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 是南风窗的荐书栏目,每周它都会与大家相会。
我们的栏目本着“为读者挑选好书”的宗旨,每一期会为大家选择几本读物,它们可能是新近出版、受到我们关注的书,也可能是已经经过时间检验,但尚未成为流行读物的好书。
读书难以走捷径,读者的时间也是宝贵的,我们的推荐只是一份指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要来选择,希望它能对你有点用。
本篇推送是南书房荐书第12期
01.
《喀耳刻》
[美] 马德琳·米勒 著
姜小瑁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月
喀耳刻是谁?在古希腊史书《奥赛德》中,奥德修斯与他的船员来到艾尤岛,岛上懂黑魔法的女巫把他的船员们变成了猪,聪明的奥德修斯用草药抵抗了女巫的魔法,甚至征服了她的心,最终使其帮助他返回家乡。
那位邪恶又显得有些不自量力的女巫,就是喀耳刻。在奥德修斯漫长的英雄征程中,她只不过是个一闪而过的恶女人罢了。
不过到了《喀耳刻》中,喀耳刻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读者完全可以将此书理解为现代人写的古希腊神话同人小说。这个神话世界,瞥见一角就足以让人感到颠覆:喀耳刻曾好意地用美食招待船员后反被强奸,出于愤恨,才将后来登岛、同样心怀不轨的船员们变成猪头。
在故事的开头,喀耳刻虽然是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女,也不过是众多宁芙(希腊神话中的次要女神)中的一个,而且论相貌、神力皆不出众,从小在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嘲讽与轻视中长大。
那些身份尊贵的神,在喀耳刻眼中多多少少都透着讨厌,他们就像当今电视剧中习惯塑造的迂腐、懦弱又傲慢无情的东方神仙,从不会悲悯凡人的不幸,也不会反抗同伴所受的不公。泰坦神将宙斯对普罗米修斯的刑罚当做维系新老旧神间和平的工具,他们在欣赏完鞭刑后继续回到富丽堂皇的神殿大厅饮酒作乐。
喀耳刻曾经奢求过亲情的救赎,她敬畏她的父亲,又对还在襁褓中的弟弟倾注一腔热情,当她发现他们都不拿她当一回事后,她将希望寄托在了一位凡人身上。
凡人的名字叫格劳科斯,是一名普通的渔夫。为了与格劳科斯在一起,喀耳刻偶然间呼唤出身上的巫力,把他变为了海神。但命运是残酷的,成神之后的格劳科斯并没有像喀耳刻想的那样娶她为妻,而是爱上了长相美丽的宁芙斯库拉。喀耳刻用了同样的巫术,将斯库卡变成六头十二臂的怪物,她本人也因为使用恐怖的魔法被流放孤岛。
喀耳刻的前半生是自我觉醒的过程,察觉到巫力后,她那颗总向外界寻求寄托的心终于获得平静与力量:“一百个世纪以来,我一直浑浑噩噩、了无生趣地在世间游走……我没有留下任何印记,也没有做成任何伟绩,就连那些曾给予我些许爱意的人,也没有费心留下来。然后,我发现我可以让世界屈从于我的意志,就像弓屈从于箭,为了把这威力握在手中,这样的苦力我愿意重复上千遍……”
然而,即便掌握魔法,喀耳刻的命运之轮也未停止转动,悲喜剧交叉走进她的生命。在流放的小岛上,她遇到了赫尔墨斯、奥德修斯、雅典娜,不少读者熟悉古希腊神话人物与历史事件,通过喀耳刻的人生经历被一一串联。
这是重新被讲述的坏女巫的一生,作者用现代思维将喀耳刻的故事赋予了反父权的内涵。小说的后半部分,喀耳刻在鸡飞狗跳中成为母亲,她拥有了爱情,放弃了神的身份,最终以人的感情作为人生意义的解答。
这样的结局是否令人满意或许见仁见智,不过全书最有趣的地方还是在于新的视角,正如豆瓣网友评价的那样:“我们需要对神话和历史的当代解读,而不是一味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
推荐人:张旦珺
02.
