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微课堂
专注一年级微课堂,每日推送学习资料。
上册预习专区
部编版语文
知识点:一年级上册
课文小结:第1课第2课第3课
苏教版数学
知识点: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数学
知识点:一年级上册
单元小结:1单元
北师大版版数学
知识点:一年级上册
青岛版版数学
知识点:一年级上册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
双数:0、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2的数是(3),比4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2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4
······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21
三、比一比

1.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四、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三)整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0+1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
0+2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2
0+3
1+3
2+3
3+3
4+3
5+3
6+3
7+3
+3
0+4
1+4
2+4
3+4
4+4
5+4
6+4
+4
0+5
1+5
2+5
3+5
4+5
5+5
+5
0+6
1+6
2+6
3+6
4+6
+6
0+7
1+7
2+7
3+7
+7
0+8
1+8
2+8
+8
0+9
1+9
+9
0+10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2
3-3
4-3
5-3
6-3
7-3
8-3
9-3
10-3
-3
4-4
5-4
6-4
7-4
8-4
9-4
10-4
-4
5-5
6-5
7-5
8-5
9-5
10-5
-5
6-6
7-6
8-6
9-6
10-6
-6
7-7
8-7
9-7
10-7
-7
8-8
9-8
10-8
-8
9-9
10-9
-9
10-10
-10
五、 加减法(二)

(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退位减法。口决: 口诀:减9要加1,减8要加2,减7要加3,减 6要加4,减 5要加5,减4要加6,减 3要加7,减 2要加8,减 1要加9
六、分类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
按形状分:1、△ 按颜色分:1、有颜色
2、☆ 2、没有颜色
3、●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
(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来。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序号填在一起。
七、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9月份开学要上2年级的同学,请务必关注一下我们二年级的公众号:
年级微课堂
汪老师会每天与你分享二年级语文数学的学习资料,考试资料。请按二维码图片即可关注哟!

微课堂的付费会员学习群提供完整版学习资料,如课课练,基础知识总结,专项综合,看图写话专训,卷子,课件教案,名师微课,写字微课等,除此还有在职老师团队对家长不能辅导孩子课后作业等问题进行解难答疑,制定学习规划,提升孩子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有意愿的家长可以添加我好友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私人微信号 wkt2020 或扫下方二维码


 声明:文章部分素材来源网络,不代表一年级微课堂平台所持的观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年级微课堂 -----------
觉得好看,就帮汪老师点亮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