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
光看这个字眼,就足够让人欣喜了。
经过寒冷的漫长的冬天,再没有什么比它更让人翘首以待。
再没有一个时节,令人这么向往和憧憬;
也再没有一个时节,能让古今文人墨客频频挥洒深情。
它仿佛一出世便占尽先机,又以能给人无尽的希望而独领风骚。
立是“开始“,代表冬日已去,春天的开始。旧的篇章翻过,新的序曲拉开。
这一曲,是和风日暖,鸟语花香;这一曲,是万物生长,耕耘希望。
它是24节气之首,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的正月初一左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即春节。
我国立春之日的迎春传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礼记·月令》记载,立春日当天,周朝天子会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等一行,浩浩荡荡到东郊迎春,举行祭祀句芒神(即春神)的仪式,把春天和春神接回来,并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普通百姓,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迎新春活动。
在民间,上至各州府郡,下至普通百姓,迎春的活动丰富多样。古时设有春官和春吏,可见对此节气时令的重视。立春前一日,政府会派春吏沿街报春,并给各家各户送春牛贴和立春贴子,提醒百姓春天来了,要抓紧农事,不负春光。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除了对于春耕的提醒和安排,春节活动更多的是热闹和庆贺。经历了一年的辛劳,寒尽春来,人们多么需要一个热闹的节日来释放平日生活的压力,安放对吉祥未来的向往。人们互相往来赠送贺礼拜贺,不仅交流了感情,还表达了对彼此的祝福;家家户户贴春字,人人穿新衣戴新帽,妇女还会用各类彩纸、巾帛剪成各种春天的动物或花鸟图案,贴在门窗,或戴在头上,叫春幡或春胜,正如宋代施枢诗中描写,“彩胜飘春上鬓蓬,倚栏一笑问东风。青青柳眼梅花面,才染阳和便不同。“彩胜飘飘,春风拂面,到处是一片迎新春喜气洋洋的景象;又如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这美人头上的袅袅春幡,迎着春风招展,映衬出明媚春光里的心情,更是春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而在漫长的农耕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极具特色,在立春时,人们吃春饼,春卷,虽然南北方所用馅料不同,但都有适宜节气迎春之意;摆春盘,主要取各类瓜果生菜糖果点心等摆在盘中,供亲友享用,正如今天,春节走亲串友中,谁家没有几盘糖果点心招待来客呢?为了丰富人生味道,人们还会吃萝卜“咬春”,在辛辣的味道刺激中,体会越过艰辛再无难事的滋味,又仿佛在这种口舌之快中,美好的春天也被留了下来。
一路穿越历史的繁华和热闹,时至今日,春节已经成为我国乃至整个华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随时代变迁,也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它是辞旧迎新。立春接大寒,一去一来中,岁月完成了又一轮的更迭。时间的流逝中,人们总需要用一些仪式感迎来送往,辞别故岁;又需要在新旧交替时总结既往经验,以便更好的开始。个人如是,群体亦如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它是家家团圆。岁末年尾时,新年的脚步催生的最是游子盼归的心。“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春风和缓,青山绿水,潮平岸阔,在这不经意间闯入旧年的早春风景中,泛起的是游子淡淡的乡愁。不论身归何处,无论远在千里,新春时节,母亲在倚门张望,老屋飘出饭香,窗纸透出暖暖灯光,那是每个人奔向的家的方向。
它是播种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农人自打春,便开始计划农事,及时生产。春天种下的一粒种子,是秋天丰收的无尽希望,这是农人们世代尊奉的平实真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每一种可能的开始,它藏着你想要的每一种新生活,但也需要你播下种子,种下愿望,种下规划,种下希望;无声的光阴里,只有按季节耕耘,才能到季节收获。
但万事开头难。春日苦短,转瞬即逝。有时,或许因为没有头绪,或许懒于抬脚,又还以为来日方长,便仍在渐暖的风里犹豫徘徊,在微亮的天光里沉睡昏昏,春天便一日又一日的过去了。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节点,找到一个方向,种下一个愿望,自立春起,哪怕每天一小步,这头也是开下了,再沿着时间耕耘,等待季节回馈的顺其自然。
明媚春光里也有“倒春寒”。开春后温度虽逐日回升,却多有起伏。冷空气不甘撤退,便不时回来捣乱。如果庄稼和花儿娇嫩,便很难挺过“倒春寒”。人也一样,春日有冷暖,人生有起伏。不是每一个开头的风和日暖,都顺利通向最终的皆大联欢。从播下第一粒种子的那天起,须知道,这一路,也风也有雨,如果注定无可避免,就把它们当作人生伴歌,且歌且行,让这四季旅程变得更为豁达开阔吧。
立春到,春日始,莫负春光莫负人生。
让我们乘着东风,伴着“万物苏萌山水醒“,向着四季出发吧。
编辑 | 陌上花开

图片素材来自unsplash和秀米 | 均可商用
(侵删)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