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丹喵
来源 / 赵丹赵丹喵

01
2020年初跳槽以来,新的职业角色已经开启了整整一年。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起在律所的阶段,的确如我如愿参与到更多企业管理和运作的内部细节之中,在每一个项目之中,仔细体会了法律和风控是如何成为这个大机器运转的一部分。
2020年,我经手了三个大的并购交易,其中有两个完整从签约做到了交割,一个是集团内部一整个部门资产剥离,对家是一个全球知名的PE公司。另一个是结合了股权投资和品牌开发的一个创新型收购项目。
这两个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如果我依然在律所,以我的资历和经验,是断无可能做到统领全局的senior associate的,也不可能去接触到全部的核心文件。在律所的项目团队里,所有的中年级律师会各自负担起自己的工作流,将自己负责的文件处理得滚瓜烂熟,但做到高效运转、精确分析的同时,也缺少了一点对整个项目的全局把控视角
但角色调换之后,作为公司内部整个并购项目的法律负责人,我需要阅读和了解所有的核心文件,对所有要紧的问题都必须烂熟于心——不仅仅是我擅长的公司法部分,那些我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劳动法、税法、知产、反垄断……只要公司的业务部门有需求,我就需要让自己懂,并且能讲给别人听、回过头来推动内部业务的进展。这就倒逼我在一年的时间内,跟项目上全球几十个不同的律所打交道,把所有业务领域的疑难问题都学习了遍。
这种在“输入”上密集度更大的工作方式,让我仿佛回到了法学院时一周要在四五个不同学科里跳来跳去的快乐。比起在律所时,要花大量时间来反复精细调整一套文件的生活,反倒是有乐趣的多。
有得就有失,在律师这一行,求广就很难精。法务的角色虽然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的法律问题,但从学习的角度而言乐趣无穷,但终究专业度有限,遇到稍微特殊和复杂一点的问题,就要请外部律师出马。所以法务的核心技能点并不在于专业领域的业务能力,而在于法律和商业的结合点——靠“人”驱动的企业运作
这一点,我在职业领域的两个role model——一个是我的直系老板,已经从几年前我这个位置的并购法务,一路高升到了整个集团在商业领域统筹所有战略性交易的高管,另一个是我们公司的法务总监,一个年纪轻轻但是能力极强的女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激励。他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地方,并不是对所有法律知识都如数家珍,而是对企业运作逻辑、风险管理和各个部门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精深理解。
这一年,我慢慢体会到,跨国企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机器,本质上是一群人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知识和精力,来一起做好一件事。这群人之间的关系、态度,他们正在遵守的所有系统和程序,就成了这部大机器的核心操作指令。
更有趣的是,这核心操作指令是一个切实存在、又不可观察的妙物。尽管它指导了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但它并无法被精确转化成文字,而是需要去仔细观察每一个零部件的运动轨迹,使劲儿去“感受”,才能捕捉到那种最核心的东西。
当法务这一年,接触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远超过我做律师工作前三年的总和。我发现,企业管理本质上是一份要学会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感性上的观察和共情,往往比理性上的逻辑推论和知识储备还要重要。法务这条路的进化途径,到了我的两位老板那个阶段,也是通过对“人”的深刻理解,推动了对整个企业系统的宏观把握,也让他们能找到前瞻性地去帮助这个大机器把控风险最有效的方式。
回过头来看着一年,想写写在工作上的感悟,最合适的便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梳理我与其他角色、部门之间的关系。
02
如何真正帮人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背后的需求
在跳槽以前,我以为在法务这个角色上,不过是公司所有其他部门的同事,都变成了我做律师时的客户。人家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出最全面、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就是了。
