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阅读第一
ID:Readfirst
如果你有一个厌学的孩子,有一天他告诉你他不想读书了,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你会怎么办?想必,大部分孩子都会面临父母的一顿“爆锤”。        
但是,在辽宁有这样一位父亲,在面临14岁儿子的厌学时,却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带儿子在全国到处游山玩水。                           
他们的计划是从辽宁东港出发,一路开车,终点是丽江,全程4000公里。
在一段视频里,这位父亲说,想以游玩的形式,教授孩子历史、地理、摄影等方面知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大家对此事褒贬不一。
有网友调侃说“带他去工厂体验一下”。
有网友说,烂泥扶不上墙,这孩子废了。
当然,这当中也有不少赞同和支持的声音。
不过讲真,虽然有些父母们打心底佩服和赞同这位父亲的做法,但倘若换成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父母恐怕是没有勇气接受儿子退学,并带他去“游山玩水”的。
在全民“鸡娃”大潮下,这样的一种“离经叛道”,是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勇气,亦是一种教育观点的通透与智慧。
之所以有人评价“这孩子废了”,原因是在部分人的眼中,“读书,上大学”才是正事,而一旦脱离了“既定叙事”就是失败的,就是羞耻的。
出自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的一篇演讲文在家长圈持续广泛流传。文章讲诉了一件心碎的现象,在北大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的生命。
家长们看了这样的文章表示很揪心,但揪心归揪心,要鸡娃时还是得鸡娃。除了“幸存者偏差”的侥幸外,在这部分家长的眼中,“成才的标准就是名牌大学。”
成才=名牌大学?倘真如此吗?
恐怕最近被频繁刷屏的新晋世界首富马斯克要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近日,埃隆.马斯克已经超越贝索斯
成为了全球首富
上大学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现在人们可以免费学到任何想要学到的知识。”这位科技狂人曾经数次在公开场合抛出“大学无用论”的观点。
此外,他还曾经提出希望特斯拉电车公司对员工的学历没有要求。
马斯克自己本人在斯坦福入学的第二天就辍学了,而他自己的五个孩子也早早从传统的私立学校退学。
马斯克对传统学校的“痛恨”主要表现为两点。
其一,传统学校能让孩子学会很多知识,却不注重传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传统学校能教出品学兼优、听话规矩的孩子,却不太鼓励创新思考。
于是,在2014年他干脆直接建一所学校——AD Astra。
如今,他的五个孩子都在这所学校就读。
AD Astra规模很小,每年招生不超过两位数,马斯克本人也从未打过广告,但即便如此,这并不妨碍AD Astra成为当地家长们最想把孩子送进的学校。2017年,AD Astra的录取率只有40:1。
说句题外话,AD Astra的拉丁文意思为“通往星辰”,而且学校入学考试问题也都与“火星”有关,因此很多人推测,马斯克是在为自己的“火星移民”计划培养工程师和相关人才。
全球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社会将发生巨变,教育生态亦是如此,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因为现代的教育体系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而这种教育模式“保质期”已过,需要重构才能匹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们曾提到一个“反常识”的观点: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如今铁板一块的传统学校会被取代甚至消失。学历的重要性将被课程取代。
肯·罗宾逊教授发表了一场轰动全球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现代教育正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培养流水线工人。
值得欣喜的是,现代教育体系所出现的问题正在被“看见”,越来越多类似AD Astra的新型学校正在全球的各个城市和社区涌现。
在这里我想介绍几所新型学校,让大家知道教育其实有多种可能性,不要让既定印象阻碍了我们的视野和想象力。
让我们先把眼光投向北京怀柔区的深山里,这里坐落着一所学校——九渡河小学。
因为学校地理位置偏远,想要招到优秀的老师可见难度之大。但在2020年1月17号,学校来了个新校长——于海龙校长。
于海龙校长干了一件事,向整个山村招募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他们有剪纸的、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厨师,等等一共89人,成为了学校的教师。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有点失望,因为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不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养蚕或者磨豆腐的。
但精彩的地方来了!
于校长要求孩子们不仅要把豆腐做出来,还要卖出去。
看出来没有,一门简单的“豆腐课程”,其实融合了数学、经济、科学、语文(推广文案)等学科。
“比如说,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孩子六年级要学百分数,磨豆腐需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所以孩子们提前就学会了。百分数对孩子们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
而为了把豆腐卖出去,他们要研究产业链,对外推销滞销的豆腐,这样经济、金融、商业的内容就渗透了进去;卖给其他学校的食堂和周边的餐馆,那么就要写文案,语文课的内容也就涵盖进来了...
教育专家沈祖芸有一句名言,“教育资源其实无处不在。资源就在你身边。”
而九渡河小学就是把这句名言“诠释”到了极致。学校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譬如木烘焙课、瓷器课、养殖课、蔬菜栽培课等等。孩子们带着真实的问题,去满世界寻找解决方案,这是学习本来该有的样子。
让我们再把眼光挪到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在这里有一所名叫High Tech High的学校。
这所学校在刚建立起来时,一度掀起了美国的教育革命浪潮。
为什么呢?为这所学校颠覆了传统,学校没有教科书、没有排名、没有考试。刚开始,有些家长觉得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疯了,“没有考试,这不是让孩子们放任自流吗?”
