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的书的出版,这两年接受了不少媒体的采访。采访我的媒体人都比我年轻,有朝气,有个性,很多媒体人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但是有些人给我留下负面印象。下面说几种,也是给职场人们提个醒。
初次见面,掌握谈话的深度
我常说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发自内心的赞美容易让你和对方立刻拉近距离。同时,找到和对方的共同点和连接点,最容易把陌生人变成熟人。
我的书中提到谈话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客套寒暄,“天气很好呀。”“今天堵车厉害。”“你最近一切都好吧?”第二个层次是传播闲话和绯闻,“你知道吗,那个部门的实习生和领导好像在谈恋爱哈。”第三层,就是可以分享一些想法和判断,“对这个事情,我的想法是先各个击破,再构建目标。”第四层,是分享情绪和情感,比如“我最近最焦虑的问题是父母的养老问题。”“对于怎么样管教家里的学渣孩子,我真是头大抓狂。”第五层,也就是最后一层,就是将自己完完全全地真实地展示给他人。这要求你能对对方有完全的信任,不用担心被他人论断。

在我们和陌生人见第一次面的时候,谈到第几层的话题比较合适呢?我觉得最起码要进入到第三层,分享想法和判断。因为如果只停留在第一二层,那么你们之间根本不可能发生任何更多有意义的链接。只有聊到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你和对方的想法一致或者类似,你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如果你们的想法相左,也会是一次有意义的交锋。
比如一次采访,我和记者针对我书中提到的主要话题和核心理念,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这次采访是有意义的,不同观点交流获得充分的讨论,这次的交谈给我们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在当中,我们提起了一些更加和自己亲身体验和情感情绪相关的话题,那么这个对话就更容易进入到第四层。进入第四层的聊天,其实对于一对陌生人来说,可能是双刃剑。如果适当地暴露情绪情感,对方可能会和你距离更近,当然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印象。
比如,一个年轻记者问我:“我其实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写不好文章,和其他同事比较起来,我感到自己没有那么会写。”“那你就跟最厉害的人学习。看看你们报社或者你们行业特别牛的人,人家是怎么写的?”“我很想和一个大咖老师去学习,可是总没有机会。一次那个老师邀请我晚上去酒吧和他以及他的朋友一起碰个面,我到底应不应该去呢?”我问她:“你的担心是什么?”“我怕大晚上去酒吧不太合适,怕在那种场合不是我能真正请教的时机。再说他也有朋友,我这样贸然去,会不会打扰到别人。”针对她的担心和忧虑我们聊了很多。虽然我感谢她对我的信任,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纠结,我也愿意给她提供一些意见参考。但是我在内心里也对她有个“不太成熟”“不够决断”的判断。
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即使是分享情绪情感,也不要和初次见面的人把自己完完全全展示给对方,不合适,甚至会吓到对方。因为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边界,如果触及个人隐私等,对方心里马上会拉警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想进入到陌生人的世界里面,所以当你完全暴露自己,就会让对方不知所措。
比如在一次采访当中,一位记者在和我聊书的时候,突然说起自己的个人生活,自己和前夫离婚了等等细节,就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因为我无意了解她的个人生活,对她也没有留下好的印象。
在与陌生人见面的时候,不论多么感觉投缘,也不要像展示一本书一样对对方100% 开放。这样很容易失去分寸感,让对方觉得你有点奇怪。人和人的交流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能够分享想法和判断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进入到情绪和情感这一层的话,也尽量不要分享太多的私生活。不然就有越界的感觉。
任何谈话,记住,你自己不是中心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有的人很喜欢把任何话题都转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话题。

一个好的谈话绝不是单向的,而是双方之间的交流。进行交流,一定会有信息的分享,如果你和对方有共同点,就更能被对方当成自己人,而更容易建立信任感。
可是,在一个谈话当中,如果我们讲的都是自己,把自己当成谈话的中心,你觉得对方的感觉会是怎么样?

