉得“味道对”,因为他们拿捏这种气质特别到位,自带一种边缘感。只要一伙人凑在一起,马上就让你感觉像一个江湖。
对比我们这些年的武侠剧,一个毛病就是太“正”了,不但不边缘,不江湖,反而是有一股子特别主流的气质。
门派不像门派,像是国企。剧中的人物一个个活像经理、主管,和主流社会相处融洽、如鱼得水。男女老少每人脸上都写着八个字:生活安稳,营养充足。但凡几个人凑到一起,给你感觉不是要去闯江湖,而是要进包房吃饭。
就说一个角色——杨逍,新老对比,老的孙兴的杨逍一看就是个江湖人。
而新的杨逍呢,举手投足、气质打扮让你感觉像个什么?
大概是很受女客户欢迎的基金经理。
既然说到气质,顺便说一下服化道。
许多武侠剧的服化道,什么元素都敢玩,什么都敢往上堆砌,人物站在一起弄得跟王者荣耀一样。
看,是不是特别王者荣耀?
非要概括一下的话,许多武侠剧的服化道就是一个共性问题,两个字:
手欠。
明明穿好了衣服,非要再套个围脖;明明戴好了发箍,非要再捆个绳圈,还要玩撞色。
反正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总想再多折腾点什么。
随便找几个例子,先声明这已经不算是最夸张的了。你感受下。
如“重装出击”梅超风:
一看就忍不住想起郭德纲的贯口:头戴帅盔朱樱乱颤,内穿软甲外罩大红袄,上绣蟒翻身龙探爪,海水江牙;左肋下挎着一口青锋宝剑,真是不怒自威…… 
让她穿成这样,你过瘾是过瘾了,但削弱的是什么?可信度。
这教你如何能相信她是一个藏在王府里,整天隐姓埋名、逃避追杀的女人?
说严重一点,这就是践踏剧情,践踏故事。好不容易编一个人物故事,让人有代入感,多不容易?一套服装就给你践踏了。
再看柯镇恶:
这个华丽的肩甲是干什么的?为了表示柯大侠铁肩担道义?
那根华丽的黄金棍又是什么?是潘家园捡来的漏么。
给人家一根普通铁杖不行吗,为什么非要黄金棍?
还有那个迷之紫色围脖,到底起什么作用?另外,头上已经带了发箍了,又要缠上几股绳子,又是起什么作用?
就说是不是手欠?
非要总结一下的话,就是除了剧的名头是武侠,实际上剧中的种种元素都在拆解武侠、在破坏武侠、在提醒你这很不武侠。
如此一来,哪来的代入感?
第三点,表演。
非要讲进步,和过去的老武侠剧比,那些次要的配角、龙套的表演进步了,要更好了。
主要的差距是主角拉胯,还有重要的配角拉垮,而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这里不针对任何演员个人,纯是说戏。对比一下你就感觉得到什么叫差距。
比如同样是《天龙八部》里的一个情节:
王语嫣初闯江湖,和段誉一起遇到大雨,淋成了落汤鸡。俩人跑到一处碾坊躲雨、换衣服。
老《天龙八部》里,王语嫣换衣服遭遇尴尬时的眼神是这样的:
注意眼神。看到这个表演,你的感觉是什么?大概是:
 她是真的淋湿了。
她是真的受惊了。
她是真的无助和失措。
她是真的初闯江湖、未经江湖风雨和人事的少女。
她是真的王语嫣。
再对比一下后来拍的《天龙八部》。没有刻意选特别糟的版本,仍是拿相对口碑还算好的一版来比。
在这里,王语嫣遭遇尴尬时的眼神是这样的:
你体会下这区别。
而且导演、编剧还自作聪明加了两句台词:
段公子,我要换衣服了哦!你的眼睛绝对不许睁开哦!
看这个表演、台词,你的感觉是什么?大概是:
她是假的淋湿了。
她好像并不怎么害怕,也不怎么羞涩。
她在提示他把眼睛睁开。
她俩是一对司机在打情骂俏。
她不是王语嫣。
她就是刘亦菲。
同样一段戏,效果差了八千里。
再随便看另一个对比,是《倚天屠龙记》里的一处情节:杨逍强撩纪晓芙。
请听题:看了以下两张图,你觉得图中的男人此刻心里在想什么?
这个是老版本的杨逍:
看图之后,我觉得他心里想的是:
我很喜欢面前这个女人。
这个女人真有意思。
真的很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感觉。
而下面是新版本的杨逍:
看图之后我觉得他想的是:
我帅吗?
我难道不是非常帅吗?
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我非常帅吗?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困惑:
老经典剧的那些演员,一样也是俗人,也得在圈里摸爬滚打,要追逐名利得失,沾染一身红尘,也有精明算计,也要恩怨相尔汝。
有的演员,我都亲眼见过活动现场突然变卦,不满足条件不肯出化妆间的样子。
可为什么一到剧里,眼神立刻就清澈了,马上就变身为角色了,那种算计、油腻、虚浮都没有了,就变成了武侠世界里的人,成了侠客、劫匪、姑娘、小姐。
你看着他们表演,绝不会分心想到他在包房里吃饭喝酒是什么样子。
而反之,现在武侠剧总是格外不清澈、格外油。
就说这一段张翠山和殷素素在画舫上的戏吧。
本来是书上最青涩、最情愫复杂的初见,但看了剧之后什么感觉?
一句话,就是觉得俩人明明可以约炮,非假装在这谈恋爱。
末了,聊聊武侠剧的最后一个大问题,就是降智。
降智这个问题不光是武侠剧,但在武侠剧里挺突出。
比如有一版《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最后的大结局居然是换心给任盈盈。
好吧,游坦之就换眼睛给阿紫来着,总之,不学游坦之的东方不败不是好聊斋。
有道是,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爱着你像心跳难触摸,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
也不知道东方不败有没有像紫霞仙子一样,在那颗心里藏一滴眼泪?
总之,许多剧给你的整体感觉,就是一群妆容精致的演员、一堆花里胡哨的服化道、一片饱和度极高的配色、一派让人晕头转向的武打之中,包裹着一个极其庸俗的内核。
没有了思想深度,剥离了人文关怀,把武侠经典的境界拉到一个极低的水平上,类似郭德纲说的名菜,龙虾垮炖。
现在许多武侠剧其实都不是武侠剧,是打着武侠旗号的言情剧。说是言情剧,却又不言情,主要就攒两三个流量明星,让粉丝们嗑CP。
对于降智,平台有理由,因为观众喜欢啊。
我们一定要适应观众的年龄层次和审美水平,只允许往傻里拍。说来说去怪观众了。
说实话这真是观众的需求吗?
很简单的道理,你扔香蕉,来的就多半是猴子。你扔竹子,当然只能吸引大熊猫。
观众真是不识货吗,《请回答1988》这样的好剧中国观众看了不知道好吗?
所以武侠的低智化,归根结底不是什么观众的需求,而是你自己的需求,因为你只能把控这样的产品,因为你对武侠、对经典只能理解到那个份上。
不是什么被迫低级,而是根本就高级不起来。
-完-
看累了,点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