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室老底又被揭了。

大约一个月前,一部被禁播了50年的BBC纪录片被人偷偷放到了一家知名视频网站,收获了大概1万的观看量,也引起了英王室和BBC的关注。
在白金汉宫和BBC的双重举报下,1月28日,视频被下架,原因是“侵犯版权”。
英美媒体看了个热闹:大胆,居然敢泄露被禁播了50年的纪录片,女王一家不要面子的啊?!
CNN:“禁播”几十年的英国王室家庭纪录片在YouTube上泄露。
BBC:王室家庭纪录片在网上短暂再现。
《电讯报》:据说被白金汉宫禁播的王室纪录片在50年后流出。
《尚流》:被女王禁播多年以后,坦率的王室家庭纪录片在YouTube上再次浮出水面。
耿直的《泰晤士报》则直接给划了重点——当年禁播纪录片,是女王下的手。
《泰晤士报》一开篇就直言:“女王很后悔同意BBC来追踪拍摄,她随后下令永久禁播该纪录片。”
被女王压在档案室的这部片子,是何方妖物?为什么轰动一时,却又昙花一现?
▋01 稀世之作,鸿篇巨制
事情要回溯到1969年6月21日,BBC播出了一部黑白纪录片,名叫《王室家庭》(Royal Family),内容主要为英王室的家长里短。
紧接着,商业电视ITV又播出了该纪录片的彩色画面版本。
英王室的形象一贯高冷神秘,而且,那时信息不发达,没有网络,人们不像今天这样能轻松获知王室的门门道道。所以,这部以“英王室家庭的日常”为卖点的纪录片引发的轰动可想而知。
《王室家庭》的全球收看量高达3700万人次。《城镇与乡村》杂志称,当时有68%的英国成年人看过这部纪录片。
拍摄这么一部纪录片可不简单。
BBC在1968年6月8日的英女王寿辰阅兵时正式启动拍摄,历时超过1年,实际拍摄时间总计75天,跨越172个不同的地点。
此片阵容几乎都是英国“最高配置”,导演是时任BBC纪录片总监的理查德·考斯顿,卡司是英王室家庭全员。
BBC从长达43个小时的素材里甄选内容,最终端出了110分钟的成品。
这部纪录片耗资15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50万英镑。
02 王室暗怀心思
一向高冷神秘的英王室为什么允许媒体来到“家里”拍这么一部纪录片?这里有一个不能忽略的背景。

当时,女王的“薪资”多年未涨,英王室觉得日子没法过了。
时任女王新闻秘书的威廉·赫塞尔廷爵士出了个主意:让公众了解王室有人情味的一面,王室一家老小也是要吃饭的。
她透露:
女王起初并不情愿,不过还是妥协了。她越来越意识到其中的可能性。到正式拍摄时,她已经做好准备了。
这部纪录片的诞生还经历了一番“办公室政治”。
赫塞尔廷有3个职位相似的秘书同事,对于纪录片的策划,一人充满热忱,一人坚决反对,还有一人立场不定,“那段时间办公氛围还挺有趣的”。
赫塞尔廷还透露,在策划环节,他的密友、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对纪录片非常上心,专门组建了一个委员会,拍摄的每一幕都要经过委员会的批准。
所以,明面上,英王室是要通过这部纪录片展示亲民形象;但背后,更重要的目的有二:一是将王室形象柔和化、现代化,二是获取公众支持,提高纳税人给予王室的“爱的供养”。
为了加薪,拼了!
▋03 王室家庭的日常
在这部费尽心思的纪录片里,大众都看到了什么?
纪录片展示了很多王室家庭成员生活化的一面。
查尔斯王储爱滑水和钓鱼。
菲利普亲王爱开飞机,偶尔聊发文艺狂,作个画。
“老司机”女王钟爱速度与激情,驾车速度出人意料地快。
安妮公主、查尔斯王储和父母在白金汉宫共进早餐,全程欢声笑语。
虽贵为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也要穿着苏格兰套裙kilt,在女王挚爱的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亲力亲为烤香肠。
一国之君则跟儿子查尔斯一起做蔬菜沙拉,女王用手指蘸着沙拉酱还评了一句“太油了”。
王室家庭在展示“日常”,观众用显微镜看,细节如王室家庭也用美国平价家居用品“特百惠”,随后登上了新闻头条。
4岁的爱德华王子被大哥查尔斯王储断裂的大提琴弦弹了脸。
女王只好带着可怜见的倒霉孩子出门,在街角小商店自掏钱包买个冰淇淋安抚幼子。
老母亲还担心地碎碎念:
这团黏糊糊的恶心玩意儿,会把车里搞得一团糟吧。
除了家长里短,纪录片还涉及女王的工作日常。这等“国家机密”,也是大家能免费看的吗?
