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麻省理工教授陈刚被FBI高调逮捕。今天,知识分子公众号出了重磅文章,展示了百位MIT教授联名写给校长(他是委内瑞拉移民)的信件,里面信息很丰富,鼓励大家认真的去读。


MIT教授联名信:对陈刚的大部分指控是对我们全体MIT教授的指控
读完信件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赞赏这百位教授,站出来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的对抗政府。有很多人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因此政府监管是必须的"。这个观点我很认同;然而,这次的问题,不在于美国政府要不要去监管,而是监管的人很显然自身素质太业余了,完全缺乏专业性,因此很多指控都漏洞百出,不由得让人怀疑他们真正的目的,到底是合理监管,还是政治驱动。
而我的第二反应就是,从这百位教授挺身而出来看,我觉得眼前的美国就还是我曾经印象中的美国:它还是有希望的。而这希望,它不在这党还是那党,也不在政府,而在于民间这些千千万万既有头脑又正直的人。
这就是我对陈刚案的一点评论。因为那百位教授的信已经写透了,不需要我再画蛇添足了。

我今天要写的,是节外生枝,回忆一下我对麻省理工这所学校的印象。曾经有读者跟我留言说,喜欢陈丹青的“纽约琐记”。那恰好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所以我也就类似的方法,写一下我的“麻省理工琐记”。
1. 缘起
2017-2018 年,有两年的时间,我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去波士顿住一个星期。原因是我的公司是麻省理工能源计划的创始会员,而我则是公司派驻那个计划的首席代表。所以那两年,学校给了我一个专门的办公室,让我可以在学校里和教授,学生,以及领导们进行比较广泛的交流。
这些交流,大部分属于公司内部内容,无法公开。
所以下面我就只写一些趣闻轶事。
2. 麻省理工能源计划掌门人,和我谈论西西弗斯
麻省理工能源计划掌门人,是一位叫 Bob Armstrong 的老教授,工程院院士。我并不知道他的年龄,但是从他1973 年就已经成为教授来估测,应该当时已经至少70 岁以上了。然而他每天的工作量,让我觉得无比惊人:常年累月的国际旅行,各种演讲和交流,以及对整个麻省理工各学院各系惊人的了解,让我印象深刻。
他回邮件一般是晚上。有一次,我跟他说,自己每天差不多有80封邮件要回,高峰的时候甚至达到200条,白天会议满满的,晚上还要回邮件,真是要命。他就给我讲了西西弗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西西弗斯总是要把一块大石头推向斜坡上方,然而每次到了顶上又会滑下来,就需要再往上推,周而复始永无停歇。
他对我说:
“我的邮件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每天晚上清零,到第二天晚上又满了。”

3. 麻省理工能源计划的上一任掌门人,担任奥巴马任内能源部长任满后,又回到学校成为普通人。
我在麻省理工期间,麻省理工能源计划的上一任掌门人 Ernie Moniz 刚回到学校。他是奥巴马任内能源部长任满后,回到校园。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美国政府高官的退休生活:没有神秘,没有保护,就和任何一位普通教授毫无两样。

Ernie 的办公室和我的大约距离10米,经常可以见到他。第一次见他,聊了一会之后,按中国文化习惯我和他合影,我们就找了一个旁边的教授帮忙,用我的手机随便拍了几下;他既无西装也无领带,而就是一件无袖的毛衣,发型像华盛顿那样,非常和气。他只要不出差,就在自己办公室里做事,有一次看到他自己在办公室里吃午餐,是一个塑料饭盒,还用着筷子,估计是中餐外卖。

奥巴马的另一任能源部长,当然就是大家熟知的斯坦福华裔教授朱棣文了。我2019年开始去斯坦福校园比较多,也经常见到他骑着自行车走来走去。一次和他单独会面一个小时,我没想到他都已经当过部长的人,还能在一张白纸上写公式给我看。然后他又告诉我,自己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是为了锻炼身体。所以这点和国内很不一样:没有专车,更没有司机,但是似乎70多岁的年龄,骑车反而身体很好。
4. Angela Belcher 教授推荐的人,竟然是伯克利的中科大师兄
我在麻省理工时,有不少次与一位叫 Angela Belcher 的教授交流。她目测估计是四十多岁,是一位校内名望很高的教授,奥巴马在任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校园,其中一个行程就是参观她的实验室。

那时候,我还不负责与西海岸大学的合作,所以就替同事问她:“在加州的大学里,你有没有推荐哪位教授是比较牛的,我们可以去向人家学习。”
她不假思索的说:“伯克利的杨培东,他很厉害”。
我当时并不知道谁是杨培东;就只是简单的把这个名字转交给了同事。但后来,在朋友圈里经常见到有人提到这个名字,再搜了一下,才感觉如雷贯耳。

