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底,由全球化智库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蓝皮书正式发布:报告解析了国际人口迁移现状与趋势、世界主要移民目的国移民政策趋向。
虽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身份全球化仍在推进中,只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报告的发布为解读中国移民现状提供了权威参照。
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全球的国际移民已经达到2.7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5%。
从国际移民洲际分布来看,超过半数的国际移民目的地是欧洲和亚洲,2019年欧洲和亚洲分别接纳了8230万(30.14%)和8356万(30.86%)国际移民,北美则为5865万(22%)。
亚洲国际移民增速显著。
处于工作年龄的国际移民占国际移民数量的74%,约有1.76亿(2/3)的国际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国家,和此前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份数据吻合:
 移民输出总量世界第三 
赴欧移民存量增速明显提升
报告引用2019年联合国经社部关于全球国际移民存量的一项数据称,截至2019年,全球的国际移民已经达到2.7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5%。中国大陆以约1073.23万的输出移民成为世界第三大移民输出国。
从输出目的国分布看,2019年中国大陆移民输出目的主要国家前三位分别是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中国移民输出前20大目的国中,发达国家占13个,发展中国家占7个,移民欧洲增速明显提升。
美国EB-5投资移民,近年来备受中国投资者热捧,EB-1A、EB-1C、NIW等移民美国的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国杰出人才;
欧洲多个国家的👉黄金签证也吸引了中国投资投资者,办理购房或者投资类移民来到欧洲生活,不过由于👉去年以来黄金签证政策的不断紧缩进一步引发投资移民高潮。
报告分析认为,后疫情时代,世界主要移民目的国的“人才战争”将日渐激烈。比如美国将绿卡配额向职业移民转移,将高技能移民占比从12%提高至57%,通过《2019年高技能移民公平法案》,吸引科技人才。
 子女教育仍是 
移民海外重要原因
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热潮不退,移民年轻化趋势显现。
根据英国UCAS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
截至2020年,中国学生成为是全球留学申请人数最多的国际生源地,数据较去年同期(3310人)增长了31%,相比十年前(2012年)翻了至少两倍。
此外,低龄留学规模逐步扩大趋势愈发显现。
近十年来赴欧美国际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了98.6倍,远高于本科阶段的14倍。子女教育越来越成为新兴中产阶级移民海外的重要原因,“举家移民海外”的现象显现;75%的受访家庭表示,移民是出于为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公平竞争机会。
根据英国税务与海关总署税收记录的研究,在过去20年中,英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对应收入所占份额增长(85%)几乎都要归功于移民,且移民占英国最高收入者的四分之一以上
很多英国人都对移民有很深的误解,觉得移民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不大。但实际上,移民对英国经济和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组织的学术小组对移民收入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和人们的一般认知完全相反的结论。
该研究使用了1997年至2018年的匿名纳税人数据,再根据国家保险号码的前两位数字把移民和英国本地人区分开,对最高收入移民在社会收入分配的布局,收入构成和行业分布都做了分析。
高收入移民的收入分配
我们首先来看高收入移民在收入分配中的布局。
很多人都以为移民大部分集中于低收入人群,但实际数据却显示,移民牢牢占据收入分配的顶部。在高收入人群中,移民的比例更高。
在低收入群体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人是移民,相比之下,在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中,四分之一是移民;在收入较高人群中,三分之一是移民。
在收入最高的1%的525,000人中,每个人的收入都超过了128,000英镑。其中24%的人成年后移居英国。之前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的分析,导致人们普遍认为移民主要是低收入人群,这个看法真的是大错特错。
根据该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收入最高1%人群中,移民所占比例迅速增长。报告指出:
“ 2018年,在收入最高1%的人群中,移民数量比1997年多了52%,是收入最高0.01%人群中移民数量的两倍。尽管这20年中,经济起起伏伏,又有经济扩张,也有经济衰退,但移民在最高收入人群中的占比却一直稳定增长。”
收入构成
该研究的第二个有趣的发现是高收入移民的收入构成:高收入移民的收入中,工资占大部分,投资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
该研究说:
“1997年,收入最高1%的移民工资占收入的84%,到2017年,工资占收入的比例已经升到92%。在收入最高0.01%人群中,移民工资占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68%上升到2017年的90%。”
这个发现实际和人们印象中的高收入移民形成鲜明对比很多人认为高收入移民主要是财富投资回报,这种情况虽然存在,但数量不多;高收入移民大多数依靠的还是工资。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作者:做80分妈妈
01
  • 有一对不读书的父母,是孩子的悲哀。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类家长:打麻将成瘾,家里牌桌林立,众牌友污言秽语,每天烟雾缭绕。
一边叫着“发财”“白皮”,一边催促放学的孩子:“快好好做作业去,将来考个好大学!”