《局部》
 陈丹青 著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12月
有的书拿在手里即是享受。
陈丹青的《局部》当属这一类。由三本组成,这套书是同名视频节目三季的讲稿。看视频和看文字,似乎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有人更喜欢文字的版本,原因在于影像和声音会屏蔽了思考的过程,一个一个的工整字块,将人带入到了作者的思考情景里。
《局部》之为“局部”,有几重意思,一是不讲作品的全部,只讲一部分,因为有些组画、壁画、卷轴画,很难展现全貌,需从局部切入,但从这一部分,就能瞥见全貌。二是他不讲或少讲历史上已经被太多次讲过的名人名画,而注视于少人注意,但为他所喜的画作,发人所未发,第三季《伟大的工匠》即专门聚焦意大利湿壁画;三是讲述随性谈论,并不是系统的课程。
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世人历来将其视之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但是陈丹青并不这样看它,他看到的是一个18岁的天才画家,在心智和技艺发挥到顶峰时,像烟花一样把才情绽放到了极致。王希孟传世的就只有这幅《千里江山图》,据传他在23岁时便去世,一出手便是千古垂青的作品。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积累了一定经验的老作家、老画家才是精品的锻造者,但事实上年少成名是常态。陈丹青说,18岁以后果子已经开过了,人的所有才气和澎湃感受,都积蓄在了年少之时。
“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
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千里江山图》,瞬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当我们在看画,其实是在窥视画家的一生,窥视人性里的闪光和弱点所在。此谓“观看之道”。
《局部》是部贴近普通人的艺术纪录片,此书也完全不会有读不懂的风险。不过,我觉得视频和讲稿都同样精彩,都值得一看。
《局部》视频的开头音乐是巴赫的G大调,最近我记得这首曲子作为配乐是在张亚东和许知远的访谈里。张亚东说,他喜欢冷静、理性的力量。
某种程度上,《局部》也是这样的基调,有观众诟病陈丹青拿着稿子在念台词,仿佛在批判一名没有认真准备的演员,但陈丹青不是演员,他让视频的每一分钟都显得简洁和有力,没有多余的赘话。
推荐人:莫奈
03.
《刑法中的同意制度:从性侵犯罪谈起》
罗翔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年12月
法律中的“同意”与现实中的“同意”,是一回事吗?
网课里一本正经讲段子的罗翔,总算严肃了一回,把他对于刑罚制度的理解,详尽地、系统性地整合为书,结合生动的案件分析,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法制在今天时代所扮演的角色,羼杂哲学,历史等人类思维的引证思考。
《刑法中的同意制度:从性侵犯罪谈起》最初版成于2012年,但时至今日,再读里面的论据与论证,反而有股与时俱进的奇妙感。
有别于在荧幕里以充满戏剧性和现实性的个例为开端,全书是以追溯历史、考究法理渊源及人类经验开始阐述的。由浅入深地切入、引入情景后,重点探讨的案例,仍然落到了罗翔善于讲述的性侵犯罪。他抛出了几个在理论里与现实中都备受关注的母题:法律中是否隐藏着男权主义的偏见?性权利、性自由与性侵犯的界限该如何划分?如何厘定性行为中当事人首肯与否的意愿问题?
同意(consent)原本是人类语言发明出来后,用以清晰表达主观意愿的介质,但人类的心理感情实在复杂,语言交流也很多时候含糊不清,一个人如何保证自己所言与所想完全统一?一个听者又如何保证他人所说与他人所想完全统一?
现如今,部分男性眼里的“半推半就”,造成了多少真实意愿被扭曲、摧毁?
20世纪八十年代,激进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麦金侬振聋发聩地指出:“人类社会中,一切两性间的性行为都是强奸。”在今天看来,这一明显有违两性平等路径的断论,实际是在强调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且无法回避的剥削与欺凌。只要社会中男女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女性就很难拥有真正的性同意权利。
所以,法律不仅提供“说不”的权利,更需要保障弱势群体“不等于不”的权利。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白,法律是理智的也是冰凉的,它无法事无巨细地纳入两性脆弱而敏感的差距、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弱者的尊严和心灵。
全书后半部分,探讨通向了法理哲学的终极主题之一:自由。个体的同意,到底能多大程度影响犯罪的成立、刑罚的适用,极大取决于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微妙关系。
无论在视频里还是文字中,罗在论述时都始终保持一种对智识的敬意与严谨,及对读者的谦逊与包容。其语气很少直接说教,而是善于诱导思考,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对思维之光的赞扬。因此,作为一部普法书籍,本书不仅会让人学会敬畏,更有利于助人懂得谦矜。
推荐人:肖瑶
04.
