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一则报道,是李娜回家的故事——关于记忆,关于珍惜,关于爱,也关于胃。
经历了2020年的武汉,依然热气腾腾。
早上第一件事,当然是去熟悉的店里过早,吃热干面、吃豆皮、喝蛋酒;坐轮渡,过武昌,站在甲板上,看“万里长江第一桥”;突然想起儿时爱吃的糯米鸡和凉薯(武汉叫“地瓜”),又兴冲冲地去大街小巷的摊摊儿上找。
吃吃喝喝,热热闹闹,风景依旧,人群熙攘……如同每一个回老家过年的人一样:尽量吃,尽量逛,尽量回想。
但经过这一年,对家的感觉,还是有一些不一样了。李娜说,“以前老家打电话来,我总是回一句,‘知道了,行了’,很容易不耐烦”,但从去年春节开始,“妈妈说的每一个字我都特别认真地听,特别担心失去、担心会发生变故。”
去年此时,武汉成为疫情最初的“震中”,900多万人留在了这座被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之中。76个封城的日夜,许多人在城里奋战,许多心在城外牵挂。很多故事、很多片段、很多催人泪下的瞬间,我们都记得。
而作为武汉人,李娜在2020年所有的着急、害怕与不安,在踏上归程的那一刻,便消散了。
她说:回家了,就都好了。
故乡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是改不掉的乡音,是熟悉的人与路,是吃麻吃辣吃酸吃甜的习惯,是闭上眼就能看见的那个家,是每一次疲惫的下班路上,眼底心上突然浮现出的星辰。
《心灵奇旅》里,有段动人的台词——
小鱼说:“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
老鱼说:“可是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啊!”
“这儿?”小鱼说,“这儿是水。我要的,是海洋。”

年少时,我们都是那条想要海洋的小鱼。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追赶。受很多苦,摔很多跤,最终见到了,或者,最终也没能见到。
然后呢?
然后人生开始减速、慢行,人也开始学会驻足与回顾。
在去年某个人人自危的深夜,看到一张武汉清晨的风景——楼群静默,街道冷清,阳台上有人在远远眺望,面目凝重。照片下配了一句话:我的家乡,早安。以后千千万万个清早,请务必都平平安安。
一瞬间,突然就很想自己的家乡了。
有多少成年人,像我一样,在如今暂住的城市,已经待了超过10、20年?比在老家出生成长的时间还要长。但那又怎样呢?生活会迁徙,但记忆不会——你一辈子认定的家乡,只有那一个。
当初总以为家是樊笼,要逃离,发誓永不回头;可如今,离得远了,甚至灾难来了,你会下意识关心那个遥远的地方,会在新闻镜头里搜索关于它的消息,有时候甚至只是晃眼看到了一处记忆中无比熟悉的街角,都能让你心中一酸,继而归心似箭。
一个人在外面的世界行走,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些勇气的来处,正是身后的家与故乡。
记得去年元旦后,和相熟的合作公司年前聚餐,人人都在聊春运的头疼,唯有一个人不动声色地吃完全程。有人问她是不是已经搞定了回程票,有没有渠道门路,她摆摆手笑了笑:我不用买票。自从我上大学来到北京,基本就没有回去过。
她的故事不算新鲜。大体上就是“重男轻女”家庭的诸多版本之一。年少离家时,带着一腔恨意,“周围人考大学都是为了前程,我不是,我就是想躲开总看我不顺眼的父母,逃离那个永远在吵架的家。”
十几年来,她拼命工作,一旦歇下来,就一个人去看世界,无牵无挂,畅快潇洒。
结果疫情来得毫无征兆,她出行的计划也被打乱了。宅在家里的日子,跟父母视频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从一日三餐到疾言厉色地叮嘱顽固老人戴口罩,少不了吵架。但隔着屏幕,一家三口,到底还是克制得多。有一回聊着聊着,母亲看到她又光着脚在地板上跑来跑去,忍不住训斥“寒从脚起,女孩子多金贵啊,你就是活得粗枝大叶的,像个男人一样……”这话母亲从前没少说,只不过那一瞬间,她突然愣住,没头没脑地反问:你不就是一直想要个男孩吗?
母亲被她的话逗笑。大概也是隔得远,看不到细微的表情,她这边气氛冰冷,母亲那边完全感受不到,开始跟她拉拉杂杂地忆旧。她从前听到这里总是生气地走开,这一回倒是没有,仔仔细细地听完,直到困意上来,抱着手机睡着了。第二天醒过来,微信聊天记录里,是母亲发来的几张照片,拍的是她从小到大住的房间,摆设跟她离家时一模一样。
母亲说:等疫情结束了,你回来一趟嘛。给你做你爱吃的,等我年纪再大些,怕你想吃也吃不到了。
留言的时间显示是凌晨一点。
她想起过去这些年,很多个凌晨一点——在公司加班,在出差路上,在异国他乡的旅店里,大多数时候,感觉是疲惫而寒冷的。唯有今天,觉得温暖。
那一刻,她很想回家。她仿佛一下子回忆起来,在那个曾经觉得无限失望的家里,有很多被自己遗忘的瞬间,如此让人想念。
对于家人啊,我们这一辈子最羞于说出口的字,是“爱”。但这一辈子,我们总有一天,会不由自主地、假装不在意地、弯弯绕绕地、让家人感受到,我们是在意的、是爱着的。
去年春节,是我父母20年来,第一次来北京跟我一起过年。春节前,我带他们去了北京最高档的商场。逛来逛去,最后在Brunello Cucinelli店里,给他俩一人挑了一件羊绒衫,我妈趁我不注意,翻了翻价签,被烫到手似的,拉着我就要走。我当然不依,径直去买单,我妈在后面放狠话:随便你!反正买了我和你爸也不穿!
因为这个事情,我和我妈有几天都不说话。是我爸先穿了起来,一直给我说:好安逸、真暖和,确实不一样。又怯怯地对我妈说:真的,你试试嘛,买都买了。

