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勋(1942年2月-2021年2月1日)
昨天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群得知苏国勋学兄走了,心里顿时哀伤涌来,沒想到他这么早就回家去了。虽然与他交往不算多,但心里一直惦记他。
苏学兄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第一批研究生。我1987年到社科院读硕士时,才知道我的导师贾泽林教授也是他与周国平的硕士导师。这让我备感压力,因为在大学期间就读过他们的作品。周国平那本《尼釆: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引一时之风骚。而苏国勋关于马克斯韦伯的译介与研究,不只是填补空白,而且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视野,让人惊奇地发现,竟然可以如此理论又实证地理解、观察社会。忘了第一次见到他时是什么场景了,留下的印象是亲切中带着一种犀利,微笑中隐约着一种威严。当时,他们俩都在同一个研究室,也就是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那时,这个研究室的学者除了长他们一辈或半辈的陈元辉、涂纪亮、贾泽林、王炳文、李幼蒸等,与苏国勋同一拨的还有徐友渔、甘阳、赵越胜、张凡琪、罗嘉昌、卞崇道等,可谓风云际会。从规模与影响力看,或许可谓一时之最。
后来,记得应该是我1990年硕士毕业留现外室工作之前,他就调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理论社会学研究室任主任,社会学研究所与哲学研究所虽同在大楼里却不在同一层,所以见面的机会也就少了。在电梯里偶尔碰见,他都很热情,会很关切地问我最近在研究什么主题,让我感到有师兄的情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听到他的“赞扬”,那次在电梯口碰到,他见到我就说“小黄你现在是真正在做哲学”。哲学专业的学者不都在做哲学吗?但我知道学兄什么意思,所以我把这话当作学兄的鼓励和赞许记住了。
有缘的是,我大学的学弟应星北大硕士毕业后到苏国勋负责的研究室工作并读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后到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办、拓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知道苏国勋学兄身体不是很好,曾想约马寅卯一起去看看他,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很是愧疚。
苏国勋教授是一个有杰出贡献的学者,他在社会学理论领域的学术贡献惠泽了数代人:他也是一个真正有骨气有坚守的学者,他抗拒住了利诱,抗拒住了威压。他没有什么最高的学术头衔,但是他的学术贡献,他的学者品格高出了这些头衔。
学兄啊,相信你回去的是一个更公正更美好更舒心的地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