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神磊磊
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赤壁之战题材的影片,很短,只有三十分钟,叫做《川流》。
看了这部片,我有强烈的想借题发挥说一说的冲动。近两年看了之后让人很冲动的小电影不多了,可能是因为年纪慢慢大了,这个片算是一部。
这一篇小文,大家可以有两种读法。一是可以先看影片,看完了再来看文,和我一起取得和谐的共鸣。这样的好处是不会被剧透:
另外一种读法,是先看文章,之后再去看电影,你就要承受被轻微剧透的风险。当然了我会尽量控制剧透的程度,轻一点,再轻一点,不影响你接下来的观影感受。
还有必要先说明一下,这部影片我是受制片方的邀约观看的,拍片的是一个游戏《三国志·战略版》。熟悉的读者都知道,我和这个游戏有多次合作,同时也是这个游戏的忠实玩家。
但是你不用担心我说违心话,我得对自己的品位负责。作为一个文化和体育类(武术)的博主,总得保持一个基本的人设,要显得自己品位很高、目光如炬对不对。推荐烂片,砸牌怎么办。
搞笑的是,由于我私下给的反馈不错,制作方居然以为我是碍于面子、说好话,反复要我提批评意见,一副很想被抽的模样。
所以一大波批评和建议会放在文后。
以上部分都是废话,下面开始正题,想聊聊一个话题:小人物。
首先想说的是,现在我们拍的一些历史片,真的是有一点点毛病。什么病呢?就不好明说一是幼稚病、二是软骨病了,总之是快进ICU了,至少是要看个急诊。
搞得我现在看到《川流》这种名字,本来明明很正常的一个名字,都老觉得哪里不对,感觉不像是一个三国片。按照现在的流行搞法,三国片应该叫《大三国》《大曹操》《魏武大帝》《一代皇叔》才对,再不济也要叫《对酒当歌》或者《强虏灰飞烟灭》。
《川流》是个什么鬼,一点都不能激发荣誉感。
事实上为什么叫“川流”呢,因为主角是两兄弟,都是赤壁之战时曹军阵营里的小角色,一个叫江川、一个叫江流,合起来就是川流。
把镜头对准小人物,这是个不错的出发点。当然了刻画得好不好另说。这一点别的历史片能不能学一学呢?不要一来就是帝王将相娘娘后妃。给他们作传的已经够多了。
试想一下,我们国产电影史上,那些真正留下深刻印记的经典,《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活着》……是不是几乎都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别一拍东西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是苏轼。
有的人说我们片子里明明也有小人物,跟在大王、大将军背后冲锋的那不是小人物?跑过来说大王感谢您救了我们,我渴望当你的民,这不是小人物?哈这就弄错了,这不是小人物,而是群众演员。
注意小人物是小人物,群众演员是群众演员。
拍小人物,一定要有小人物的视角。同样的一场战争,在小人物和大人物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比如赤壁之战,在曹操这种大人物的眼里,赤壁之战是什么?是雄心,是功业,是征服,甚至是对酒当歌,是横槊赋诗,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当然了,如果拍曹操只拍到这一部分,你还是肤浅的。假如你能拍出曹操的膨胀、自负、但也许又焦虑、狐疑、首鼠两端,你才进了一步,是更好的文艺。
然而在江川、江流这种小人物眼里,赤壁又是什么?那会完全不一样。对他们来说,赤壁是刀光剑影,是命悬一线,是战友说没就没,而且恶疾横行,朝不保夕。
对于他们来说,赤壁之战不是一场party,不是一场兴高采烈的青春秀,更谈不上什么征服、什么功业,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关于生与死的零和游戏。
吴宇森是这部影片的监制,我觉得他和导演有一点是对的,他赖以成名的是“暴力美学”,但是暴力美学不等于美化暴力。
他的搏斗场面是特别有真实感的,曹军和吴军肉搏的时候,箭簇呼啸,拳拳到肉,牙齿迸飞,让人感觉到一种生死边缘的真实。
但是他好就好在你并没有感觉到他美化暴力,影片基本上讲出了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处境——“割耳朵还是割鼻子?”就是这么个选择题,哪有什么功业?就是割耳朵划算还是割鼻子划算的选择题。
你表现真实的人物,就要真实表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处境。抗战神剧为什么烂?原因太多,其中之一就是把战争拍成白马银枪、一尘不染、护士小裙子、连长大背头,甚至让我军指战员打着发胶、叼着雪茄上抗日前线,那军装挺刮得活像是早上酒店刚刚给熨过的。别说真实的抗战,游戏里都不这么打仗好么。
还有,拍小人物,要真的拍他们的心事,拍他们的焦虑,让小人物说小人物的话,别把大人物的话塞给他们。
剧中有的台词我喜欢,那是真的小人物的话,是让人动容的话。比如他们在临死之前大吼一声:小乔我好喜欢你!让人动容,平时这话不好瞎喊,只能晚上意淫,但现在老子死都要死了,喊一声怎么了,王法还管得着我?