一直到回老家那天,我妈才不声不响地把羊绒衫穿上。一路上,我们也互相不提这个事儿。送他们过了安检,到底是我妈不好意思了,她笑了笑,对我说:辛苦你了。

这一年,这件BC羊绒衫几乎成了我和我妈每次通话时的一个固定话题:“这件衣服确实买得好,这边穿太合适了,我现在天天穿。”“天气热了,我不敢送到外面洗,自己轻轻搓了搓,收起来了。”“这两天又冷起来了,你买的那件羊绒衫又开始穿了。”“以前自己买毛线织的那些,说是羊绒,但都没有你买的这件软,硬是神得很”……她始终没有直接说“我很喜欢”,但我明白,这是所有家长说“谢谢你爱我,我也爱你”的方式。
本来我是打算今年过年回家的,哪知道,最后还是只能原地过年。结果上周,收到我妈快递来的一大箱子:她亲手做的扣肉,一碗一碗,用保鲜膜缠得严严实实;去乡下买的香肠腊肉,已经处理干净,蒸一蒸就能吃;米用茶叶炒香后磨成粉,用来做茶汤,还有炸馓子,这是冬天最好的早餐;甚至还有新鲜的儿菜和油菜薹——这些都是我家年夜饭的传统菜。
我发微信给我妈:怎么寄这么多?!
我妈回我:既然你回不来,给你寄些菜,就跟回家过年一样。
我一直觉得,家的感觉,就是一件上好的羊绒——温暖、朴实、恒久。它会变旧、会起毛球,但越是被时光浸染,它反而越是让你自在、舒服,最后甚至像是你身上的另一层皮肤,柔软却坚固,与岁月长流。
它不是要让别人看在眼里就羡慕的高调风光,它是一直在你背影守候、给你安全感的默默凝望。
所以,买给家人,我也特意挑了Brunello Cucinelli——最有家的感觉的顶级羊绒品牌。
难以想象,在这个被大数据大资本操控的快时尚年代,还有一个品牌能像家一样:一针一线,手工制作。
所有的材料,无论羊绒、棉、亚麻、真丝,全是遵循自然规律生产,又用传统方式采集。一切都是天然的、用心的、最好的,所以BC才能被称为“意大利羊绒之王”。
而BC最悠久的羊绒衫,每一件,都是意大利乡村匠人——或许是能干的祖母、或许是年轻的妈妈,像织给儿女一样,用双手细细密密地手工织成。所以BC的产量不高,而它们出品的羊绒衫,没有任何花哨装饰,颜色也只有最自然的大地色系可选。但,根本不需卖弄,你亲手摸一摸BC羊绒的触感,便知什么叫做奢侈品,什么叫做家的感觉。
就连BC的工坊,也仿佛是世界的故乡。
那是一个意大利的中世纪村庄,创始人一家至今隐居在这里。除了自己生产、经营,BC还在当地修复工厂、帮助古老的村庄恢复农业和工业。同时,BC还在当地恢复自然景观、修复古建筑、兴办工艺学校、图书馆、公园和农业园区——创始人决心要用全力,为后人守护一个家乡。
他不着急走向世界,而是要让世界回家。
BC高贵的坚持和无与伦比的品质,让值得它的人,只能是最亲爱的人——