比如你们谈到旅游,对方说“我喜欢去国家公园”,你马上接口:“是呀,我也是。我去过黄石,优胜美地,阿卡迪亚等等。我觉得最好玩的还是黄石,那风景的多样性,那色彩,看都看不够,就是硫磺味不太好闻。还有呀,在黄石我们还找到了住的最好的地方,吃的餐厅。。。。晚上我们点篝火,讲故事。对了,还有优胜美地,我在那里也有难忘的经历。我跟你说。。。。。。”看看,这个谈话本来应该在你说“我也是。我去过黄石,优胜美地,阿卡迪亚等。”之后,就抛出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国家公园?你最喜欢看什么?风景地貌?还是动物?喜欢摄影?还是露营?”这样,让对方多谈他的感受,他的经历。这就是一个好的谈话。寻找共同点建立链接是好事,但是切忌把所有的话头都往自己身上引。
比如在采访当中,我们提到线上社交,采访记者马上说,“是呀,我特别理解你说的这一点,我曾经有这样的经历。”然后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想法,然后就把谈话拐到另外一个方向了。一个采访下来,她自己会感觉聊得很嗨,但实际给对方的感觉并不一定好。
最好气好笑的是,最后报纸文章出来,发现她把我的书名都写错了。
有效地和他人链接
从有效的自我介绍开始
一天,一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媒体人忽然微信我:“康妮姐,能不能拜托你认识一下XX呀?”XX是我的同学,知名投资人。
我问:“是要采访吗?”
她说:“我正好去出差,想先去拜访。”
我:“你把访问目的和自我介绍发一下,我问问他。”
她马上发来微信,写道:“某某社某某,跑过7年金融市场,熟悉期货证券以及创投业务,采访过几十位全球商业人物。目前就职于某某社,目前希望可以和您公司建立一个认识关系,希望日后能够有更深的合作关系。”
看了她的自我介绍,我觉得“建立一个认识关系”听起来有点不妥。毕竟这些大佬们工作很忙,如果没有特别直接的理由,具体合作的可能性,或是非常强的连接点,这样通过中间人约见面,有点唐突。于是我特意问了一句“建立一个认识关系”?
她说:“这个公司我一直没有对接,他们投的不错,我纯粹想先认识起来。采访只是第一层面,谈不上需要多少交情。”虽然隐隐觉得哪里不妥,但我还是说:“我把话递过去。”
当我给我的同学转发了她的个人信息和想认识的邀请后,我同学直接回复:“让她联系我们媒体负责人XXX吧,电话XXXXXXXX”。
果然不出我所料,大佬看到这样模糊的信息,不会想直接进行链接的。因为这样的目标不明确的信息,他只可能联想到媒体采访。
我把这个回复告诉了这个媒体人,你猜她怎么说?“好。真拽。”
我一看她这样回复,心想,此人情商堪忧呀。毕竟比她年长几岁,还是跟她多说两句吧。
“不是拽,你会错意了,是你没有提供一个真正的连接点。如果你们同时出席一个活动,见了面,很自然地相识,或者有什么具体的合作项目,约谈,也正常。通过他的同学,递句话,说认识一下,没有明确的目的,对方一般不会接受的。我觉得正常。所以我刚才问你访谈目的。看到你媒体的身份名片,和你的那段话,他觉得一定是媒体采访,所以安排给负责媒体的同事。”
她回复“没事,我不怎么做采访了。但是想长期跟踪我感兴趣的投资人。目前我主要做社里的大活动,想着有些创投活动,可以作为嘉宾。本质上想认识先,没太多时间跟踪的投资人我也不做合作。从公关媒体部门认识起来也行。”
我说:“ 先认识一下媒体部门吧,之后才有水到渠成。”
大家看到这个媒体人的沟通方式有什么问题了吗?
当你想和一个目标人建立联系,找个中间人做介绍是捷径,因为这个中间人认识你们两个,愿意为你们两个人背书,那么第一层的信任就有了。可是如果你和中间人并不熟悉,只是一面之缘的交情,那么找中间人做介绍,你要告知自己明确的目的,准备一个充分的介绍,让目标人一看就有一个和你见面的理由。这样的自我介绍和目的的阐述也是给中间人个方便,便于传递消息。让这个介绍不给对方造成太大的不便。
最后一点就是切记背后不讲负面的话。一句“真拽”可能是你内心当时的感受,但是把这样的话讲出来,对中间人也好,对目标人也罢,不会留下任何积极的印象。
看似都是一些职场小事,殊不知这些小事累积起来会形成一个人的职业习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