但是近20年过去,这所学校用其近98%的大学录取率证明了它的“成功”,并催生了一大批众多“仿照”HTH理念的学校与教育机构。
2015年,有部专门记录这个学校的纪录片《最有可能成功》上映
High Tech High采用的是“项目式学习”,教学方式其实和上文的九渡河小很为类似。
举个例子,在上历史课时,在传统学校里,我们难免会背诵一些枯燥的知识点,然后参加标准化考试。
但在“项目式学习”里,历史老师布置的作业可能是这样的:
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课题,往往要经过大量阅读、调研和讨论。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会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共同协作完成任务。你一个人优秀不行,要带动大家一起优秀才行。
看出来没有?完成一个课题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呢?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走出校园,正式进入工作后,就是要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一个个项目。培养合作能力即是为职场做准备。
有着类似理念的学校还有很多,譬如,打破教育和工作边界的Big Picture Learning,这里的学生在导师的一对一的指导下,学会开办一所企业,修理一辆汽车所具备的知识,或者学习法律、商务谈判技巧等等。  
Big Picture Learning的学生正在上课
如,位于旧金山,坐落在仓库中的学校Brightworks,这里老师鼓励学生们“搞破坏”。孩子们会弄脏自己的衣物,玩火,拆掉家用电器并完成美术作品。
Brightworks的学生正在创作
当然,不止是在北京和旧金山,在秘鲁、在简朴塞,包括我国偏远的地区云南、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实还有很多还未被关注的新型学校。
这些新型学校和教育理念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在未来必将掀起浪潮,这一切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因此家长们心里需要有一根玄,那就是我们要思考未来社会究竟需要什么要的人才,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什么养的能力?
在“70后”“80后”和他们父母的经验里,他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认知有目共睹:无数人通过高考从村镇流入城市,从小城市流入大城市,完成了家庭财富的迅速增值和积累。
然而,由于学历的大众普及以及第三产业的滞后发展,他们的子女注定搭不上这一时代红利的快班车。
未来社会发生什么样,我们这一代家长无法预知,所以我们在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鸡”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应该时刻警醒:我们的经验或许只证明了过去,它无法代表未来
而以上这些新型学校和教育理念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回到文章开头辍学的孩子,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位父亲将来会不会把孩子送回学校,亦或是像“童话大王”郑渊洁一样在家亲自教,但可以确信的是,这段经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将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将源源不断地滋养和充盈着他未来的人生。
正如,《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吴琪所言:教育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培养“中人”,如何融入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生活,如何在勤奋练习学习技能的同时具备共情能力,如何忍耐物质条件的不足而看到他人世界的富足之处,如果从广袤中国里像蜜蜂一样勤奋的各式人群中体味生活的不易与美好,这样带给孩子的用脚步丈量真实生活的勇气、方法,从大地里吸收来的养分,或许正是他(她)今后面对人生低潮时,内心始终充满张力与健全感的秘密所在。
纵然,还有众多父母坚守着传统的叙事模式,即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挑战与质疑”,他们或在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实践着”。
他们当中,有人没让孩子上幼儿园,而是把读幼儿园的钱省下来,陪伴孩子,让孩子去学马术、学水袖舞;让孩子去野外露营,去行走,去读书,去做孩子真正有热情和感兴趣的事情。
他们当中,有很年轻的父亲,骑着改装过的自行车带着4岁女儿,从东莞骑到拉萨,在71天里行走了4000公里。
小女孩在视频里快乐地笑着,年幼的她或许把这场“行走”当成好玩的游戏和探险,但等女孩日渐长大,她或许能感受到这场漫长“行走”给予她的力量:那是父亲的陪伴,是行走的坚持、亦是行万里路带来的眼界开拓。
他们当中有人,面对厌学的孩子,选择了包容与支持。即使退学也没关系,那就引导孩子们学会一技之长,或者帮助他们找到热情所在。这些孩子的故事,被收纳在书籍《教育的另一种可能》里,这本记录了13个孩子在家上学的真实故事。
在我们的文化里,在家上学是“离经叛道”的,但事实上,在美国俨然变为一种正在流行趋势:在美国,上百万的孩子在家上学。根据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2年,人口增长了61.8%
此前,BBC发布了一篇报道《From Homeschool to Harvard》,文章采访到了一些通过在家上学,而考到哈佛的学生,这些学生表示,在家学习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热爱,让他们认识到,“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纯粹为了热爱知识本身而学习。”
当然,还是那句话,我们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在家学习,而是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教育并不是“铁板一块”,它还有着众多可能性。
在另外一个视频里,那位带儿子旅行的父亲说道,“不想让你回忆起童年,竟是某某补习班,和在赶往某某补习班的路上...只是希望你有一个好身体,和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而这也正是比读名校重要百倍、千倍的事情,不是吗?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新闻|故事|留学生
排版|鱼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