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纪录片,上、下两集在豆瓣的评分均高达9.2分,名为《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由日本NHK电视台操刀,佐藤浩市解说。
这部纪录片首次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莫高窟,并展现了包括未公开的共计30个洞窟的雕塑和壁画。时隔12年,相信你仍旧会被镜头下的莫高窟惊艳。
为了更好的保存敦煌莫高窟这些艺术珍品,洞窟里没有照明设备,壁画和塑像几乎无法看清,人们只能依靠手电筒来观赏它们。有些洞窟至今未对公众开放。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近距离了解、观赏敦煌莫高窟的机会。
在纪录片中,莫高窟九层楼前的树木从葱郁到零落。如此长时间的拍摄,最终浓缩成216多分钟的视频内容,揭开一个神秘又高清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第一个洞窟的开凿时间是公元366年,让我们跟随NHK团队的镜头,穿越1654年的历史,拨开云雾看敦煌:一看大唐帝国的光辉,二看传承千年的虔诚祈祷。
上集:重现大唐帝国的辉煌
纪录片上集以“重现大唐帝国的辉煌”为题,细节展现了开凿于唐代的57、220、45、96、158等十几个精彩的洞窟。
45窟 唐
158窟 卧佛,中唐
 为什么会用一集的内容来展示唐代洞窟呢? 
敦煌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窟中,约有半数开凿于唐代。这里汇集大唐美术的精华,封存着大唐各族人民的服饰装扮和风俗习惯。
现代可以瞻仰大唐帝国繁荣景象的东西,随着战火和风雨,早已慢慢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少之又少。而在距离丝绸之路起点长安1500公里的敦煌,大唐帝国的光辉依然保存着,美人、大唐气象、文化经济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见证,这里都有。
57窟 思维菩萨 初唐
可以说,大唐是敦煌莫高窟的巅峰时代;也可以说,敦煌莫高窟是唐朝艺术水平的再现。108分钟的视频内容,分成大唐帝国、丝绸之路、唐美人、则天武后、传播、极乐净土、末法、落日、圣地共九个小章节,那一身身塑像、一方方壁画,隐藏着唐代最高的工艺美术成就和光辉灿烂的大唐气象。在介绍洞窟艺术时穿插的历史事件,也曾对莫高窟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唐朝人心目中的美人什么样? 
开凿于唐的57窟,被认为是表现唐代繁荣最好的洞窟,又被称为“美人窟”。它建造于7世纪,规模很小,壁画还保留着当时的胭脂色。石窟中到处都有美丽的菩萨塑像和壁画,它们美艳的目光、温淑的脸庞、丰腴的身材、沥粉贴金的光彩,都彰显了大唐时代的审美。
57窟 观音像 初唐
 大唐皇帝的至尊威仪什么样? 
220窟维摩诘经变图中,绘制了神通广大、能言善辩的居士维摩诘与文殊菩萨问答的场景,维摩诘坐在帐中,手持麈尾,双目炯炯有神,神情激昂,沉浸在论辩的气氛中;旁有文殊菩萨弟子及各菩萨、帝王、大臣听法。
画中最有意义的一幕,是一位中国的帝王在大臣的簇拥下向维摩诘走去。皇帝戴冕旒,着衮服,两手伸开,仪态从容。大臣们前呼后拥,显示出皇帝的至尊威仪。
220窟 维摩诘经变图
纪录片中认为,这位帝王形象正是被尊称为“天可汗”的太宗皇帝。敦煌艺术研究者认为,这一帝王形象与唐代名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相似,但整体气势上则远远超过了阎画。
左为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右为220窟壁画帝王形象
这幅壁画上,还绘有各国王子的形象,包括南海、昆仑、波斯及西域各国的人物,他们的相貌、服饰各不相同。无独有偶,建造于698年的第322窟,正面排列的七尊塑像,拥有修长漂亮的脸庞,笔直高挺的鼻梁,编的很细的辫子盘在菩萨像头顶,是西域草原游牧民族的风俗;天王也是镇守边境的游牧民族将军的形象——这些有着大唐西域丝绸之路人们特色服饰和形象的艺术珍品,大体上反映了唐朝与周围各族、各国交往的情况。
322窟天王和菩萨的塑像
大唐的交流融合什么样? 