再看一下,原来她两人都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同学,心想他们的共同导师真的厉害。
5. 盖茨学习麻省理工教授的线上课程
我任职不久,有一次 Bob Armstrong 就给我讲过 Don Sadoway 教授的故事。

据说他教一门本科生的基础化学课程。有一次上完课回办公室,秘书说:

“比尔盖茨打电话了,说想跟你聊一下”。
他心想:“肯定又是上课的本科生故意恶作剧”,就没理会。

第二天,秘书又说,盖茨又打电话了。
这回,他心想也许是真的,就按留下的号码打了回去。
原来果然是盖茨 - 他对新能源有兴趣,因此一直在学习电化学,然后告诉教授,自己已经把他的线上基础化学一个学期的课程全部学完了,想和他交流一下。

这时,我的感觉是,一个亿万富翁,竟然还这样的学习!他不读鸡汤,不读网上碎片文章,也不投机取巧参加樊登俱乐部,而就是踏踏实实系统学习。真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但比你有钱,还比你聪明比你努力。
6. 校园里到处都是的免费午餐和晚餐。
麻省理工的学生,有一点和我母校中科大很像:很实在的理工科,不搞那些花的东西,而就是以实业改变世界。
学校周围很多咖啡厅,里面常常有学习的人。别的城市,咖啡厅被很多一群群人当成聊天的地方;而那里的咖啡厅,要不就是一个个自己学习的人,就算是几个人在一块,也要不是做集体项目,要不是一起创业的团队。
校园里各种讲座特别多,往往有免费的披萨饼。有学生告诉我,有个 app, 会实时更新校园里哪儿有免费吃的。因此一个用心的学生,基本可以常年不用花钱吃饭。
还有一点让我比较感叹学生机会的,是很多看起来很一般的讲座,都忽然冒出个牛人。有一次在 Delta V 那个空间里,大概二三十个学生在听一个炉边对话,非常不起眼。我听着听着,才发现那个其貌不扬的主讲,是VMware 的创始人 Diane Greene, 当时已经加入谷歌,管理几千人的云团队。

有人做过统计,所有麻省理工相关的创业公司如果全都加在一起成为一个国家的话,是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唯一超过的,是斯坦福源起的公司,是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校园里浓厚的创业气氛,以及非常优势的资源,让人不得不感慨能够来这里的人多么幸运。

7. 和白人教授完全用中文交流一个半小时。
有一次 Bob Armstrong 跟我介绍一位年轻的 Valerie Karplus 教授认识,说你可以考考她的中文。我就去和她聊天,说听说你会一些中文?她说,我们全用中文讲吧!原来她曾经做过一个中国相关的项目,曾经在中国做访问学者两三年。结果果然一个半小时,她很流利的中文和我说话,一点英文都没有用。

8. 员工孩子免学费
麻省理工和很多私立一样,学费昂贵。麻省理工能源计划里有一位普通员工,是印度移民,一次为了感谢她和另外几位对我工作持续的支持,就请他们去吃饭。席间听说她的儿子刚考上 MIT, 因为她是学校员工,因此孩子学费完全免费。言谈之间,她的表情里充满自豪。作为印度移民,她做了一个普通的工作,然而下一代一下子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我想这就是很多移民最真实的美国梦吧?就像我刚来美国的第一个晚上,有好客的校友,接待我和另一位大陆来的新同学住她家。我和新同学看到他们的房子,都觉得很好,然后同学悄悄对我说:
“这样的美国梦,你我也都会实现的。”
9. 帮助推进本科生的中美交流项目
我在麻省理工2年里,也算做了不少有意义或者有意思的事,然而没有一件能与促成学生去中国实习相比。
麻省理工有个全球计划,就是在暑期的时候,把学生们送到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去各大公司里做由学校统一管理的实习。这些学生,在异国的不同的公司里,作为一个集体,不但能在各公司各行业学习技能,还能学习当地文化和语言,很多都成为长久的朋友。
在知道这个计划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也要赞助几个学生,让 ta 们去我们中国的分公司暑期实习。想法容易,实现起来却很多细节,需要协调沟通各方面的合作才能做成。所以当最后真的有学生到达了上海之后,我感觉无比高兴,觉得虽然也许是件小事,却同时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结束语
我自己作为一个留学生,在麻省理工里看到了高等教育和国际交流一些最先进最高端的方面。回想起来,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一个真正先进的城市,甚至一个真正强大的社会,没有来自全世界的人才,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近来也开始研究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少林寺里,是印度移民创立了中国禅宗。举世闻名两千年历史的洛阳白马寺,也是印度人创造。更不要说成百的外国人在唐朝宫廷做官。到了近代,利玛窦汤若望都是知名的移民,和中国人一起合作将西方技术带到中国。移民,注定会是先进的社会里最重要的血液之一。

延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