现在一些历史片的问题,是把大人物的话塞给小人物,然后又把跨时代的话去塞给大人物。
什么叫把大人物的话塞给小人物?就是:大王啊自从你来了现在俺们生活可好啊,我好想当你的民。这就不是小人物了,而是群众演员。
那什么又叫把跨时代的话塞给大人物?好比让东方不败说我要建设一个和谐的江湖。这是既不尊重小人物,也不尊重大人物。
拍历史剧,我们要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古人,但是绝不能把今天的意识强加给古人。这话好像有点拗口?其实很好懂。比如古人打仗是为了土地和人口,你不能让他们说打仗是为了促进全球化。这很好懂吧?
江川兄弟打仗,是为了拿赏银,你不能让他们说打仗是为了看见曹丞相露出胜利的笑容对吧。别乐,这都是常见的错误。
说到这里还要插一句,拍历史片,难免犯错误,甚至是犯常识错误。服装不对、道具不对、情景不对、流程不对等等等等,怎么办?
我个人建议是,别吹牛自己懂完了,什么我百分之百还原大唐,百分之百还原大宋,大唐皇上和大臣怎么聊天你知道吗,你就百分之百还原?
对此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学会荒诞。别把自己架着。
你看《川流》里,非要说起来不合理东西很多的。都说帐篷里曹操议事一段很精彩,其实漏洞不少的,曹操能和手下这样议事吗?
大战前夕,东吴大将黄盖等人来投降,这可是绝密;曹操谋划“送天兵”毁灭东吴,也是绝密。黄盖能这样大剌剌地露面?这些绝密军情能在大帐篷里吃着烧烤当众聊,不避人的?还能当着基层军官的面,当着降将的面?
但怎么我看了又不觉得违和刺眼呢?因为它荒诞,注意这里荒诞不是贬义词,是一种艺术,它化解了这种违和。
你看周星驰的片子谁挑他那些毛病?谁会说《唐伯虎点秋香》里宁王和太师随便串门严重不合规矩?不会的,因为它荒诞。
最后还有一点,拍小人物,就拜托多讲一点人道,少讲一点霸道。
《川流》的基调,是一个人道的基调。在剧中,江川江流兄弟作出了一个重大的选择,在此不剧透了,这个选择是一个人道的选择,很闪光的选择,影响了整个赤壁之战的走向。这是全片最感动人的部分。
这是不容易的。大家一拍三国,往往就容易宏大叙事,沉浸到那几个人的霸业里面去了。而且制作方又是做游戏的,更容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并且赤壁里那么多很带流量的桥段和元素,小乔啊,周瑜啊,白富美啊,英俊少年啊,甚至让周瑜和孙权两个少年组个CP啊,让蒋干吃个醋啊,不是完全可以吗,然而事实上都没有!
制作方把这些都放下了,而是选了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讲了一个他在人性上挣扎、犹豫、做出艰难选择的故事。江川在曹操面前讲了一句话:一统天下,人都死光了,还统个屁啊,这容易吗?话糙理不糙,不容易啊。
最后,说一下《川流》缺憾。
讲小人物视角,小人物的情感,这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故事有一个问题——干。注意不是四声,而是一声,是“干涩”的“干”。
为什么说干呢?比如一些细节完全可以更丰润。
举个例子说明,江川兄弟一直有个最强烈的愿望:打胜仗拿赏钱,回家买地。
故事里的交代仅止于此,这就显得干涩了,不够丰润立体,观众对此的共鸣是不强的。你说“买房”大家共鸣也许会强一点,会自动脑补没房的艰辛和苦涩,但要说古人买地,多数人是缺乏感受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买地”这个愿望生动起来?厚重起来?焦灼起来?苦涩起来?比如老家来信,述说买地的具体困难?述说这个地的重要?
一个小人物,如果他最强烈的诉求没能“站住”,没有引起共鸣,人物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就会打折扣。
这都是小问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关键时刻作抉择的动机问题,也显得“干”了。
下面就要涉及中度剧透了:江川兄弟目睹了一场恶疾,思想上受了很大的触动,终于下决心牺牲自己,阻断恶疾,要救人。
他们这番“高尚”觉悟是从哪来的?动机何在?无非是源于一个念头:再这样下去,“人都死光了”。诚然,剧中也对此作了铺垫,比如军医的无助的呐喊,还有战友们的纷纷死去,更让他们意识到要救人,要阻止恶疾,包括要阻止恶疾传到东吴去。
可我觉得,对于这一次关键的内心抉择,完全可以有更生动的、更具体的理由,让他们的动机更充分。比如——我是说比如,江川有姐姐嫁到东吴去了,多年未见,可不可以?有至爱亲人在东吴,可不可以?
影片最后,士兵们坐着死亡之船,要集体作出抉择,是否把恶疾传到东吴去。片中对他们的心事没有多交代,就直接让他们作出选择了。
那么可不可以给船上的士兵们每人一个说话的机会,比如“我有姐姐在吴”,“我有侄儿在吴”,“我和兄弟失散,听说他也在吴”?这是合乎情理的,倘若他们是荆襄人,有亲属隔江在吴是很正常的事。国家的分裂是军阀割据造成的,但人民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他们要阻止恶疾传播。参军打仗去征服东吴,这是可以的,但是把恶疾传到东吴去,这是不可以的,会伤害他们的亲人至爱。这能够更好地解释他们甘愿牺牲,也才是对“人都死光了,还一统个啥”的最好诠释,不用喊口号了,大家都懂了。
当然,我不是编剧,也不能教导演拍片。制片方反复说求批评,这就是一点个人体会。
👇点下方阅读原文是《川流》的高清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