做了一段时间,发现法务给其他部门的同事解答问题,并不是在理性上回答了字面意思的提问那样简单。公司内部需要的并不是一篇长而全面的法律意见书,而是能有效推动业务运行的解决方案
所以法务要真正起到作用,要读懂对方一个问题背后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甚至要超越对方对一件事情的恐惧与焦虑,去提出更高一层、能够优化整个团队工作效率的方案。
做律师的时候,往往很怕“风险”两个字。每次接到检索任务,最重要的是有深度又全面,把理解这个法律争议的所有刁钻角度都替客户考虑好,然后简洁通顺有理有据的表达出去。为了做到完全,总是要加上许许多多的风险提示、左右互搏,法学院学到的那些“argue from both sides”都要用上。
法务的角色则是那个看到风险,但还是要做决策的人。业务部门一般找到法务,咨询一件事情的风险,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并不是给一个模棱两可的风险提示,而是清晰的给出一个行还是不行的回复,然后传递出“有事我来扛”的精神。对于法律领域的风险,比如说合同里有关解约的条款,业务部门往往不在乎你怎么得出来这个结论,只需要有人拍板。
有趣的是,业务部门提出来的问题,往往不仅仅是法律问题。
大部分的问题都混合了商业、法律和合规的种种考量,但业务部门自己举棋不定又不想背锅,怕做错了决定,就会推给法务,让法务来解决。这时候,我会试图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真正的含义,把其中有关法律的部分摘出来,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复,再说明哪些因素是与法律无关的,需要业务部门自己做决定。
在这种交锋时,我发现最有效的同业务部门打交道的方式,是一个兼具感性和理性的思路。
从理性上,法律专业的训练让我们非常擅长去分析一件问题背后牵涉的各种逻辑、像拿手术刀一样去仔细剖析问题,搞清楚谁到底该负责哪个部分。从感性上,传递出这种信息方式,却不能仅仅是冷冰冰地“这块不归我管你问别人”——而是尽可能提供我的思路,try to be helpful,比如说这块应该是会影响到XX部门的运作,建议你再去问一下他们。
有时候业务部门还是带着情绪来的,要么自己不想背锅、要么吐槽其他部门不配合,总是想把压力转嫁到法务这里。这时候我总是心中觉得暗自好笑,会采用“努力合作但是没卵用”的方式,先表现出一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在针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打太极。在情绪上让对方感觉到共情、感觉到我在努力同仇敌忾地帮助解决问题,但在专业问题上丁是丁卯是卯,不能代替别的部门发言和做决策。
总体上,我发现法务和其他部门的关系,不是律师和客户,而是像是大人和小孩的关系
小孩子非常重视情绪上的共鸣和安全感,对于具体问题的认知能力却极其有限。大人不仅要在超出小孩子认知范围的事情上做决策,还要考虑让小孩子在情绪上接受这个决策结果,要有策略、有感情、又不着痕迹的“哄”。反正最后大人的目的是让小孩子高高兴兴地沿着“正确”的道路走,至于小孩子是否理解大人的苦心并不重要。
03
如何在企业内部推动自己的agenda?
在感性和理性上营造信任感
跟其他业务部门在情绪上搞好关系,在专业上一阵见血帮人家解决问题、推动事情的进展,对于法务的长期职业发展极其重要。
公司不比律所,一个项目换一个团队换一个老板,各个业务部门的人员都是长期镇守的老将,法务也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有时候自己的合规和风控,必须需要依赖业务部门的配合才能推进。
真在法律问题上出了大事,该是法务负责的都会捋的清清楚楚,不可能是一句“已经提醒到位”了就可以摘除责任,因为法务与外部律师不同,不仅是要提供建议,还要作为大机器的一部分,确保这个决策被贯彻执行。
能让自己的决策被平级部门贯彻执行,平时帮人解决问题时营造的那种“信任感”就非常重要。能让人在心理上对自己有认同感,在理性上又要拥有让人佩服的强大的分析总结能力,那我的视角提出的问题也必然会被重视。
在提出问题、需要别人贯彻决策时,也是一个感性和理性兼具的思路。
最近听到一期播客讲亲密关系之间的非暴力沟通,其实完全可以运用到职场沟通上。在提出问题时,如果先以“某某环节出事了是有人没做好”出发,也就是所谓的finger-pointing,那被指点到的那个人,一定会激起爬行动物脑的应激状态,本能地想要捍卫自己的行为。当进入“这件事到底错没错”的争论时,可能早就已经错过最佳弥补问题的时机了。
所以法务这个角色在提出问题时,我一般避免去涉及具体部门的责任,邮件里也多用被动语态或描述性从句,比如“there could be a risk with…”“the numbers have been run in a waythat could increase our obligations”这种。然后在理性上,在抛出问题的同时,站在对方的角度,先把解决方案的思路想好、把执行计划列出来,营造一种万事俱备只欠点头的感觉,就比较容易把事做好。
