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最近发现了一部B站9.9分的“纪录片”,然而打开一看,制作人……哈?只有一个人!?

开什么玩笑!
这么宝藏的节目,策划文案、视频剪辑、音频配乐……up主怕不是个全才吧!
古代瓷器中的黑科技
第一期讲的是关于下面这只壶的物理学原理。
这壶可是up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自家花盆里挖出来的……
哦,不不不,它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重要国宝之一——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流壶。
据说这把壶会魔法?通体没有盖子,是怎么把水倒进去的呢?
原来,这把壶底有一个孔。从壶底把水倒进去,再把壶倒过来,水就可以从壶嘴倒出来了。
这么神奇的魔法是怎么做到的?
它的原理看似简单,但在1000多年前的宋辽时期就能制作这么一件“高属性”的瓷壶,必须为先人的能力点赞。
嘿嘿嘿,据说倒流壶始于春秋,流行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可不止1000来年的制作史哦!
根据它的原理,这件瓷壶也被称为“倒流壶”。
它的提梁雕有百鸟之王凤凰,壶嘴是百兽之王狮子,护神刻有百花之王牡丹的花纹,因此也被称为“三王壶”。
不过,网友们对于这只壶怎么清洗,也是操碎了心……
说到神奇的杯子,还有两种文物也超有趣:“良心杯”“公道杯”
良心杯,在哪里比较常见呢?当然是……电视剧里了!
良心=两心,这名字取得也很有学问了。
这壶最初肯定是为了喝两种不同的饮品而作。搁咱们现代,出个门,矿泉水加阔落,心情不要太美……
可它怎么就变身“下毒利器”了呢?果真古人的联想力也是无限了。哎呦喂,你们还敢喝吗?
再说说公道杯,此公道杯非彼分茶的公道杯。
呃,用此神器喝水喝酒,怕不是会戳鼻孔吧?用几次怕不是会把鼻孔戳大两个号,直接变身尔康?
这个杯子神奇在哪里呢?
如果酒倒得不多,可以正常使用;如果贪杯或者想让别人喝醉……嘿嘿嘿,杯里的酒就会全都流走,一滴不剩!
哈?这么复杂的“抽水马桶”原理,哦不……“虹吸原理”竟然是为了避免醉酒?老祖宗们,确定你们的科技知识用到了最需要它的地方了吗?
看完这一集,网友都表示要回去再重新读一遍物理书。
展品上有简体字!赝品吧?!
第二期是关于文物上出现简体字,它到底是真品还是赝品的大讨论。
厦门博物馆展览过清代书法家苏亭玉的字帖,字帖引发了很大争议。网友说:这是赝品吧!甚至有参观者发出了“博物馆造假害人不浅”的哀嚎。
大家看到了吗?就是这个北,有没有问题?看出来了吗?
看不出来就对了,因为有问题的是旁边儿的“乱”字。
一大波儿疑问弹幕正在赶来,网友表示不淡定了……
众所周知,简体字是建国后才出现的。建国前没有简体字,古董上怎么可能有简体字呢???up主表示自己很天才,竟然发现了如此有理有据的惊天大秘密,甚至表示这期内容——就这样吧!
实际上,“简体字”在古代就广泛存在了。
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多件唐代银器上,鉴刻的铭文中的“号”字,就跟现代的简体字一模一样啊!
隋朝《真草千字文》中的“实”也跟现代写法一致。
这,这……都是赝品吗?
实际上,古人在书写时,发现很多字儿笔画多,很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些人为了节省时间,就发明了这种“摸鱼式”的写法,也叫“俗体字”。一般这种俗体字用在信件、账本、小说等处。而御用的物品谁敢这么浑水摸鱼,偷工减料?岂不是“自杀式写法”?
比如,正规皇上用的御墨所写“内务府”和内务府腰牌,腰牌是不是真品就不知道了……
再给你们出个题,请识读下面的字儿:
国、囯、囻、圀、囶……
对,以上全都读作“guo”……
比如太平天国,那时候是写作“太平天囯”的。
关于太平天国的印刷书籍,也不是编辑错误哦!
著名民国学者孔乙己曾发出过灵魂之问: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
这实际上都是茴字的异体字,在《康熙字典》中也有很多异体字收录。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1956年公布的简化汉字,是对古代已有的字形进行了筛选和整理,我们常用的简化字中,超过80%在古代就已广泛存在。
up主:我似乎又发现了什么秘密?
如果以后身边有人再因为文物上的简体字而发出“这件文物是赝品”的质疑,你也许可以推一推眼镜,告诉他真相了!
观看地址
参考资料:
《给孩子看的历博鉴赏书》
视频:李木瓜《古董超有趣》
图片来源见水印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