还有的家长手机不离手:“淘宝”“游戏”“红包”玩得眉飞色舞目不转睛,激动得身体直哆嗦,家长整天“又佛又丧”,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
这是一种怎样匪夷所思的现象?
很多父母自己不上进,从不看书,却要求自己的孩子爱学习。
一份来自青岛教育局教育质量检测结果的调查显示,父母读书与不读书直接影响孩子的高考成绩。
该调查的数据显示,父母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知识拓展有很大帮助。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0.4%-71.3%的父母在家中常常读书,这些家庭的孩子语文成绩表现更好。
大多数爱看书的家长都出于提升自我,给孩子做好榜样的动机。
而孩子的学习动机,正是在家长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得来的。
有了动机,孩子才有努力的动力;孩子只有有了动力,才能更好的学习。
反过来说,孩子的学习动机需要家长来培养。
亲子教育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及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孩子能够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异成绩。
研究发现人的成就动机从幼儿时期已经开始,并且与孩子从小接触的文化所处的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低及一贯要求有关。
如果当地的文化或者家庭对孩子有比较高的要求,孩子受这种环境影响,长大后就会有比较高的成就动机。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教师,父母是否爱读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02
  • 在“阅读循环圈”中,父母要成为那个有能力协助的人。
儿童的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家长在其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循环圈”理论。
此循环圈由“选书”、“阅读”及“回应”三个环节组成。
一本好书,一段愉快的阅读经验,将为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循环圈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儿童阅读状态,它的中心是有协助能力的家长,即爱阅读且知道如何选书、共读、回应孩子的大人:
“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就的。
我们的图书资源也许贫乏,图书储备太少或者受损了,或者我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可是还有一件事可超越这一切。
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位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他才是阅读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被称为“国民闺女”的多多每次出现,都能圈粉无数。
其实,吸睛的不仅是她的颜值,更是她的气质,文雅恬静,甜美可人,和善真诚。
一个优秀的女儿是如何养成的?
看了黄磊女儿多多的成长故事,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曾是大学老师的黄磊也热衷读书,即使有时候工作很繁忙,他都不会放弃读书,在他看来,读书已是一种生活习惯,不管去哪儿都会带上书。
除了自己看书,黄磊也和多多一起看书,在多多小的时候,就会和她一起读书,讲故事,自己就是她的读书伙伴。
在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熏陶下,多多已将读书的习惯融入到骨血里。
一个爱读书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
他读过的书,不仅滋养了自己,还影响孩子一生的三观。
03
  • 为了激发孩子阅读,新生代父母如何以身作则?