比如我们无以报答的父母、长辈、恩师,比如一直给予陪伴的爱人、朋友、同伴,也比如,一直在路上,独自前进、独自创造、独自承受、独自成长的,我们自己。
它是穿在身上的家,安放着我们的身体,和冷暖自知的心。
电影《步履不停》中,父亲看着儿子离去,自言自语:“下次再来,应该就是新年了吧?”

而另一边,儿子却如释重负般对妻子说:“这次回家了,新年就不用再来了吧?”
三年后,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琐碎的遗憾。
这些遗憾,我们都再熟悉不过——
说好了,下次回家再一起爬个山、看看家里的老人,但再也没有下一次了;
很久很久以前,立下的目标是:几年内买房,接爸妈来享福,可结果呢?自己买了房,更不想被人管,爸妈也怕被嫌弃,怎么劝都不肯来;偶尔来了,但工作忙得,从来没有陪他们好好逛过这个城市。
还有很多很多,“等以后”“等明年”“等天气好了”“等孩子再大一点”“等疫情过了”……都在我们细细碎碎的计划里,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
年少时,我们的字典里只有“逃离”和“忘记”,直到我们遇到了一些人,经过了一些事,看过了许多山海人间,承受了许多相聚离开,才慢慢将“归来”与“牵挂”放进字典里。
牵挂是什么?是一种被惦念的温暖、被需要的幸福。诚然,每个人都是独立存活于这个世界,但总有人会不断提醒你:你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是无价的,是意义非凡的,是牵扯连绵、割舍不断的。
在这偌大人间,是对一个人、一个家的牵挂,让我们即使遭受天大的磨难、遇到看起来几乎迈过不去的坎,也能咬牙应对,拼命扛住,默默地翻过一页,慢慢地把日子过下去。
今年的春节,你是不是想回家,却回不了家?
你终于想要回去,不是因为风俗、不是因为传统、不是因为“不得不”。你不再拖延、不再抗拒、不再逃避,你满心满眼只有一个念头:我想回家看看,我希望所有人都安好。
所以也不必遗憾——回家的意义,不在于一定要回到那个旧时的屋檐,而在于千里万里之外,有人让你牵挂,有人为你牵挂。
疫情之下,关于回家的种种心绪,比以往更让人动容。而在这些如同羊绒一般,温暖柔软的心绪背后,我们也终于明白——
“回家”这件事,不必强求,无需奔跑。只要步履不停,只要心有牵挂。
祝:新一年,你牵挂的,都让你心安。
插图来自艺术家Pascal Campio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