还有就是时刻对于体察对方的需求保持一种警觉性,不停评估到底是用感性和理性来说服对方、推动自己的议题。
讲道理和培养共情同样重要。有时涉及到让业务部门增加自己的流程和审批,以满足法务的风控和合规需求,需要明明白白将风险解释清楚,再跟对方一起探讨如何设计流程能减少风险。这种合作式的沟通,往往会让对方有一种参与到解决方案的成就感,也就更容易去获得贯彻执行的驱动力。
套用大人和小孩的比喻,大人不会奢望小孩子去理解他,但想让小孩子听话,命令式的沟通永远不会带来心悦诚服地执行。要先拿糖把对方哄好了,再找到能给对方驱动力的理性的沟通方式。职场中与人打交道时,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把自己的“小我”放的很低,主动做一个大人的角色,既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又替对方把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想好。
04
核心修炼秘籍:
管理他人预期,照顾好自己情绪
做法务这一年,我发现在企业和在律所最不同的一点,是有时候不在于我们做成一件什么事情,而是它是如何被完成了。不在于那个What,而是那个how
在律所时大家都在讲work product这个词,也就是说客户需要的、从律师这里产出的成果是清晰可见的,那律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在自己团队内部通过层层叠叠的分工和架构,把这个work product制造出来。
企业中的法务接到的任务却不一样,很多时候一件事什么时候完成、完成到哪一步,其实完完全全是“人”的决策。没有固定的work product,但需要特别擅长管理别人的预期,也就是manageexpectation。
比如说有时候业务部门来,找法务要紧急做一个流程性文件的模板,我会先问清楚前因后果,而不是被他焦急的情绪影响,先把这个work product做出来。最后我可能会约一个电话会告诉他,这个文件其实并不需要,在这个流程中,有其他更好、更省力的办法可以控制风险,并帮他把这个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想好,最后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而一些真正需要work product的任务,在法务这个角色里往往我是光杆司令、又是孤胆英雄——我需要把控work product的最终质量,业务部门没有专业能力来检查和判断。比如说注销一个已经长期不用的子公司这种任务,我会自己跟外部律师合作做好全套文件,各个业务部门只需要了解到这个事情做到哪里了,好让他们那边的工作任务配合起来。
所以相比于律所而言,最大的好处在于熬夜改文件的日子彻底结束了,但更大的压力是我要应对更多的人、要在感性上让他们觉得安全、信任和舒服。我最重要的任务不是闷头做自己的文件,别人完全不知道我在干嘛,而是不停思考在每一刻我需要让哪些人了解我手上的工作进度,如何去与别人保持业务上的沟通和联系。
意识到法务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别人的预期,我今年比任何时候都开始注重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做事情时的心态。今年开始规律的冥想,也恰到好处地给我带来了许多工作上的帮助。
如何能真的做到在沟通时与人“相连”,让对方理解我的想法和需求,也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我需要的信息?让自己保持一个平和稳定的情绪极为重要。
偶尔也遇到过那种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都很差的同事,不仅事情难做、而且对方会陷在自己古怪的逻辑和认知中不肯自拔。几次沟通失败后,我也会产生沮丧、愤怒等情绪。
每次我都提醒自己,如果我把情绪让对方看到,可能我当时舒服了,将情绪发泄转移了,但只会让以后我们的合作更加困难。人见到他人的情绪就会激活爬行动物脑,然后在自己的逻辑怪圈里越陷越深,更加难以被说服。
所以每次工作到压力大,自己被长长久久的电话会还依然搞不定的问题弄到濒临崩溃的时候,我会彻底放空,手机电脑都关掉去冥想、跑步、做饭、听歌。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成一个外柔内刚、可以体察别人、不被ego和恐惧占领的状态,才能去战场上和人交锋。
管理别人的预期,最重要的是先照顾好的自己情绪。只有自己现在内心做到平和稳定,我们才能在沟通时释放人天生的感知力,去捕捉对方的情绪和心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获得连结和共情。