祁连山丰富的雪水,孕育了美丽富饶的绿洲,敦煌城里河流交错,滋润了人们的生活。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敦煌也成为来往丝绸之路上的商旅的休憩地。他们在这里整顿行装,消除奔波的疲劳,他们也在这里祈祷路途平安。
有强大的交通往来,必然就有繁荣的贸易和民族文化的融合。322窟窟顶,除了绘满佛的形象,具有多产和丰饶寓意的水果也被画了上去。在窟顶中央那一方小小的藻井上,有来自西域的石榴、葡萄花纹装饰。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的唐草纹样,侧面反映了唐代富丽华美的工艺美术风格。
敦煌文书中关于胡椒的粟特文字记载
220窟的药师佛经变画上,随处可见来自西域的乐器,筚篥、腰鼓、五弦琵琶、箜篌……当然,有了乐曲,必然少不了舞蹈。而流行于大唐时代的胡旋舞,舞姿曼妙,有着大唐独特的盛世气韵和美感。
220窟 筚篥等来自西域的乐器
220窟 胡旋舞
 大唐强盛的国力什么样? 
充满活力,有着前所未有开放、自由风气的唐朝,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她十分庇护佛教,投下巨资在龙门等地建造大佛。敦煌莫高窟第96窟就是这一时期(公元695年)建造的精品佛像,它坐镇于敦煌莫高窟最显眼的九层楼里,通称北大佛。北大佛通高35.5米,倚山而造,石胎泥塑,比奈良大佛大出一倍以上。大佛超常的高度,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气势和威力,似乎在证明唐朝强盛的国力。
96窟 北大佛
开凿于八世纪的172窟,有代表唐代绘画新的技法和思想发展的巅峰作品——《观无量寿经变》,用“三远”的视觉方式,绘制了当时人们想象中的西方极乐净土。壮丽的唐代楼阁、精美的乐器、舞姿翩翩的伎乐天……这些极乐净土的场景,通过仰视、平视、俯视在同一个平面展现出来。在西洋绘画的“远近法”登场的很久以前,敦煌莫高窟的画师就确定了独创的新技法。
108分钟的介绍,看不够的灿烂大唐。那个万千气象的光辉大唐,已经离我们远去;那个让人充满无限想象的盛世,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里重生。
下集:千年祈祷的殿堂
纪录片下集以“千年祈祷的殿堂”为题,以传来、降魔、舍身、供养人、隋王朝、涅槃、回生、夕照等章节,着眼在敦煌莫高窟历史和艺术的千年演变。看似毫无章法的主题,向观者展示了虔诚的佛教信仰和这座庞大的佛教美术宝库。
 莫高窟是谁开凿的? 
据第332号洞窟中《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碑文记载:公元366年的一天,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从中原云游到了敦煌。他见城东南地势开阔,便信步来到宕泉河畔的一处高地,面对三危山参禅入定。当他睁开眼睛时,忽见对面的三危山上出现了万道金光,在金光中仿佛有千佛化现而出。虽说是转瞬即逝的光景,却使乐僔感到十分奇异,他想一定是虔诚修行得到的感应,于是决定在这里住下来修行。他请来工匠,在宕泉西岸的岩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用于坐禅修行,便开启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
我们已无从得知乐僔当年所见所思,但他凿出的第一个洞窟,开启的不仅是一座沙漠中的艺术宝库,也是宗教尤其是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历史;是1000多年的艺术、文化、政治交流发展史,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回望的伟大、久远的时代。
 莫高窟的洞窟里什么样?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石窟寺由印度经敦煌传入中国。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主要有三种形式,禅窟、中心柱窟和殿堂窟。
开凿于西魏的285窟是典型的禅窟。洞窟两壁各有几个较小的洞窟,僧人们就在这些仅能容身的小洞窟中禅修,通过静坐、苦思冥想来达到对佛法教义的领悟。
285窟 禅窟
中心柱窟是北朝时期最流行的洞窟形制,它源于印度的支提窟,支提的意思是塔(塔本身是存放佛舍利的地方)。在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中就有不少支提窟。
印度阿旃陀石窟第26窟的塔婆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与印度已经不同。在莫高窟,洞窟后部的方形柱子直通窟顶,称为塔柱。塔柱四面开有佛龛,佛龛中各有佛像。石窟本来是与佛教一样都是从印度传来的,然而经过中国艺术家的创造,融合出中国特色的新式洞窟。
257窟 中心塔柱窟
在257窟西壁,还有一处家喻户晓的壁画,《九色鹿本生》。这一来源于印度的神话故事,经中国艺术家的创作,采用中国传统的长卷式连环画形式,按照两头到中央的顺序描绘故事发展经过,告诫信徒要正直、善良、诚信。这一故事也曾经被搬上荧屏,成为80年代鼎鼎有名的动画影片。
257窟西壁,《九色鹿本生图》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讲什么? 