兴奋的观众简直像用八倍镜在看,而且发现了一些不得了的细节,巨大的争议随后铺天盖地。
在一个普通的场景转换里,女王很不普通地开了个很大的玩笑。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女王向家人提起她在某次外交活动中见到美国大使的情形:
有时候保持一张严肃脸真真是极难的。内政大臣告诉我,将有一只大猩猩走进来。所以我说,你懂的,这不是什么寻常评价,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友善。我站在屋子中间,按了铃,然后门开了……一只大猩猩走了进来。
由于女王没有交代那是什么时候的事,而且1969年3月美国驻英大使有过一次交接换人,所以并不能断定女王口中的“内政大臣”和“美国大使”具体指谁。
纪录片拍摄期间,恰逢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英。女王问他对话:“如今,世界问题如此复杂,不是吗?”
尼克松则回答:“我刚在想,比起1957年我们上一次见面,世界问题是又复杂了多少?”
▋04 始料未及的恶评
王室的初衷是通过纪录片展示家庭成员有人情味的一面。付出了那么多,效果如何?
收视率高企是一方面,但评价又是另一码事。
当时大多数评论人士都没什么好话,不少人认为,纪录片揭开了英王室的神秘面纱,潘多拉魔盒就此开启,妖魔鬼怪从里面飞了出来。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纪录片恰恰暴露了想“接地气”的英王室家庭是多么脱离现实,脱离普罗大众。
前《泰晤士报》记者伯纳德·莱文狂批这部纪录片是个可怕的错误。
前BBC二台主管大卫·艾登堡认为英王室的神秘感被破坏了,甚至指责导演理查德·考斯顿“谋杀君主制”。
《泰晤士报》称:当事人就是非常后悔。
于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此片便被尘封档案室,再也未见天日。
名震江湖的《王室家庭》,轰动一时,也昙花一现。
网飞热剧《王冠》就专门留了一集讲过这部纪录片诞生的前因后果。
▋05 牺牲与获得
在拍摄过程中,对于媒体团队介入私人空间,王室家庭成员们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适应期。
王室传记作者彼得·康拉迪曾在书中爆料,菲利普亲王曾经情绪失控,对拍摄团队大吼:“拿开你们那该死的镜头,离女王远点。”
女王的新闻秘书赫塞尔廷也爆料,尽管菲利普亲王对这部纪录片很上心,但是,当镜头对着他的时候,他就变得不那么热情了,“他讨厌被拍”。
安妮公主从一开始就强烈反对拍摄。
她曾在访谈中公开表示:
我一直觉得这个主意烂透了。如果有人从孩提时期就开始被人关注,你就不会喜欢一直被注视着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室虽然牺牲了一些私人空间,去拍他们很不喜欢的纪录片,但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涨“例银”。
王室传记作者、《王冠》历史顾问罗伯特·莱西说:“王室家庭得到了财务方面的新安排,公款补贴的‘家用’上提,总算跟王室家庭的生活开销水平对上线了。”
▋06 风评微变
多年之后,对于这部《王室家庭》,有零零星星的“翻案”之举。
2011年,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前馆长保罗·穆尔豪斯向《每日电讯报》表示:“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因为他们能直观地看到女王在生活场景中自然流露的一言一行。”
有一个人则矢志不渝地认定这部纪录片“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也很符合英王室家庭的利益”。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公关方案策划者、女王的新闻秘书、乐天派澳大利亚人赫塞尔廷。
他说:
当时,电视越来越普及,你能想象电视上没有君王的身影吗?显然不能。如果要上电视,为什么不按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呢?而且我们也达到了目的。
2011年,为了庆祝女王登基钻禧,王室把这部纪录片拿了出来,但不再那么实诚地把老底掀开,只是剪辑了几个小片段发布。
全片重播依旧是英王室的禁忌。最近,不知名用户偷偷在“油管”发布完整版纪录片,就是白金汉宫和BBC亲自出手“联合围剿”的。
此片版权归王室所有,不经女王批准不得公开发布。目前还不清楚那位网友是从什么渠道获得完整版的。
白金汉宫一名知情人士向《泰晤士报》透露:“它不该出现在视频网站上。如果真的出现了,我们会要求删除。”
可见,英王室还是更希望“犹抱琵琶半遮面”。
参考资料:
The Times, BBC, CNN, Tatler, Town and Country, Mirro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