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爱分享)
临近春节,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河北、辽宁、北京等地的确诊病例一增加,米粒妈的心就被提到嗓子眼。
在大家都在积极、主动配合隔离和检测时,在辽宁有个2岁的小姑娘,在家练习检测的视频火了。
前几天,大连要求全体市民都进行核酸检测,一位爸爸担心自家3岁的孩子害怕,就提前在家里给孩子进行了演练。
别看就是这么简单的拿棉棒在孩子嘴里沾了沾,第二天,孩子果然不哭不闹顺利完成了检测。
这位爸爸细心的举动,还真的挺让米粒妈感动的。
没想到紧跟着就看到了一个“熊家长”坑娃的视频。
视频中的妈妈不想让孩子吃太多棉花糖,就骗孩子说棉花糖脏了,要洗一洗。
结果小女孩把棉花糖放在手龙头底下一冲,棉花糖全都化掉了。小姑娘着急的大哭起来。
这种坑娃还自以为机智的短视频,米粒妈每次看到都忍不住要吐槽:明明能讲道理说明白的事,家长为什么非要抖机灵“坑娃”。
就算说不通,吃个棉花糖也真的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比起被骗的失望,那一点点糖和色素对身体能造成多大影响
相比之下,大连爸爸的做法,米粒妈真想点赞!
没有骗孩子,而是尽力将核酸检测的真实过程演示给孩子,孩子也因为孩子因为有了心理预期,就没那么害怕了,这位爸爸的举动简直是有效沟通的范本。
家长们最常骗孩子的话就是:打针一点都不疼。
米粒妈每次去儿童医院都会看到在候诊区,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那么害怕,对孩子说:打针一点都不疼,就像小蚊子咬了你一口。
结果在注射室里孩子就开始大哭挣扎,四五岁的男孩子,两三个大人都按不住。
每次看到这种情况,米粒妈都非常不解。孩子耐痛力比大人差,打针不可能不疼,而且绝对不会像被蚊子咬了一口。明明就疼,为什么非要骗孩子,说一点都不疼呢?
还有的家长,总是把“妈妈不要你了”,“爸爸不喜欢你了”挂在嘴边。
米粒妈前几天,去超市采购,排队结账的时候,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把一包糖果放进了购物篮,结果被妈妈果断拿了出来。孩子央求说,想吃这个糖,妈妈仍旧果断的拒绝:一来二去,孩子就急哭了,干脆坐在地上哭闹着不肯走了。
周末超市排队结账的人还挺多的,这位妈妈有点尴尬了,为了赶快把孩子从收银台带走,妈妈只好不停的对孩子说,不许哭,站起来,要不然妈妈不要你了,把你扔在这里!
孩子又害怕又委屈,强忍着不哭,呜咽着跟妈妈走了。
看到这里,其实米粒妈觉得挺心疼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为什么最后受伤的总是孩子。
孩子认知能力有限,自己心心念念的糖果妈妈不让买,难免会失望大哭;妈妈因为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哭大闹感到尴尬,着急想把孩子带走,所以就用情感威胁。
如果这时候,妈妈能够俯下身来,说出真实的想法,结果会不会更好些呢?
米粒妈想起知乎上的一个很火的话题: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
题主还在话题里,做了一个镜像拷问:
为什么中国很多家长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在这条话题下面,米粒妈原本以为会观摩到一场家长们的“吐槽大会”,没想到,看到的却是一部部“孩子们”被骗的的血泪史。
有些网友说到自己曾经被爸妈欺骗的经历,现在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了,依然不能释怀。
其实,米粒妈看完这些问题,发现那些所谓的“欺骗”,大部分不是家长的本意,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好好跟孩子说话。
想让孩子做什么,要靠骗,不想让孩子做什么,要靠威胁。这些方法确实简单粗暴,效果立竿见影,但是下一次呢?
等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有了和父母对抗的能力之后,他是不是也会以同样的谎言来反抗父母呢?还是根本就不再信任父母,表现得非常叛逆。
《西尔斯育儿百科》中有一句话: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孩子。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而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也需要被尊重。所以,米粒妈一直认为,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真实、理性的沟通。
其实在脑科学领域,有一种说法是把人的大脑分为理性脑情绪脑
“理性脑”负责语言、逻辑、决策,“情绪脑”负责直觉、本能和情绪。孩子一出生,情绪脑就已经发展成熟,但是理性脑要等到青春期之后才能发育完成。
我们老觉得小孩动不动就闹脾气其实是因为他们的理性脑还没长好,他们的行为主要由情绪脑控制。
当家长跟孩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沟通时,其实是在利用孩子的情绪脑,这种方式效果立竿见影。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明明知道哄骗孩子不对,却还在对孩子说谎话的原因。因为简单,高效啊。可是,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讲理: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
那是因为孩子负责理性和逻辑的理性脑一直没有得到锻炼。所以,他们根本不习惯听事实,讲道理的沟通方式。
用进废退,久而久之,情绪脑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势,而理性脑因为疏于训练就越来越派不上用场了。孩子就会看起来更加冲动,易怒,甚至无法交流。
被“”大的孩子,不仅无法相信任何人,长大成人后甚至都无法跟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关系;被“吓唬”大的孩子,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还会因为自卑而表现出暴力倾向。
所以,米粒妈非常反对为了快速、轻松的解决当下的问题,把吓唬和哄骗变成一种常态。
米粒妈觉得,没有比说实话更好的沟通方式了。
虽然跟孩子说实话有时候解释起来会有点麻烦,但是孩子们需要对这个世界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解读,听真话,正是帮助他们了解真实世界,建立独立和完整自我的第一步。
我们这一批80后90后的父母,小的时候,也都是被父母用简单粗暴又传统朴实的方法教育的。
被要求“一定要乖,要听大人的话”,我们也是听着“打针不疼,吃药不苦”的谎言长大的。
成为父母之后,我们开始学习和自省,看了很多的育儿书,也逐渐明白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尊重。”
简单直白的说出对孩子的要求,是尊重,是信任,更是亲子良好沟通的基础。
米粒小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跟他说打针一点都不疼。我会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疼,打针真的很疼,妈妈小时候也疼哭了。当米粒感觉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心情就能自然就能放松。
但是如果因为怕疼就不打针了,那病就好不了,生病了多难受啊。打针会疼一会儿,所以妈妈给你一块糖。你要是觉得委屈,妈妈给你买一个气球鼓励你一下吧。
米粒妈觉得这不是贿赂,也不会宠坏孩子。他长大之后,想起医院,记忆里不仅仅只有打针的疼,还有一个气球的喜悦和一块糖的甜。
教育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如果一条路是现在简单将来难,另一条路是现在困难将来简单,为人父母的,一定会选择后者。
米粒妈养孩子这些年,最大达感触就是,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家长自我成长,自我学习的过程。
尊重孩子的感受,跟孩子好好说话,是在帮他们以正确的方式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

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能力,才是父母对他们最大的保护。
点个【在看】一起努力做靠谱的家长。

你会“骗”孩子吗?或者有什么亲子沟通交流的小妙招,留言告诉我。或者加米粒妈个人微信mlm735偷偷告诉我。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点击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原500强高管。专注于鸡娃干货、教育经验分享;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购买链接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