敦煌壁画主要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以及展现佛国世界或起到装饰作用的其他绘画内容。它们不约而同地宣扬着佛教教理教义,用人们看得懂的方式讲解着深奥的道理。
254窟的降魔变,通过悉达多太子“降魔成道”的故事,展示了面对众魔仍旧镇定自若、击败魔军的释迦形象,告诉世人只有战胜心中一切魔障,才能得到大悟,明白人间的真谛。
254窟 降魔变 北魏
萨埵太子舍身图,以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讲述释伽牟尼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告诫世人慈悲的重要性。
254窟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北魏
296窟的微妙比丘尼因缘图,通过微妙比丘尼的誓言成真,告诫世人远离谎言。
296窟 微妙比丘尼因缘图
296窟窟顶的福田经变图,通过“五德”(广施七法中的五件事)来宣扬善行善果。五德指通路掘井,方便路人;种植果园给旅者乘凉;建造桥梁让人们通过;施药治病救人;建造宝塔洞窟,参与寺庙建设和布施。
296窟 福田经变 北周
这些壁画内容,既是佛教故事,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朴素信仰。
莫高窟的飞天有多美? 
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飞天形象,画家以极大的热情描绘飞天,飞天的存在使严肃的宗教绘画变得富有情趣,生动活泼起来。
321窟 飞天 初唐
自西魏开始,在用飞天表现佛教内容时,画家开始吸收中国传统文化。249窟窟顶壁画,就将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以及三足乌、开明、朱雀、玄武、风神、雨师、雷公、电神等神兽、仙人画进来,是民族传统内容和外来佛教文化融合的典范。
从公元366年的那一天开始,直至元代,到这里开凿石窟、参禅修行的人一代代前赴后继,从未间断过。乐僔之后,法良来过,法护来过,竺法乘来过,法显来过,鸠摩罗什来过,玄奘来过、马可波罗也来过……除了这些文献记载可查的高僧大德,很多世俗之人也来过,他们或加入到开凿石窟的行列,或长途跋涉途径这里诵经礼佛。
历经千年营造,敦煌莫高窟成了精心布局于方寸之间的一个个时空坐标;历经千年历史,敦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迎来送往。
残损的佛像,服饰衣纹仍旧清晰,每一个针脚都可以看清楚。就算法相破损,仍旧伫立千年,垂目芸芸众生。
五彩的壁画,纹理色泽仍旧完好,每一笔都在表现人们未曾谋面的净土世界。这是工匠们将技艺发挥到极致,在人间孕育出来的理想中的佛国,是他们希望将信仰再现人间的努力尝试。
220窟 阿弥陀经变图
这部纪录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主观臆想的情节,在朴实的讲解词中,我们看到的是敦煌莫高窟最原始而纯粹的美。
这部纪录片,没有频繁变化的镜头,也没有高饱和度的滤镜,但莫高窟历经千年仍旧清晰的美貌,已足够让人屏住呼吸。
3.5个小时,是敦煌莫高窟1600多年时光的沧海一粟;三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仅能展现这一伟大艺术宝库的九牛一毫。
莫高窟中灿然生辉的中华文化,乃是世界工艺美术之极致。逝者如斯,而当年富丽多彩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如今在石窟中尚存。在脚步还不能到达的时候,让我们跟着纪录片,细细品味她的美吧。
本文参考文献:
樊锦诗、赵生良 《灿烂佛宫——亲历考古》
敦煌研究院 《一带一路话敦煌系列涂色:云想衣裳花想容》
胡同庆:《魅力敦煌——从美学角度赏析敦煌艺术》
豆瓣: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上、下)
注:敦煌艺术博大精深,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纪录片系列: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