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3这部作品现在有很多标签:“毁誉参半”、“捞钱”、“无底线”、“豆瓣低分”、“有辱本格推理”......它甚至从我看电影时的豆瓣6.2分,现在已经降低到了5.7分。
但这些不妨碍我还是很想评论。
这不仅是因为我觉得唐探3光在内容性上其实并没有那么差,更因为纯粹观众或者影评人视角的逻辑去评价它到底“好不好看”,并不让人满足。
换一个视角,品牌营销人应该更靠近唐探3的资方和出品方去思考 —— 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本)可能冲击50亿甚至60亿规模有史以来的最大单品,而且这是影业界在影片上映前就基本笃定的。
那么它哪些地方做的好?面向何种需求?如何赚钱?遇到哪些问题?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还是挺让人兴奋的(可惜,截至怡叔写作当下,50亿看起来是很难了)
笔者不是影评专业人士,还请包涵,以下仅仅是一些个人观察:
01 符号化降低娱乐门槛
实际上我看电影的第一分钟就开始边看边记小本本(手机灯光调暗),因为能够看到太多过于明显的“符号”。
目前我记得的泛指符号包括不限于:

  • 开场几次打斗后的“脸贴门”动作
  • 日式经典追打:一群人动作夸张+乱叫但追不到
  • 成龙式搞笑打斗
  • 黑社会澡堂纹身,等类似经典日式刻板印象
  • 停尸房那场类三岔口式、误会叠加的搞笑戏
  • 游戏化闯关符号,合理加速剧情
  • 电影中期形成的师徒四人组配置
  • heal the world音乐,MJ符号

更多的直接IP带入如忍者、圣斗士、葫芦娃,我们就不说了,总而言之这部电影里的符号太多了。要注意,我想说的符号是泛指,包括刻板印象、经典桥段、人设的复用,它们都是【经典意向】。
许多评论提到这部电影的要素过多,导致导演编剧无能力把控。但也正是因为要素过多,制片方才需要用这些经典意向来简化大多数观众的认知,降低他们理解和娱乐的门槛。
现在我们都知道陈思诚坚持定档春节的原因不知是因为票仓更大,也是因为受众和影片手法的契合度。
这样的强烈符号化说明导演真的很懂大众消费者,懂翻译,怎么让内容更好被理解、被激发。反面的一边,也会有过强的商业风格,俗称爆米花。
02 剧情守恒定律
除了无数符号、意向,在过剧情的进程中,我也感受到果然“出来混还是要还的” —— 不论你是哪个级别的导演、编剧,你都得遵循【剧情守恒定律】。
我用大家都熟悉的《哈利波特》来解释一下剧情守恒:
正面教材1:想要干掉伏地魔保持世界和平,邓布利多和斯内普必须死。这样结局不是喜剧,但也不算悲剧,有完整交代。如果大家都活着,就是喜剧,作品丧失深度和影响力。
反面教材1:《七龙珠》数值问题最后就变成没有深度,选择要打斗、热血和直男爽,也就选择放弃和破坏故事逻辑,只能是游戏化剧情。

正面教材2:《叛逆的鲁鲁修》,主角鲁鲁修必须死,否则就变成喜剧,丧失深刻性和完整性。
反面教材2:《纸牌屋》的前几季利用普通人不熟悉美国zz体制来讲故事、藏暗线,但是这些套路用了3、4季后就丧失新鲜感了,再继续还是一样就看不下去。许多神剧烂尾就是这样。
正面教材3:也是我觉得最顶级的内容创作之一《rick and morty》,时空穿梭、宇宙之王、主角无敌....脑洞无穷大的守恒来自哪呢?来自最深层自我认知和各种人类重大议题的探讨。这才能让内容不至于崩坏。
也就是说,内容创作者的坑不能挖的太大。
自己挖的脑洞坑,你也得用同样能量的脑力去填补上去才行。
唐探3的结尾,密室凶手的动机和庭审部分被广为诟病,也都是来自于此。毕竟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些谜题,包括:
密室杀手是谁?Q是谁?主角身世背景是什么?”
同时讲这么多条明线、暗线,场面上又是极尽奢华,最终必须得有个惊天故事来包圆这场反转。
很可惜,陈导把故事往“历史遗留和世界和平”上去引导的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
当然,唐探3这样的电影有太多冲突和选择要考虑:
搞笑 vs 推理
要素过多 vs 时长恒定
谜题过多 vs 时长恒定

