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8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一段段情比金坚的“山海情”,一个个久久为功的奋斗故事,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
正在热播的主旋律扶贫剧《山海情》
从刚开始不被看好,
到成为全民追得欲罢不能的热剧,
豆瓣评分一路升至了9.4。
这部剧能打动无数人的原因,

就在一个“真”字!
“故事”“乡土”“生命力”……
都是《山海情》的“催泪点”。
《山海情》原名《闽宁镇》,
“闽”取自福建,“宁”取自宁夏。
剧中的情节不是根据哪一本小说改编的,
而是在宁夏西海固
发生过的真实故事。
拿女儿换一个水窖、
换一头大牲口是真的;
冬天为了挖山头仅剩的一点茅草
填炕取暖而打得头破血流是真的;
一家子只有一条裤子,
谁出门谁穿是真的;
一家老小拖了全部的家当
走了七天七夜到达玉泉营是真的,
而他们全部的家当就是
几把镐头、几个箩筐和一些口粮。
遭遇沙尘暴是真的,
一顿饭里半是粮食半是沙子是真的;
老红军是真的,
就是这位老红军,
为了传达自己移民去争取幸福生活的决心,
一镐头砸掉了为自己修好的坟;
没电是真的,没水是真的,
扒火车是真的,
流民客死他乡是真的……
带着涌泉村老百姓
一步步朝着希望前进的
马得福、白校长、陈金山、
吴月娟、凌教授……
剧中每个主要人物也都有原型。
只是,
现实中的他们带领着
西海固的6.6万名移民,
在“天上无飞雀,
地上不长草,
风吹沙石跑”的
戈壁滩上重建家园,
远比电视剧中呈现的更加艰难……
就如马得福的主要原型
谢兴昌说的那样,
“演得真、演得像,
但当年更穷更苦。”
01
不看这剧不知道,
原来宁夏和福建悄悄组了“CP”
1996年,党中央做出
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
1996年10月,
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成立,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任组长。
1996年11月,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福建和宁夏20多个省级部门、
80多个县级部门结成了帮扶关系,
110个闽宁示范村由此诞生。
林月婵,
是当时福建省扶贫办主任。
她,就是《山海情》中

吴月娟的原型人物。
林月婵

1997年3月,

林月婵第一次来到宁夏。
当时,
闽宁两省区既没有直达火车,
也不通航班,她坐着汽车,
颠簸了三天才到。

就从这一次开始,
直到2007年退休,
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
一次之行变成了一生之情。
林月婵至今还记得:
“3月的宁夏,刺骨的寒冷。
在土坯堆砌的露天教室里,
老师们拿着树枝
在地上教孩子们识字。
孩子们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
还能看到裸露着的皮肉。”
眼前的一切让林月婵偷偷抹着眼泪,
她默默下决心一定要拔掉“穷根”。
十余年来,林月婵先后40多次
到宁夏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走村串户摸底调研。
她说:
“那边孩子很多没有工作,
不愿走出大山,
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所以我们就挨家挨户去动员。”
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
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
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
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
福建援宁的每一个项目里,
都有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
只要碰到难题,
不管宁夏还是福建,
干部们总会不由自主地
先给林月婵打电话求援。
所以至今,
林月婵手机中储存的号码,
最多的就是宁夏的。
今年已经75岁的林月婵老人,
常常用她柔柔的福建口音说:
“我们跟宁夏是兄弟姐妹情呀,
我们是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呀!”
02
菌草,菌草,
闽宁草,幸福草!
在《山海情》中,
大学教授凌一农
是帮助闽宁村发展菌草
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
为了帮助当地菇农致富,
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担心价低伤农,
自掏腰包垫了几万块补利润差价,
遭到不良客商威胁被打折两根肋骨。
等他完成任务准备离开时,
全剧最让人泪崩的场面出现了,
所有村民都带着自己的心意,
前来欢送他……
而这个人物的原型,
不是“凌教授”,而是“林教授”,
他就是被称为“菌草之父”的
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
他也是国家菌草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在1986年发明了菌草技术,

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
菌草是一种神奇的草,

它不仅可以打碎做培养基,
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
而且根系发达,
可以用来防风固沙,
改善生态环境。
而当时宁夏荒芜的戈壁滩
连雨水都存不住,
更别说庄稼。
菌草成了扶贫的最优选择。
1997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
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54岁的林占熺到了当地
已经是晚上10点,
他连饭也没顾上吃,
马上就打着手电进老百姓的窑洞
考察菌草的种植条件。
他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

让当地百姓都学会种植技术,
还签订了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的
“三包”合同,
带着菇样天南海北跑市场,
把宁夏的蘑菇推销到世界各地……
到2007年,
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
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