《托克维尔之钥》
 [美] 詹姆斯·T.施莱费尔
盛仁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
托克维尔为广大中国读者熟悉乃是因为他的那本《旧制度与大革命》,那是他逝世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去世时,他只53岁,出版《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时,也才30岁,这两部经典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和社会理论家的地位。
活在大革命时代,托克维尔关注的主题和思考的重点,包括中央集权的政治、社会和道德的危险、公共参与和政治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民情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政治之间的种种关联,若总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旧贵族秩序不可避免地瓦解了,民主(平等)势不可挡地推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该如何理解、反思和维护民主。
托克维尔怀有民主理想,但他更是审慎的,他不一味赞美民主的高歌猛进,提醒人们要警惕“多数的暴政”;他也预见到了集体个人主义的登场,人们将在原子化社会状态下,趋向孤立、自我中心、互相敌对,他担心拥有无限权威的国家会更方便地对人民实行专制;他不相信终极答案和明确办法的存在,拒绝绝对准则,更倾向于思考可能性。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这样说:“当我第一次开始深思时,我相信这个世界充满了已被证明的真理......但当我想专心致志地去考虑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只感觉到无可避免的怀疑......我最终说服自己,寻求绝对的、可证明的真理......就是缘木求鱼。这并不是说不存在某些真理值得人们完全相信,但是其数量肯定是很少的。考虑到我们需要知道的观点如此之多,我们几乎仅仅拥有或然性和可能性。”
他的一生经历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权的多次反复,他本人的气质也多忧郁,不乏悲观,当权欲昭昭的路易-拿破仑崛起后,他也时常感到沮丧和愤怒,但他的理想之锚未曾动摇。本书作者,美国历史学教授,托克维尔研究专家詹姆斯·施莱费尔在书中语带希望地写道:“托克维尔从未对自由和健康的民主社会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希望,他总是能从绝望的边缘抽身回来。”托克维尔曾对友人说:“我不敢相信,几个世纪以来,上帝将两三百万人推向身份平等,最终只是为了把他们带到专制统治之下。”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这本书是对托克维尔思想和作品的导论性质的著作,它像一把钥匙,比较适合一般读者打开并走进托克维尔的思想世界。
推荐人:王小五
05.
《反美阴谋》
 [美] 菲利普·罗斯
陈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6月
《反美阴谋》是一部震撼的“反事实小说”,呈现了一段半虚构的另类美国历史。这部后“九一一”时代的作品以另辟蹊径的方式重现那段被美国渐渐遗忘的黑暗时期,以此展示笼罩于美国的挥之不去的恐惧。
这是美国文坛巨匠菲利普·罗斯晚期的代表作,虽不是他的最佳代表作,但是他最独特的政治惊悚小说。罗斯在本书引入自传元素,探讨虚构与真实的边界,诙谐、辛辣的笔法臻于极致。
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位7岁犹太裔小男孩,菲利普·罗斯从他的视角出发,以真切的细节、合理的情势讲述著名的飞行英雄和狂热的孤立主义者查尔斯·A.林德伯格在一九四〇年的总统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击败富兰克林·罗斯福后的故事。它描绘了美国犹太人命运的另一种可能性,如同一种警世危言。
在林德伯格当上美国总统的前夜,犹太人早已充满愤怒与惊恐,如同惊弓之鸟。“那一夜的愤怒真的是个吼叫的锻铁炉,是拿住你并把你像钢铁一样扭曲的熔炉”,“他们是一些平凡的人,碰巧成了犹太人,此可正对着大街愤怒吼叫,不顾得体与否地谩骂诅咒,猛然间又冲回那悲惨的斗争,由于前一代人得到天佑而迁徙,他们以为他们的家庭已经摆脱了这种斗争”。悲哀而无力的宿命早已深藏于血液中。
在那位亲近希特勒的美国总统上台后,犹太人能做的只有担惊受怕。胆寒的转变令人窒息。比如说,最初的惊惧是他们开始被普通美国人视为异类。罗斯一家先被一位旅馆经理视为偷肥皂的小偷,近乎羞辱地被赶出旅馆。美国警察不会站在犹太人这边,国家已将他们视作“另一些人”。事情变得糟糕了:“他们生活在美梦中,我们却生活在噩梦里。”
在林德伯格反犹政府执政时期,居住在纽瓦克的普通犹太家庭经历了恐怖的暴力岁月,每一户美籍犹太裔家庭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几百万户犹太家庭分崩离析。恐惧主宰了小男孩的童年记忆,更深的恐惧则永久主宰着犹太民族的记忆。
对于现在的读者而言,平行历史的形式或许不再新鲜,但阅读罗斯的小说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一种突然被置于宏大历史另类叙事中的新鲜感,沉浸在极富感染力的半想象世界中。
最值得称赞的是,罗斯一如既往对于犹太家庭的描绘,堪称生动再现的白描。在《反美阴谋》中,当反犹主义在美国成为普遍的情绪,个体如同面对季节更迭时会有不同的温度感知。平静的犹太家庭开始出现动荡,家人之间出于爱与忧虑产生撕裂。
作为犹太作者的代表,罗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叙说美国犹太人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小说也成为构筑美国犹太文学的重要部分。
对于《反美阴谋》,有美国评论家形容:“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笔下的基列国一样,罗斯对于官僚的细节描写十分到位、十分可信,因此,书中的那个美国会一直留在读者的脑海中,挥散不去。”
推荐人:李波
欢迎各出版社荐书,编辑董可馨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徐嘉琪
更多好书推荐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