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孩子们时常嘲笑我的口音,但 ta 们也承认我的英文在美国华人中算是超过平均蛮多一些的。说句实话,
除了有点口音,我说和写英文方面,跟大部分美国本土人比,也是超过一点的。
那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几个秘密。而第一条就是关于口音。因为大部分英文比较纠结的人,最想提高的两条,就是口音和流利程度。这,其实已经是用错力气了。
1. 口音和流利程度:有口音关系不大,流利一点就好;流利本身不错,但是知道哪里停顿才远远更加重要。
很多对英文纠结的人,花很多时间纠正口音。这是有益的,但只需要到一定的程度 - 也就是,只要让绝大部分人可以听懂,就可以了。美国人口繁杂,很多人都有口音,印度裔东欧裔英国系法国系,口音都不一样,一听都很明显。就连本土人,南方人和纽约人口音也不一样,不影响交流。
而我认为,相对远远更重要的是,何时停顿,何时重音。有的人说的太“流利”,太快,反而让人不知所云。

可以找一部法国电影“le brio"来看,里面语言学教授非常生动的讲述了叔本华的辩论艺术,和如何使用修辞来让语言更有力量。我自己在讲英文的时候,最时常提醒自己的一个词就是
Cadence

这个词,可以说,是总结了讲英文最重要的一个关键。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可以查字典。

2. 除了“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有第五条是“思考”。而把英文学好的最关键之一,就是用原文思考。
简单说,就是不在脑子里做翻译,写说英文的时候就直接用英文思考,写说中文就直接用中文思考,跳过在脑子里翻译的那个程序,而是直接切换用于思考的语言。这个需要时间,也需要有意识的锻炼。
3. “听”和“读”的关键,就是花时间去“听”和“读”。要尽快关掉字幕,越快越好。阅读量直接导致词汇量,词汇量上去阅读也就越来越容易。
除了竞技是靠天分,职业和业余的区别,就是时间
周围环境也是重要的。有的留学生,几乎在一个全华人的研究团队环境中,对英文是有害的。
去“听”和“读”有趣的东西。我自己有个习惯,就是自然而然会记得别人说的任何有意思的话。 比如电影Frida中, Frida 评价 Diego, “he is very good at constructing things, either a piece of art or an argument"。我认为这种强烈的兴趣,是学好英文的关键 - 它让学习不是讨厌的事,而是非常享受的事。就像小时候,我中文最大的一次跳跃性的提高,也不是语文课本,而是对金庸小说的入迷。我孩子英文最大的一次提高,也是因为读哈利波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英文都是如此。体会语言的美感,自然就会提高。
4. “说”和“写”不清楚的人,尤其是连“写”也不清楚的人,很多时候不是英文不清楚,而是脑子不清楚。
我认识到这一点,是看到很多美国本土人也“说”和“写”不清楚。我渐渐意识到,"Clarity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is due to clarity in thinking, and vice versa".
只要稍微有一些英文基础的人,如果写不清楚,那是逻辑不清,是对想要阐述的问题的本身没想清楚,那是比英文更严重的问题。

5. “说”的能力,与场景有关。做报告最容易。主持会议需要控场能力。“电梯演讲(Elevator speech)”难度有可能最高。一对一交谈更多是知识的积累,而非英文。
做报告,选材是第一位的。TED 有个建议,如果你有30分钟的内容,需要15分钟讲完,你怎么做?很多人会把所有内容都讲到,但时间压缩。TED告诉你,要去除一半内容,而把最重要的内容仍然花足够的时间讲透。
关于主持:一个秘诀是,只要你有“会议主持人”的头衔,所有人都会听你的,不论级别高低。只要你有基本的控场能力就可以。所以要用好它。
一对一交流,英文往往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洞见;是不是 personable, 容易交流;幽默是锦上添花,但不必须。

电梯演讲,则是需要事先有思考有积累了。
在任何“说”的场景中,归根揭底是两条:形式上,是不是有Cadence /句式/修辞/engaging;内容上是不是有料有趣。
6. 关于形象气场。
我在留学生时期,曾经得到过学校的一些培训;后来在公司,也得到过一些媒体培训,如何面对镜头说话。分享几条简单好用的:
面对镜头采访时,和照相不一样,不要紧盯镜头,而要偏一些。

在站立讲话时,要站直。

手不要乱动,尤其不要抠鼻子摸脸 - 这些都是要有意识的去训练。
视频会议时,要调好自己在镜头中的位置。

站立报告时,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不可转换过快 (盯着某位观众时间,如果不到2秒的话,在镜头上看就会有“做贼”的感觉,英文中有个专业术语形容,叫“shifty eye contact")

最后一点,也是最简单而可能被忽略的,牙齿要白,头发不能油腻。


当然,除非你是马老师,那时候不要说麻衣布鞋,哪怕头发再油牙齿再黄,都是一样很酷的,但条件是你要先成为马老师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