至今,他们还流行一首歌谣:
“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

还是社会主义好,
还是共产党好。”
剧中的凌教授在当地扶贫完毕,
离开宁夏去了新疆。
而现实中年近八旬的林教授,
依然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
痴迷于技术改革的他,
为了让宁夏人民再富一点儿,
干劲十足,不知疲倦……
03
“陈金山”的原型
是一位清华博士
剧中的陈金山,
是从福建来宁夏挂职的副县长。

他刚到宁夏时的反应,
跟很多福建援宁干部一样:
“来到宁夏的第一感受就是干燥,
这里的气候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
早晨睡醒经常发现自己在流鼻血。”
福建省挂职隆德县副县长的樊学双,
算得上是剧中陈金山的原型。
樊学双生长在河南贫困农村,
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
他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的机会,
选择成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员,
到宁夏“西海固”地区
隆德县挂职扶贫。
樊学双挂职隆德县时,
很多青壮年已经外出务工,
村里大多是
照顾老人和小孩的留守妇女们。
她们富余时间多,
但是离不开家,
樊学双便把生产车间建到老百姓家门口,
将工作岗位送上门。
闽侯县援建的隆德人造花公司闽宁村级扶贫车间
解决了留守妇女的问题,

樊学双又把视线投向残障人士群体。
樊学双多方筹措资金,
在隆德县建立了宁夏第一家
县级残疾人托养创业服务中心,
吃住全部免费。
残疾人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
2018年底,
樊学双两年挂职期满,
他选择继续留在隆德,
以福建省第十一批
援宁工作队队员的新身份,
又一次开启了自己的新征程。
04
“我用一年的时间
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有网友发弹幕评论《山海情》说:
“我所有的眼泪,
都给了白校长!”
白校长本不用吃这样的苦,
年轻的时候他去涌泉村支教。
后来,因为舍不得那里的孩子,
他选择留在这片荒漠上扎根,
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孩子们!
而在现实生活中,

20多年里,
一批又一批援宁支教的
“白老师”带着希望而来。

2006年秋天,
福州市十八中女教师李丹瞒着父母,
报名赴隆德县第二中学支教,
担任初中历史老师。
为了熟悉学生的成长环境,

她常常走上几十里山路入户家访,
隔三差五自掏腰包
为学生购置生活用品。
在一年的支教岁月中,
她只回过一次家,
却入户家访35人次,
和父亲一起先后资助6名贫困学生,
还积极奔走筹措,
为学校募捐2万多元。
她说:“我用一年的时间
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成为宁夏娃们的历史老师,
告诉他们书本上的知识
和大山外的世界。”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
2008年1月,
支教期满回到福建的李丹,
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
治疗期间,她依然牵挂资助的
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把剩余的医药费
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
这是李丹在病床上
留下的最后的话……
年仅27岁的李丹走了,
但更多的“李丹”来了。
24年来,1146名优秀教师
和267名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支教团的优秀学子
到宁夏中小学支教。
山里的孩子,从福建老师的身上,
萌生了去看大海的心愿。
援宁教师带来的,
是比海更广阔的世界。
……

一部《山海情》,
不仅仅是一部让我们
感动落泪的电视剧,
更是一场跨越2000公里,
持续25年的山海之恋!
文章写到最后,一定有朋友想说,
为什么没有介绍
我们最喜爱的马得福!
其实,马得福的原型,
除了是闽宁村建村后的
第一任村支书谢兴昌,
还是宁夏黄土之上
无数可爱又可敬的基层干部。
他们用自己的
青春与热血、奉献和牺牲,
用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
去挑战自然力量的极限;
用了20多年时间、
用了整整一代人的奋斗,
带领着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
走出了祖祖辈辈无法摆脱的苦难生活。
2018年7月24日,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海国宝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在原隆村的街道上
从大海边的福建,
到2000公里远的戈壁滩。
久久为功,改天换地!
20多年的时间,
中国人硬生生在这块空中不飞鸟、
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上
建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金沙滩”,
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山海情》落下了帷幕,
而闽宁镇、西海固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段段情比金坚的“山海情”,
一个个久久为功的奋斗故事,
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

— THE END —
☀本文选自时代楷模发布厅,综合自北洋之家、手机看电影电视、福建纪检监察等。

MORE
灼见热文 
◐◑吐槽干部“草包”被跨市行拘:如何对待群众之骂,检验“公仆”真假
◐◑山东矿难那个不吃不喝撑过15天的幸存者,让全网泪奔了……
◐◑高开炸走!豆瓣9.4,这部剧土得掉渣,却是今年最大的黑马
◐◑飞机坠毁,中国痛失巨星!他的死惊撼世人……
◐◑知乎高赞:为什么许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也要留在大城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