广度,大众能看懂 vs 深度,小众爱好者推崇
甚至是商业性 vs 艺术性
.....
剧情守恒意味着,你放弃的东西、你选择聚焦的东西。
聚焦了A,必然丧失B。
03广告植入的抵触意识
开始过渡到电影内容之外的观点:
唐探3除了剧情被骂外,还有一个骂点是植入广告。这点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好奇,因为大多数现代剧都会植入,但唐探3那几个植入为什么观众反应那么激烈?

我的品牌课件里正好有个模型可以拿来分享:
在任何内容信息里消费者对“商业信息”都必然有抵触情绪,但这个抵触情绪是有进阶的:
  • Level 0 是压根没注意到,但这样广告主蒙受损失
  • Level 1 是消费者已经识别广告,如果识别出来但符合预期,抵触情绪是低的,比如新闻联播后的广告是必然存在,谁都知道。这点上讲,就要看导演的处理能力是否自然。
  • Level 2 是消费者是否明确感知到基本的商业意图,有些广告只有品牌名称提及,就属于轻度的意图。
  • Level 3 是消费者觉得这种意图是不是太过短期、直接,也就是转化导向
我记忆中唐探3里被骂的最多的是tony贾被打倒后拿出“东鹏特饮”,然后表示自己又恢复了 —— 此处植入就属于level3,意图过于明显、直接,对产品利益的提及暴露过多。

另外一个植入可能眼尖的人才记得,就是一闪而过的公交车上贴有“招商银行”,这类就属于level1,当然也可能level0,没有被消费者注意,自然不会招致抵触。
04 评分由何决定?
唐探3虽然豆瓣5.7分,但我个人其实会打7.5分。有两个理由:
1.我是带着6分的预期去看的,没想到还可以,满足了我对春节档看大片开心的需求
2.在老家看的,票价41,似乎是低于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平均水平
我这么说其实就是想表达,电影评分与产品评论很相似,作为一个即时反馈的体验,我们对作品的评分取决于我们【获得的】vs【付出的】直接对比,而这两点又有太多临时因素决定。

本质上,这与一款快消品的评价并无区别。
成本>收获,评分低

收获>成本,评分高
只不过作为电影,它的价值更多在于“娱乐与审美价值” + “社交价值”,而它的成本付出,也仅限于“金钱成本” + “观影时间成本”而已。
其实成本大家是差不多的,主要还是价值感。
这样我们能理解许多愤怒的唐探粉丝,他们对推理与逻辑严谨的要求决定了“审美价值”大幅度降低,这种价值甚至会因为情绪而变成“负值”....
当然也有许多差评粉丝不是逻辑爱好者,许多动辄上百的票价也大幅拉低了他们的评分。
这些评分最终直接影响了唐探3后续的排片与上座率,这些可能是陈导之前所料未及的。

05 电影作为一种产品
电影毫无疑问是一种内容产品,它可以承载很强的娱乐、文化甚至艺术属性,但本质上还是由一系列文化影视供应链产出,和实体消费品在很多层面是相似的。
最基本的就是它的消费性,决定了它需要完成交易、获得利润才能进入再生产。它一样经过一个完整的需求洞察、价值创造、价值传播和交付的环节。
但是呢,大电影也具备非常多的特殊性,我讲我看看到的几条:

1.感性和无形价值为主
电影是没有理性使用价值的,我们消费它所获得的主要就是感性价值,也是我们上面提及的两点:a.内容带来的娱乐、情感、审美价值 + b.社交价值,就是谈资

