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季洁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勉强成团、4个月就散伙的事,大家还没忘吧。
转眼第二季就开播了。
▲《浪姐2》海报,图为选手王鸥、那英、左小青
前后间隔不到5个月,好多朋友问我《浪姐》是一年出2季吗?这么频繁。
成团选秀在我国走到穷途末路,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浪姐》系列的快速扑街。
大部分参与者没有成团的实力,甚至不见得真想成团,节目组却拉来一群又一群“30+”的女明星硬要搞团。
图的什么?
第一季结束之后,“30+女星成团”的概念明显发现有BUG,成团夜当晚宁静就公开拒绝成团,后来,“无价之姐”7人团果然是一个限时玩票团。虽有一个团综《姐姐的爱乐之程》,但几个月来,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完整舞台,终于在宁静宣布“我不想再和大家一起蹦蹦跳跳”中,偃旗息鼓。
▲团综《姐姐的爱乐之程》争议颇多
这些早已成名、领域不同的30+女明星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意愿、体力,来履行一个“女团”的工作义务。
《浪姐》30+女团的目的正当性,受到了挑战。
连隔壁《追光吧!哥哥》看到都学到,把节目最终目的修改成,“不成团只选择慈善大使”。
《浪姐2》节目开播,竟然没有任何大方向上的调整,直接把主要规则复制粘贴开始第二季。这不想好好做节目,急促消费第一季热度的心思,实在过分明显。
《浪姐2》开播,忠实观众大都怒了。阵容再强,口碑也在下降。
▲《浪姐2》在豆瓣的打分人数刚过万,评分低至5.6分
没有意外
昔日美人、天后聚首,《浪姐2》却叫人提不起精神。
动辄3、4个小时一期的节目,第一季看得津津有味,加更的边角料都找来细看,第二季却怎么也看不动了。
只怪它没有意外。
张柏芝唱《星语心愿》,杨钰莹唱《外来妹》,诸多女明星玩起回忆杀,在初次亮相时打出最安全的一张牌。除了那英意外地很扭捏,几乎所有人的表现都在射程之内,没有一丝惊喜。
▲张柏芝唱《星语心愿》打情怀牌,但她自己也承认舞台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季的《浪姐》是有创意的,或者说它很冒险。在20岁少男少女成团选秀最火爆的时候,找到一群30岁以上的女性邀请她们乘风破浪。在“蹭热度”的争议声中,走出另一条综艺大道,在扎堆的“少女感”中,硬生生展现了熟龄女性的自信。
创意带来高潮,也揭露自身的缺陷。
“30+女星们或许需要舞台,但她们真的需要成团吗?”
“姐姐成团的意义何在?”
舆论至今在问。
问到最后,第一季的《浪姐》是一颗洋葱,剥开并没有心。姐姐成团,没有意义。或者说聚了又散,有意义的只是过程,而不是成团本身。
▲宁静在发表成团感言时说:“我拿第一,不想成团。”
可惜第二季就这样仓促地开始了。
第一季的新鲜感已经消失,观众的期待值也大大提高。第二季没能拿出镇楼的“法宝”,能消耗的只有名声。
▲《浪姐2》的网友热评,几乎全是唱衰
《浪姐2》初次亮相平平,甚至有姐姐忘记歌词、动作,最起码的诚意都看不太见。4个小时20分钟的节目显得过分冗长,味同嚼蜡,逼迫观众不断快进。
▲《浪姐2》状况不断
《浪姐2》用实力证明,即使它把过去的节目导师拉来做嘉宾,没有新意的节目,没有诚意的表演,仍旧只能扑街。
姐姐们除了重复过去的社会印象,并没有向节目新增更多看点。目前来看,笨美人还是笨美人,失落冠军还是失落冠军,没有任何人翻盘,也没有任何人瞬间跌落到不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留置悬念。对于综艺来说,这将是一个每况愈下的进展。
表演不够、八卦来凑。
《浪姐2》从第一期开始,在当时“郑爽张恒”、“华晨宇张碧晨”的一片巨大瓜田中,它就被淹没得看不见。后来关于《浪姐2》,持续只有八卦冒出头来。
《浪姐2》的第一个热搜,是那英的一句“你们俩谁”,#那英不认识李菲儿张馨予#,一句普通的话语被解读出多重争议信息。
▲那英问张馨予李菲儿:“你们俩谁?”
