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的十二月中到2021年的一月底, 美国新总统在国民警卫队“守护”下就职, 英国发现新冠病毒变异,各地开始疫苗注射。世界在不安和不确定中进入新的一年。
但对有孩子的华人家长,这一段时间, 美国藤校早录和牛津剑桥的发榜消息,是这万变中的不变, 也是他们小宇宙中最重要的事件。
一月十二号一大早, 睡眼朦胧的儿子Owen拿着手机,走进厨房, 笑嘻嘻地对我说, 牛津给我offer 了。我们从十二月初儿子面试后一直牵挂的心终于落下来。
我承认Owen是幸运的。他有两个都在大学里教书的父母,他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教育环境,  他在报考之前为自己摸索到了最适合他的理想学校和报考方式。
因为这份感恩之心,也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多年,尤其这几年陪伴儿子有很多感触, 我打算干脆借眼球效应, 把最想说的一些话趁机说出来。反正现在说啥都对, 也可能说啥都错。本来就是家长们最纠结的一些问题,现在你又凡尔赛,......
不过我也不管那么多了。 
用诚实的态度,说自己相信的话, 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在下面的三集里,我将陆续围绕几个题目,谈谈海外华人教育的问题,我的观察主要来自我们在温哥华和悉尼的家庭和社区经验。
这一集我主要想讲的就是很多家长纠结的问题:公校还是私校?
事实上, Owen被录取的那天早上,我们一家人在早餐桌上最兴奋的话题不是他和他要去的学院, 那个学院以法律和经济学著称,尤其管理, 是适合他的学校。这些我们在他十二月的面试之前已经了解过了。 
那天早上我们谈论的是Owen就学的高中 Burnaby North Seconday School(以下简称BNS)今年为公校争了一口气:几个星期以前,他的朋友也是该校学生会主席的男生被哈佛早录了,而且大概是温哥华唯一的哈佛早录。据说大温最有名的那所男生私校有三个斯坦福,和宾大等,但没有哈佛。现在又来一个牛津法学院, 太给力了!而且儿子告诉我们,BNS还有好几个小伙伴都应该是美国藤校的目标和能力,等着看春天发榜吧。 
为什么这么替他们学校高兴呢?
如果看Fraser Institute 高中排名榜--这是加拿大的一个比较权威或说很多家长喜欢参考的排名榜, 他们学校(BNS)2018-2019年度在BC省排名是181/252 (过去五年 179/ 236) 。这名次大概一般华人家长都会望而却步的。
但是BNS又是开设最多AP课程的学校, 而且每年去美国藤校读书的都有好几个。前几年还出了一家两个孩子上哈佛的例子。 
所以排名低, 是因为这是所地道的加拿大公校,它的目标或说理念不是只培养准备考大学的人,而是为所有人提供教育EDUCATION FOR ALL 。BNS学校很大,人很多。Owen这一届毕业生有四百来人,全校五个年级有近两千学生;并且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比如有很多人大学也不想上,他们就想上个职业培训专科学院,比如BCIT啥的。有的甚至BCIT都不想上,干脆在高中学点儿最基本的技能,毕业后就工作。所以他们学校的高中课程是分流的,有大量的honor和AP课程,也有木工活或者汽车修理这样的职业培训课。
学校有很多不把学业academic performance看得那么重要的学生。但是同样也有很多想上好大学的孩子,Owen平时在一起的七八个朋友就是这样的学生。学校的honor班(所谓的快班)和AP课程就为这部分好学的学生提供了基本和充分的条件。
Owen每次说起当初他自己选择的这所学校时,总是非常骄傲。当年他选择跟小学时的朋友在一起,所以来了BNS。至今他对高中排名不以为然:“我们学校为我们想上好大学的人提供了充分条件。如果别人有能力,有条件,当然私校对一般人来说的是个更好的选择“。对于他,公校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也热爱他们学校。对其他人,就要看各自的目标能力和家庭条件自己决定。 
私校从平均的教育资源和给予个体学生的各种关注上都无疑都是更好的。在悉尼,受英国教育传统影响,私校的比例很大。华人家长一般是鼓励孩子考取精英学校(不论学区只论成绩),其次就是争取孩子上私校。加拿大的公共教育非常好,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私校比例并不大。但华人父母对教育十分重视,有钱移民又很多,所以近年来,在这个平均房价在一两百万的西岸移民城市, 私校也成了越来越多华人家长的选项。我就曾目睹中学同学一家为儿子进入那所有名的男校所做的种种努力。母亲几乎是孩子一上学就陪读, 放弃了自己很好的职业生涯;父亲在国内打拼事业,只做决策;孩子小学在列治文上好的小学, 中学上了温西的私校,全家就又搬到昂贵的西区。 
这样的付出当然有理由,尤其在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时。比如这次疫情影响了很多学校的教学,而私校的资源就使他们把学生受到的影响减至最低。他们不仅照样上课, 甚至还有体育课。
举个课外活动的例子。Owen从进高中就对知识竞赛 辩论赛和模拟联合国活动感兴趣,三 四年间参加了很多各种比赛。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他们学生自己组织这些俱乐部和参加比赛,由高年级的孩子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公校老师老师没有义务参加,全凭自愿。有两次学生们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就因为没有老师领队,不符合规定,面临无法参加的困境。这些孩子最后自己想办法绕开了规定。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在私校,他们有老师组织而且提供培训。 
BNS的辩论队在St. George's参加比赛
再比如, Owen上十年级后, 决定大学要学习法律, 只有去英国读书,因为北美的法学院都得读完本科才能申请。他在网上查到了牛津大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没有更具体的加拿大高中生报考牛津的信息。去年因为疫情, 也没有办法到大学的开放日open day去了解情况。他们学校曾经有过一个去牛津的学生, 但那是很多年前,早失去了联系, 老师也爱莫能助。直到去年二月份一位我的一位校友路过温哥华,因与他聚会我认识了一位孩子刚被牛津PPE(政经哲)录取的妈妈,才算有了点线索。这位女儿刚从Collingwood毕业的妈妈告诉我,牛津每年都来西温的那所私校办招生讲座,而她知道的2020年温哥华录取的三个牛津学生都来自西温的私校Collingwood 和Mulgrave。
但是进私校也并不意味着必定成才甚至成人。我们当初对私校没有太执着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孩子出生前一年,我们认识的一个香港家庭,以及他们跟我们说的教训。他们上私校的大儿子并没有考上期待的名校,反而落下了很多私校学生的坏毛病,比如喜欢跟同学比富,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没有一般家庭孩子的现实感。他们跟我说这些的时候已经决定让老二上附近的公校。 
所以说,公校私校的区别不仅有, 而且很大。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选择标准和必定的成才之路,就像高中排名榜一样。重要的是哪一个最适合你的孩子和你们的家庭,而这个就需要自己的判断。而且任何事物有都有其两面性,就要看我们如何利用。公校学生或父母也许要比私校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这样的孩子到了大学和社会, 以前培养的独立的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也许会更有帮助。  
另外,加拿大很多教育观念还是华人不熟悉的,我们要对此保持开放之心,多倾听孩子自己的意见。比如当地很多家长就是要支持公立教育上公立学校;还有很多人认为孩子不一定都要上最好的美国或外国大学。我大学同事的孩子大都上本地大学,甚至很一般的大学。这在多数中国家庭不可思议。但这些大学教授们说起自己的孩子都很骄傲, 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能够独立,父母的职责已经完成。
这正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宽容健康和人性的体现:不一定有一条最好的路,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可能。
(Q: 那你为什么还要强调你孩子上了牛津?
    A: 因为似乎这样,我的话才更有人听!)


前文导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