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
观看时光守护人的故事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如果国宝会说话》
近几年,“文物修复”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公众视野。
图源豆瓣
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揭秘了一代又一代的修复师们甘于平淡,让一件件文物“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后有《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一系列神仙综艺(三季均保持了高水准,豆瓣评分都在 9 分以上),一边让观众大开眼界,一边又伤感于文物们令人担忧的现状——
因为来不及修复,无数珍贵文物正在慢慢损毁甚至消失,造成了全人类文明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近 2000 万件待修复文物,但修复人员却只有数千人。

文物修复的现状究竟如何?修复要经历哪些过程、环节?修复师们面临着哪些挑战与困难?
带着上述疑问,前段时间,我们与花呗一起,专程去往四川德阳市广汉市,采访了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余健,并与馆内的修复师们聊了聊。
01
1 月的广汉市,依然是四川盆地冬日的湿冷。
早上 9:00,我们如约来到三星堆博物馆。绕了几个弯后,车子在路尽头的一栋二层楼房外停下。周围掩映的成荫绿树,更衬得这里分外安静、避世。
这栋半新、并不算太起眼的建筑物,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每年有那么多游客慕名而来,但几乎没人会注意到这里。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余健。他是广西人,2004 年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迄今已有 17 年。
他对我们说,他所在的这个部门,主要负责馆内文物的陈列、保管以及馆内外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要修的文物那么多,修复的过程那么复杂漫长,但人手又严重不足。” 
02
他说,做文物修复,需要极强的耐心,必须“坐得住、静得下来”。
“我们馆内有一件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当时出土的视频,碎片有上百块,整个面具也是剥落的。修复的时候,要先根据大概的形状做立体拼图,先拼合,然后再一点点修,一点点打磨。”
光是这一件文物的修复,就花了半年时间。
余健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听完后不禁感慨万千。
2013 年,德阳市旌阳区文管所送来了 60 件文物,包括金属器 28 件,陶瓷器 32 件,是当地村民在挖沼气时发现的,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少残片散落在泥土中。
 “两包用红布包起来的残片,已经碎成渣了,可以用废铜烂铁来形容,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器物。”他对当时接手这堆文物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一堆铜残片修复前
图源@成都商报客户端
其中一件文物档案为“铜残片(一包)”,没有人见过它本来的模样,没人知道这是一件什么文物。
这批文物送到修复人员的工作台上,修复师郭汉中和其他人一起,把这些残片一一拍照、编号记录,然后开始最强“拼图”。
首先进行的,是两包青铜的碎片分拣。尽管看上去颜色相似,但在文物修复师的“火眼金睛”下,它们依然有着明显而细微的区分。
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借助先进的设备,郭汉中硬是在 2 个月内,把两包残片分拣开来,拼接出 4 件文物。
一包残片修复后为一件铜鼎,另外一包拼接出了两个器盖、一把青铜刀。
图源@成都商报客户端
在修复这两包碎片时,郭汉中的恩师杨晓邬来三星堆,看到自己的徒弟正在石膏模具上用刻刀修整翻制的纹饰,说了这样一句话:“趁年轻眼睛好,多修些好东西”。
因为石膏模具是白色的,长期在模具上修整、雕刻细腻的纹饰,时间久了眼睛会花,会流眼泪,上了年纪眼睛老花,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年后,这批文物修复完毕,交付给旌阳区文管所。
03
当然,除了耐心,这更是一份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除了文物修复和保护相关外,化学、雕塑学、美术学等等学科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余健用“医生”和“病人”,来形容文物修复师和破损文物的关系,“有时候甚至要给青铜器上各种仪器设备(如 X 光)来诊断。”
很多青铜器在被接收时,已经完全锈蚀了,所以文物修复师们,常常需要给它们做前期的分析检测,诊断它的锈蚀和铸造工艺。
只有通过一系列精密检测,才能确定最终的修复方案,一般要经历去锈、拼对粘接、矫形、补配复原、焊接、作旧、着色等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常常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但那种成就感和价值感也是无与伦比的。一想到大家以后可以在线下传统的博物馆、展厅,乃至像花呗文物修复计划这样的数字化在线文化修复体验中,了解到几千年多前的文物和匠心,你还是觉得值得的。”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多修复一件,就让中华民族的珍宝多留存一件。
正是这种情怀和信念,支撑着包括余健在内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成为时光的守护者。
04
采访中,余健既感叹于一代代匠人们的能工巧思,延续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但同时也对文物修复的现状忧心忡忡。

“中国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看到的只是凤毛麟角,靠我们这一代是修不完的。” 
近年来,得益于各种官方节目的流行,对文物修复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但真正愿意投身于这项事业的,依然寥寥无几。
“一方面,现在大学里开设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的依然不算多数,而且这个职业要‘活到老学到老’,还不是单靠大学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还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另一方面,文物保护和修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数年如一日地投入、钻研,但薪水可能又没有那么高,吸引力没有那么强,不容易留住人。”
在和其他修复师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文物保管部共有 5 位修复师,年纪最大的 56 岁,最年轻的 28 岁,已经有多年没有进新人了。
修复师谢老师告诉我:她是 2014 年来这里的,同期一起实习的有 5 个人,最后留下来的只有她一个。
目前,中国亟待修复的文物有近 2000 万件,但文物修复师却只有寥寥千人。
“只有更多年轻血液加入进来,我们才能守护住中华民族的岁月长河,五千年文明才能更加闪耀和璀璨。”
05
在最新一季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有一段独白,被网友广为转发:
“人们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众多流传至今的文物,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人类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凝结了人类宝贵的智慧结晶。
如果文物得不到修复,大量的文化和历史,也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这就需要更多力量,一起助力文物修复,一起做时光的守护人。
与余健老师们一样,同样向文物保护和修复投注关切目光的,还有此次我们的同行者,花呗。
从去年 2 月开始,花呗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一起发起文物守护计划,将修复文物以3D 效果,呈现在支付宝上;并特地邀请专业的文物修复团队,参与修复过程的在线真实还原,使用户可以同步体验到文物修复的真实过程。
同时,花呗还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下,成立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花呗文物守护专项基金。
这一举动,不仅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文物修复师”,体验到文物修复的真实过程,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助力文物修复。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该计划已经于 1 月 25 日正式在支付宝上线(上支付宝搜“守护文物”即可参与)
第一批待修复的文物共有 3 个—— “敦煌遗书”、“龙门风雨琴”以及“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预计到今年 5 月,会陆续完成修复,在支付宝与公众见面。
文物保护和修复事业,任重而道远,更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支持。
花呗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这项文物守护计划,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这项事业真正成为了一项“全民皆可参与”的大众运动。
加入我们,与时光守护人们一起,共同见证古老文明,重新焕发璀璨光芒。
推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点个“在看”,一起做时光的守护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