05
系统化的高维思考:
建立能有效驱动不同部门的工作架构
法务这条路的职业晋升路线,并不是像律师那样让自己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在于掌握企业管理的方法论。不仅仅是懂法律,更要了解“人”。要了解每一个部门背后的运作原理,不同层级人员的核心驱动力,要去看懂让企业这个大机器维持运转的“操作指令”是什么。
我老板一直教我,在和不同部门打交道、上各种其他部门主导的电话会时,即使他们讨论的问题跟法律不相关,也要多留个心眼,尽可能地去理解其他部门是怎么运作和协调的。对这些运营和操作层面的了解,是法务向企业管理层晋升的道路上,让人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跨国企业做并购,不管是收购品牌还是剥离资产,都需要与全球各个地区和不同部门的人紧密配合。一宗大的并购案,可能需要各个部门抽调人手出来,组成一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核心团队,去推动和协调整个项目在全球的运行。
这个核心团队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和外部律师、咨询公司这些乙方团队配合紧密,有许许多多的文件和固定频率的电话会用来纪录和汇报工作进度、解决跨部门的风险和争议点、审批预算、以及决策重大商业问题。
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调动团队的软性“组织”和“架构”,是企业管理者的核心技能。如何最大程度提高一个上百人团队的工作效率?就是去创造、定义他们之间的交互方式。
比如说我观察到并购团队中A部门和B部门因为分工不清晰,做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导致我跟他们两边沟通都很困难,就会建议核心决策层安排一个电话会,仔细理清楚两个部门的责任界限。
或者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流,因为好几个部门搞不清楚到底谁来牵头,所以项目进度拖了很久,我会先牵头组织电话会,在他们彼此之间互动中判断出如何分工最有效率,然后一边尽我所能推动他们合作,一边找更高级的决策层提议建立一套新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建立起一种宏观思维,不仅仅满足于把眼前的工作完成,而尽量让自己获得一个高维视角,去思索自己的任务在更大的项目中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是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定义、去创造的。
这种创造是非常能给自己带来短期奖励的过程。当我看到因为自己对一种全新工作模式的推动,而优化了整个工作流的产出效率,也让自己的任务变得更为流畅时,那种简单的心理满足,是维持每天工作最重要的动力。
说起来,就是虽然我们都是“打工人”,但打工人也可以尽可能让自己快乐一些、对工作多有一些参与感,也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处境。抱怨现状不满总是最容易的,但我们永远都有改变现实的能力,不管现实看起来有多么难以撼动。细心观察、仔细感受,运用逻辑和理性去搭建新的架构,再不断换位思考,去走通每一个决策环节把新的架构落实下去。
06
人生最宝贵的能力
是能在每一个当下去创造真正的快乐
半年前写工作感悟的时候,我的体会是人生没有一条绝对正确、踏上后就永远快乐的路。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每一个碎片的瞬间做出所有选择的合集,每一个选择都在不停重塑我们的能量、去打开下一个阶段的人生大门。
最近几个月最热的几个词大概就是内卷、打工人、996、下班自由,和“困在系统里”。这些讨论都在说明,社会的飞速发展、疯狂扩张的资本,把所有人都拖进了一个“不停向上”的永动机模式。互联网和科技并没有让我们的日子变得更轻松、更好过,反而因为信息爆炸而增加了人类想要控制一切、定义未来的执念和欲望。
这种无孔不入的压力,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每天从工作到生活,都在操心许许多多事情,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一样,追着一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目标,怎样快马加鞭都追赶无望。于是我们都是带着对现实的不满,在痛苦中无可奈何地持续向前,只能安慰自己“慢慢就会好的”、“一切会容易起来的”。
可是当我们对现实感到痛苦时,是不可能拥有改变未来的能力的。我们常常觉得,不美好的现实都是由外界带来的,是这份工作的问题、是这个城市的问题、是这个组的问题,而我需要做的只是换一个地方,或者熬到一定年纪,一切都会美好的重新开始。