父母爱读书,在孩子的心里播下阅读的种子。
当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日渐成长,就会发展成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儿童时期一旦养成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读书如此重要,已经成为教育子女必不可少的修为,那么,一手工作一手育儿的父母,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
1. 育儿即育己,父母阅读习惯的养成从亲子共读开始。
“阅读”涵盖了“阅读时间”、“听故事”与“自己阅读”。
换言之,必须确保孩子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并竭尽所能让阅读扎根生活。
在美国,许多中小学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
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取10至15分钟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教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进行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大量研究证实,为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
给孩子朗读,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
美国阅读委员会在《成为阅读大国》的文件中也曾呼吁,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
证据显示,朗读不止在课堂中有效,在家里也成果非凡,朗读应该在家里随时随地进行。
美国教育家John Werner曾说:
“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
有了丰富藏书,不过才跨出第一步,我们还得确保孩子的阅读。
请注意,是确保,而非仅仅鼓励、提倡或期盼。
“确保”,意味着时间上的保留、环境上的打造,以及气氛上的营造。
家庭的阅读环境和气氛是重中之重。
在美国有一位单亲父亲吉姆·布罗吉,他在小学图书馆工作,热爱阅读。
从女儿爱丽丝九岁时跟她一起开始了一场阅读大冒险,这个被他们称为“连胜计划”的读书约定跨越近9年,3218个夜晚。
他们每天至少读书10分钟。
“为了将计划坚持下去,有时我们半夜十二点开始读书;
有时在凌晨痛苦的开始,有很多次我不得不把熟睡中的爱丽丝叫醒;
也有很多次爱丽丝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把熟睡中的我叫醒。”
吉姆·布罗吉如是说。
八年级的时候,爱丽丝的阅读部分在州考中拿到了“特别熟练”级别的高分,300多个考生中只有三个人达到这个水平。
在读高三时,特别熟练获得了两次全美写作比赛的一等奖,当时他们的读书计划已经一天不落地坚持了8年多。
拥有这些荣誉的爱丽丝,注定不是一个平庸的女孩。
爱丽丝在课余时间,大胆地写了一个剧本,叫《微不足道》。
最终的结果是,爱丽丝呈现了一次足以令她所在的高中感到骄傲的演出,过了一年她又编导了另一出戏,同样备受好评。
热心、自信、乐观这些特质构成了爱丽丝的性格。
他父亲说:“我从没见过她做一件坏事,甚至没见过她先己后人”。
因为坚持,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也因为坚持给了这位孤独的父亲极大的慰藉。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没有捷径,只有坚持。
2. 利用“爱屋及乌”的正能量原理,通过孩子激发父母的阅读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因为爱孩子,所以想要来了解孩子的思想。
当孩子对亲子共读的内容有独一无二的想法,哪怕是十分异想天开或者幼稚,父母都会表示赞同,把孩子当哲学家来看待。
如果孩子表示对某一本共读的书十分感兴趣,父母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也会爱上某一本书,或者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重读某一本书。
在这样的过程中,父母更加愿意通过孩子的角度、通过自己的角度来研究一本书,对读书会有新的认识和喜爱。
遇见打动自己的书,我们往往会热情高涨、思潮起伏。
若书令人兴奋,我们会渴望分享内心喜悦;
若书令人感动,我们会渴望宣泄心中悸动;
若书令人困惑,我们会渴望与人交流探讨。
儿童也一样。
钱伯斯说:
“在倾听别人的读书经验并与人分享自己心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某种形式的读后心得发表,参与者可以交换信息、分享热情;
同时,探索不同阅读领域的意愿也提高了。”
与孩子的共读讨论,也许出于轻松的闲聊时刻,或者于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
饭桌上的天伦时光,放学路上接送孩子的陪伴时光,看似无心插柳,却能因此“柳成阴”。
父母,若每周能与孩子围绕阅读聊20至30分钟,不仅能维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还能找到共同话题,促进亲子关系。
长此以往,父母的阅读兴致也会大大提高。
3. 父母利用“自我价值感”,从内而外感召孩子。
读书会让父母重新认识和反思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当父母自我价值感提升,在对待孩子方面会变得更加温和与宽容,更能够理解孩子。
对孩子最好的养育方式,其实就是父母做一个温和舒服、并认识到自己价值的人。
父母更多关注自己,对孩子就没有那么多框架限制,父母对孩子好的那些行为本身就是自我价值提升的体现。
在一次家庭教育的分享会上,很多妈妈说出了自己通过读书所收获到的美好改变。
东东妈妈:
“我通过书中的事例不断的反思自己平时与儿女的沟通,自从有了二宝以后,我对大宝的耐心就越来越少,说话的语气也不如以前那样平和,在对待大宝的事情上基本也都是说些没用且伤害孩子的话......
现在我通过书本上的事例,看清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同时在慢慢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嘟嘟妈妈:
“在说话上以前总是用判断事情,指令的口气说话,现在更注重细节,更愿意说自己的感受,虽然有时候还会犯错误,但事后会反省。
自己不断的进步带给我快乐、自信,通过读书让我明白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也是父母自身的问题。
教育孩子更要注意态度方法,还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比溺爱更重要。
多和孩子心灵沟通比物质满足更有益,让孩子身心健康。我会努力做好自己做孩子的好榜样。
三毛说:
“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
其实它们仍是潜在你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以显露在生活和文字当中。
父母热爱读书,多读书,可以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子女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热爱读书的父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