2.作为体验/服务型产品,完全标准,千人一面
电影内容是无形的,但我们要看到却必然需要去电影院,和家人朋友一起,坐上座椅、看大屏幕甚至带眼镜。也就是说它也非常具有体验性,需要场景做基础。但是内容却和快消品一样是标准的,千人一面的。

3.大投资大风险 - 保票房和渠道力
电影是一个和普通内容生产不一样,大银幕有点赌场的意思。类似唐探这样的电影投资动辄上十亿,这背后固然有明星、IP、导演实力支撑,更重要的是同时参与投资、制片、发行、院线分配的资方其实很清楚,自己这样投入,是因为渠道力、排片力跟得上。所以票房保底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这点我们直接看利润分账就完全理解了:
乍一看很吓人,为什么出品方只能拿到不到4成?
其实很简单,票房是一个总计,不是内容产品的“真实销售额”而是“总产值”。大部分的利润还是要给到影院方,因为它肯承担更大风险、投入更多资本、覆盖更多人群、直接提供服务和交付价值。
4.时间窗口内,具有社会影响力
大电影往往选择在暑期档、春节档,就是因为这两个时间窗口有足够的观影人口,作为内容产品就具备了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再加上电影是个短期体验,看完即走,情绪到了就会及时反馈,人们也更容易把电影作为谈资口耳相传。

5.强IP具有强心智预售能力
唐探3这类大电影,本身有良好IP基础,前作口碑不错,又有知名明星,其实在“卖”的这个环节不是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其上市前,感知价值远远大于票价。(当时大家也不知道票价多少)
这本身就是强大的品牌能力体现,在消费者心智中提前预售了,2020没看成,2021春节还是要看。

6.电影产品的服务很难完结
我个人认为电影这个产品的体验是从被消费者感知、提及开始,一直服务到被消费者评价、分享,它的产品生命是到其被遗忘才结束的。本质上还是因为它并非一个实体功能产品,电影尤其是IP电影是一个强大故事,它们对人记忆、情绪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价值也无法量化。

7.艺术与教育性
华特迪士尼说:“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挣钱,我们拍电影是为了挣钱拍更多好电影。”
不可否认,作为文化内容产品,它可能对人的心智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具备艺术高度和教育意义是一个无形要求,也属于无法量化的价值。
唐探3在这些特点里可以提出来两点:
一个是 —— 心智预售性强,心智预售意味着渠道谈判力强 + 用户预期高。谈判力强 = 排片高,好卖。
另外一个是 —— 作为春节档的体验性产品,立刻有反馈,其实意味着口碑的影响可能会非常巨大。
这些根本上决定了唐探这样一部电影:售卖问题不大、评价影响很大。
结语

把视角拉到唐探宇宙IP的创始人、总策划的陈思诚身上。其实我一直觉得他做的不错,是个天才。
而现在中国内容行业也绝对需要“天才”,这个天才不是指纯粹艺术性上的天才,而是能在资本、商业诉求、大众认知水平缓慢提升的夹缝中把内容输出了,长期的去解决优质内容供给问题的人。
这绝对需要对内容制作的融合能力和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力。
好在我觉得唐探团队的把控还算张弛有度,一个案例其实是2020年初上映的唐探电视剧系列:
前八集硬生生的给你好内容、好剧本,后八集竟然也硬生生给你硬植入、蠢剧情....这种大开大合、毫不避讳我觉得是种优点,体现了对资本方的议价能力。
这样的电影到底对中国电影行业是好是坏,其实都可以举出无数的例证,非常适合做奇葩说辩题。
在我看来,如果说是坏,最大的一个理由是:“给国内导演做出不好的表率”。如果说是好,最大的理由是“复苏电影市场、刺激更多影视文化需求”。
所以真的是祸兮福所倚,没有什么正确答案。
END.
参考内容:
国内电影票房分账细则 - 知乎
陈思诚,拯救万达的男人 - 人物杂志 

号外,我的知识星球上线了。打算分享一些还没有形成长文、日常的思考洞察。更新频率不是很固定,但你可以向我提问了,欢迎谨慎考虑后关注:p(建议从微信端而不是app store付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