接下来几期,也大多是以节目中个别女星的争议行为,比如弦子作为队长选员时,明言“想要一个比我有名气的队员“,被网友嘲笑“情商低”而被网友骂上热搜。
甚至还有黄晓明因“避嫌”半路退出《浪姐2》的录制。
▲黄晓明“避嫌”前女友李菲儿退出《浪姐2》
这个搞事不搞正事的路数,和开篇文案中昂扬的“三十而奕、三十而毅、三十而熠”,没有一丝毫的关联。
说到文案又必须要说,这一季的文案,比上一季的“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差得太远。虽然仍旧是一个音节的三重解读,却在质感上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仿佛是一个漂亮上联后面硬凑出的一个“下联”。
第一季的“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三个核心字,字形参差,而使递进具有美感;从一句众人熟知的成语“三十而立”展开去,三个层次都有丰富的含义,初看惊艳,再看也耐得住嚼。
第二季的“奕、毅、熠”,不管是字形还是字义,都含糊接近,黏起来像一坨,说了等于没有说。
第二季说了等于没有说的,还有其他多处昂扬的话,众多姐姐的众多宣言。一个节目越想表现什么,却其实越没有什么。
它不断地强调“女性”强调“价值”,嘴上说出花来,行动上却远远撑不起来。已经三期,《浪姐2》还没见到女性之间太多的情义,更没有见到真正惊人的舞台。
▲选手王鸥的准备充足,在《浪姐2》中获得较多关注
《浪姐2》仿佛被“正能量”绑架了。
观众的新鲜感已经耗尽。
失落价值观
那些为第一季流过的眼泪可以证明,《乘风破浪的姐姐》曾是一个有强烈价值观的综艺。
“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吴梦知具有层次的文案,让节目一开场就定下来一个基调,品味上细腻高级、精神上倔强昂扬。
《浪姐1》预告片的经典文案
正片里偶尔闪现的黑幕,上面有三言两语,复刻了100年前的默片质地。那些言语,少有地呈现出女性的幽默。
女性的幽默,是东方社会最被低估的女性优点之一。过去总是听到那样的声音:一个女人的幽默是“解high剂”,等同于没有性吸引力,男性会把她当作兄弟而不是红颜知己。
《浪姐》是一个有性别的综艺,它的剪辑师们,幽默得堂而皇之、独树一帜。黑底白字,热辣大方,精神上已经非常高级。
▲张雨绮说错熟语,《浪姐》的找补
而第二季的文案改掉了,剪辑也变成了可爱的风格,“讨好”“套路”的意味渐浓。
难忘与《浪姐》第一季的相遇,《兰花草》打动了我。
阿朵、宁静、袁咏琳,三个人贡献了一场充满智性的改编,把一首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这样的旧曲,唱得耳目一新。狂暴的电音开场,阿朵的怒音唱法,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自己会听到《兰花草》起一身鸡皮疙瘩。
节目持续向前,姐姐们的阅历、实力、创造性、相亲相爱,给了舆论一个大耳光,打碎了节目开播之前,那些不怀好意的期待。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之前,很多观众们都以为将看到一个“女明星互撕”的节目。包括节目组自身的营销点,都放在“不好惹的女明星共处一室”上,引导观众“兴风作浪”。但《浪姐》却意外出现了一场又一场有质量的舞台表演,和一次次女性之间互帮互助的画面。
▲阿朵在袁咏琳当队长无人选择时挺身而出
作为第一季《浪姐》的忠实观众,我无数次不在想,“年龄不是白长的,姐姐们可真有两把刷子。” 

而最有名的那一句评论是——“看到你们,不再害怕变老。”至今令我怦然心动。
这句话的份量好重。一些普通的女孩,从一个综艺中获得了鼓舞,放下年龄焦虑,拥有了追求所爱的信心。
《浪姐》第一季,尤其前半赛段,所传达的女性力量、价值观,都是非常打动人的。
——在这个节目里,仿佛女性真的想做什么都可以,想做就去做,独立绽放。
五十二岁的伊能静,出来唱跳,对抗体能和家庭责任的捆绑,来继续实现梦想。她在舞台上唱出自己儿子编曲的歌,回应18岁的儿子穿女装的争议,鼓励他的自由,“18岁已经是艺人的妈妈,唱起了儿子18岁写的歌……你成全了我做自己,我也希望我能成就你独立自由。”
▲伊能静回应18岁的儿子穿女装的争议
酷。
性感通透的张雨绮,蜕变归来的艺术阿朵,不走退路的真诚金莎,绝不服输的演员蓝盈莹,浴室里的天籁歌姬黄龄……
每一个女星各有千秋,却有一个共同的意识:绽放做自己。30份意识拧在一起就形成了《浪姐》的核心价值观,姐姐们身体力行,在2020年的夏天鼓舞了很多人。
但是随着“选秀”“综艺”“真人秀”需要的冲突感,节目组为选手们制造了越来越多且残酷的比拼。画中人们被迫逐渐认清,要赢不能唱慢歌,《浪姐》不过是一个有输赢的游戏,不是筛选“人生艺术家”。
▲《浪姐》第一季中,孟佳组抽中了慢歌《花样年华》最后拿到了坏成绩
加上“姐姐”红出圈之后,《浪姐》与妇联的合作,与女性正能量的必然绑定,都使得它变得越来越程式化。
回溯第一季的尾期,发现《浪姐》系列的崩坏不是没有引线。
而回到第二季,则更能确定《浪姐2》的扑街,正在于价值观的遗失。
乘风破浪的姐姐,虽然脱离了只有老公小孩的琐碎生活,却走向了一个没有道德瑕疵的榜样姐姐形象。
这种资本与政治合力之下,带来的娱乐的转向,它是老一套的“树榜样”,过分高亢以至于脱离生活,现在的网友早已不吃这一套。它生硬,甚至单向得无聊。而无聊,是综艺的克星。任何无聊的内容都将被综艺节目的观众所抛弃。
于是,“女性的力量”成为标签,被《浪姐2》到处张贴,终将让每一个路人都对它视而不见。
除非它能从口号脱落,重回现实,出现在节目中。
除非“女性的力量”被观众再一次真正看到。
作者 | 季洁
编辑 | 何焰
排版 | 茜雯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不值得影评
电影鉴梦师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