如果带着对现实的不满而做出人生下一步的选择,那这个选择很大概率是为了逃避,而不是去真的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定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
当自己内心的纠结和不甘没有被解决时,任何生活选择都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自己的处境。
想要定义自己的未来,还是要先从当下做起。我常常告诉自己:Youalways have a choice。当在工作中感到痛苦的时候,我要面临的选择绝不仅仅是要不要换工作这么简单,而是可以选择按下那个转换心态的开关,选择用一种新的情绪、态度和视角来处理这个曾经让我痛苦的问题。
创造现实发生在生活的每一秒钟,我们时刻可以选择去感受美好。
人生根本就没有“先苦后甜”的说法。我们好像从小就在父母的管束下习惯了吃苦,觉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下生活中所有的不顺利,那些需要咬牙坚持的沮丧瞬间,都是为了将来更好的人生做铺垫。
可在做一件事情中长期而漫长的“苦”,会改变我们做事的心态、甚至对自己的认知。我们会认为当下是要努力熬过而逃走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结果。可结果也不是终点,人生是流动的河,我们不可能守着一个静态的“结果”度过一生,还是要去找到每一刻生命中的内在驱动力。
郑爽为了当明星吃了很多苦,可似乎也没有办法真的去享受当明星、做演员的快乐。如果热爱的只是财富和关注,那与之而来的压力、被评判被暴露隐私的痛苦,又真的是值得的吗?
专注在当下,不去定义“我一定要过上某种人生才是快乐的”往往是最难的,但也是唯一的出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定义,“想要过上那种生活”,可能是处于一种曾经求而不得的不甘与想象,或者是想要脱离现实的恐惧。因为未曾经历,我们不可能在想象中找到热爱。
热爱就像是迷宫中的一盏灯。人生是条迷宫,每个人的通关地图都不同,你不可能看着别人打通关到终点就认定那是自己要走的路。下一个岔路口怎么拐,只能去找自己的那盏灯。迷宫墙壁高耸,我们都看不到太远的未来,如果觉得远方有灯,要往那里走,那很可能是自己的想象。只要静下心来去看当下,去看眼前的一丈地,会发现灯就在那里,也许微弱,但那才是一种“对”的感觉。
如果觉得对当下的现实不满意,觉得自己处在无边的黑暗里,先去找最近的那条路。问问自己,下一秒、下一个小时、下一天,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体会到爱,感受到更美好的生活?去沿着那个微小的信号前进,也许有一天就会忽然柳暗花明,宇宙星辰排列成最有利于你成长的样子,人生也迎来一个下一个平台与转机。
对我来说,在人生前几年的时候,我会不停想象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过上什么样的人生。在职业生涯中时常拷问自己“这是我注定要做的事情吗”“有没有别的出路可以更好施展能力”?这些问题犹如落入一个漆黑幽深的山洞,没有回音,也没有答案,只有我自己的恐惧被转化成无边无际的欲望与想象。
停止去问、去想、去抱怨、去怀疑、去痛苦,先去做、去体验、去感受。在每天的每一个微小的、向着光前进的改变里,去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让那盏光逐渐变得更强,直到可以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这一年的工作里,用这种视角,我在一点点改善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幸福指数。我会不停跟自己说,追问“法务有意义吗”“打工有意义吗”这些问题本身才是最没意义的。这些所谓的关于“远大志向”“人生目标”的思考,不会让每一天更能体会到热爱。没有热爱那盏光,在生命中真正能改变命运的选择到来前,我也无法分辨恐惧或热爱的信号,抓不到那个属于我的机会。
也许,人生朴素的意义,就是先在每一个当下去找到热爱、传递热爱。在工作中,我会告诉自己,当下这一刻的意义,就是如何让每一个跟我交流的人同能感受到帮助、都能让问题切实的被解决,是我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改造周围的系统,让自己的工作体验更顺畅和愉悦。
先顾好眼前,做一个在每一个当下都可以从细节中找到快乐,也可以去创造快乐的人。人生无常,变化万千,拥有一个在当下可以通过创造、寻找和体验而快乐的内心,才是通往幸福的永恒。
责编/Becky 编辑/Willa校对/Carrie  分类/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