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现在,全球青年精品资讯平台。
 作者 | 唐映红
 编辑 | 措雪
吴谢宇案庭审后,检方很满意被告的供认不讳与悔罪,这是匡扶正义的“正能量”。可以说,吴谢宇用最外面的一层洋葱配合了庭审,至于此案的内里——犯罪心理动机到底包裹在第几层,估计不会再有人追究了。
如果把吴谢宇弑母后裹尸作为心理模型的一个象征,那么他完全可能把最核心的犯罪动机和最隐秘的犯罪心理,用一层一层的“故事”做了包装。他不想为世人知晓、议论的隐秘动机,恐怕永远都不可能被披露。
圣诞节前一天,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在福州中院开庭审理。检方指控吴谢宇在2015年7月10日在家中将母亲杀害。作案后,吴谢宇谎称母亲陪同自己出国,又骗取亲友144万元。为逃避抓捕,他还购买了10余张身份证。检方据此认为吴谢宇构成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
在庭上,吴谢宇对于检方的指控供认不讳,讲述作案过程时,他痛哭悔罪。对于量刑,他表示接受法院重判,但称自己还有劳动能力,希望能为社会干点活;同时,吴谢宇还称正在写自己的经历,希望能写完面世,以警示世人。
应该说,这是一次很顺利的庭审。检辩双方并没有太多分歧,被告陈述将检方的指控全盘照收,没有任何辩解。估计,接下来的宣判也不会有太多波折。无论最终是否判处吴谢宇死刑,这起离奇而令人发指的弑亲案也将尘埃落定。
然而,如果以洋葱比喻,这可能只是这起震动人心的案件所包裹的第一层。
吴谢宇在庭审中陈述自己的作案动机时说,杀死母亲是因自己试图自杀,又不忍母亲独活受苦,他本来计划杀母后自杀,结果最后放弃了自杀。吴谢宇称自己此前也曾有过自杀未遂的尝试。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吴谢宇的供述是相当理性和有效的。他认罪、悔罪,对无法辩解的犯罪事实不做任何纠缠,干脆利落认了、悔了;然后在作案动机上引经据典,集中精力通过情节来打动法官。供述中,他称父亲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读大学后怀疑自己罹病而感到恐惧,由恐惧而逐渐认为死亡是从一种形式到达另一种形式,从一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甚至可以达到死去的爸爸的世界,可以很幸福。这段其实无据可考的个人心路历程,却很好地为他弑杀母亲的动机做了铺垫,令人唏嘘甚至同情。
然而此处应该拷问,作为一名高智商罪犯,吴谢宇精心选择的法庭供述是否就是他真实的犯罪动机?我想应该是,但不全面。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吴谢宇在庭审中,完全回避了那些对于揭示犯罪心理具有关键意义的犯罪情节。以他的智商,他应该很清楚,在中国的现实中,这些情节对于定罪量刑没有太大的作用,检方也不会纠缠这些“无关”的枝节情节。
在吴谢宇案中,引发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他弑母,而且是他弑母后精心准备和实施的一些行为,包括层层包裹母亲尸体、设置监控、方便随时查看等。这些令人惊愕的犯罪情节,完全无法用他庭审时的供述来加以解释。他在杀害母亲之前,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实施,不仅是实施杀害行为,还包括准备实施裹尸行为。而裹尸过程远比实施杀害更为漫长。
吴谢宇曾经是受人艳羡的高材生。(资料图片)
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弑亲可能有许多原因,大多数时候是激情杀人,即在冲动的情况下犯罪。但吴案中,精心准备、实施以及漫长的裹尸过程,都表明这绝不可能是激情杀人,而是精心策划和准备的工具性谋杀。特别是,弑母后耐心而细致的漫长裹尸过程,明显反映了犯罪人可能的精神病态:他事实上是享受裹尸的过程。之后在停放尸体的房间安装监控摄像头,也是享受裹尸过程的延续。
看完关于庭审的报道,能得出结论:检方并不在类似变态的犯罪情节上花费时间,而是专注于故意杀人罪的指控。但事实上,要厘清一个犯罪人是不是在精神病态驱动下犯罪,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请犯罪心理学家参与等等。但司法现实中,相关犯罪动机的层层剥离,又往往无助于真正的定罪量刑。更重要的是,检方恐怕并不愿舆论聚焦在离奇变态的犯罪情节上,罪有应得并且伏法的故事图式,足以“匡扶正义”,无须也不宜让离奇变态的犯罪情节“教坏”民众。
媒体调查披露的其他一些犯罪前后的生活事件,与吴谢宇离奇的裹尸行为起到了印证和指向的作用。在高智商天才扎堆的北大也是佼佼者的吴谢宇,曾迷恋一名性工作者,恋爱交往了半年,并曾提出十几万元的彩礼试图提亲。而且,据知情人透露,吴谢宇被抓时,在储藏间中搜出了性工具。
种种迹象显示,吴谢宇可能具有性心理的异常倾向,甚至障碍。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这种异常或障碍很可能与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过度管控有关。当青春期的儿子被寡居的母亲过度控制,限制谈恋爱,确实很容易导致儿子的性心理发生异常。
也就是说,吴谢宇弑母的动机可能相当复杂,很多因素杂糅其中。潜逃期间,相信他已经千百遍地预习过如果一旦被抓获要怎样讲述。所以,前几天庭审时吴谢宇的供述充其量只是他的1.0版本。他讲他受父亲病故的影响,讲他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讲他试图以及曾尝试自杀,讲他不忍母亲独活……这些估计都是真实的。但是,即便是真实的,也只是洋葱的第一层。
如果把吴谢宇弑母后裹尸作为心理模型的一个象征,那么他也完全可能把最核心的犯罪动机和最隐秘的犯罪心理用一层一层的“故事”做了包装。他不想为世人知晓、议论的隐秘动机,恐怕永远都不可能被他披露。
他在庭审中说正在写他的经历,希望写出来后能警示世人。这应该是他为自己辩护时的策略。甚至,他做好了被判处死刑的准备,他要保护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他所有辩护要保护的重点,恐怕是他永远不愿示人的最隐秘的犯罪心理动机。
吴谢宇案庭审后,检方很满意被告对指控的罪名供认不讳,并且表示悔罪,这是匡扶正义的“正能量”。吴谢宇用最外面的一层洋葱配合了庭审,至于此案的内里——犯罪心理动机到底包裹在第几层,估计也不会再有人追究了。
(作者为高校心理教师,心理学科普作家。本文为个人评论,不代表全现在立场)
往期好文,点击阅

现在关注全现在吧,别走丢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