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这部剧全景展现了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热情讴歌了英雄儿女,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但是,由于制作仓促,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对抗美援朝战争中通信兵的形象处理方面。
徐帅有言“胜由信息通”。应当肯定的是编导们意识到了在如此重大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展现通信兵作用的重要性,但是却出现了一些与史实严重不符的片段。
例如,剧情第6-7集中出现的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崔伦处长,在乘卡车跟随彭总急行中掉队,通信中断,卡车在山区迷失方向后被侦察员找回,焦急万分的彭总在见到崔伦时,不禁予以怒斥并拧着崔伦的耳朵催他发报。
此剧情不仅严重背离史实,更严重损害了志愿军最高通信首长的正面形象。(详见:实名扭曲我军通信指挥员形象,情何以堪?
又如,在后续的第9-11集仍频繁出现了通信兵的剧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扭曲志愿军通信兵最高首长之后,这种“不幸”也降临在了志愿军通信兵最基层的战士身上。
这是该剧第9集中的一个镜头,侦察兵郑锐对一名报务员说“我真想踹死你”。就是这名要被踹报务员,在剧中被说成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未能实现军隅里合围的真正祸根。
剧情告诉我们:梁军长行动迟缓是因为顾虑黑人团,为此需要集结更多的兵力,这是实情。
但剧情还告知:梁军长的顾虑原本是可以打消的,都怪郑锐未能及时提供侦察情报。而侦察兵郑锐未能提供情报的黑锅却由通信兵来背了。

因为报务员战斗中未能保护好电台,致使郑锐无法及时传递侦察情报,失联的直接后果是未能及时打消梁军长的顾虑,最终导致军隅里合围失利。这就是本文第三张截图中“我真想踹死你”的由来。
文艺作品虽然允许虚构,然而虚构也是要讲逻辑的,更要讲节操,尤其是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军隅里合围失利是我军抗美援朝战史中的一件大事,电视剧居然以“真想踹死你”这种侮辱性的语言及剧情来戏说失利的历史逻辑,让一线报务员出来顶锅。如此毫无底线的虚构,严重误导观众不说,让那些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作出巨大贡献的38军通信兵指战员情何以堪?
笔者曾提到:“若是仗没打好,必定会有通信保障不力的罪过。”不幸一语成谶。皆因为通信兵实在太重要,所谓“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遍布战场的各个角落。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锅大锅小,只要是编导们的需要,通信兵都可能成为不二的人选。
剧情再告知:虽然未能及时穿插到军隅里,为了向观众展示这并非是因为决心不够坚定,剧中特意编排了“先行动后汇报”的一幕,为此必须先让军部与志司失去通信联络。体谅编导们的“难处”,这个“又中断了”的黑锅我们通信兵背了。
可是剧情不能照此发展下去啊,梁军长若是真插到军隅里了,那肯定是有违“大事不虚”呀,所以接下来还得拦住梁军长。由于只有让梁军长接到了上级停止向军隅里穿插的命令,他才能停止行动。所以剧情按照编导的需要,安排让通信联络立即恢复了。
如果说前面讲到的郑锐与军部失联还需要编个电台中枪的原由,那么故事讲到这里连原由都不需要了,编导们对通信联络状况的掌控已经到了通断自如、随心所欲的境界,我志愿军通信兵的功过已完全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虽然说战场情况复杂,瞬息万变。但是像这种想通就通,通不了也得通;想不通就不通,能通也不许通的违背客观实际的逻辑,一而再再而三的将通信联络的通断情况去人为的迎合某种需要,呈现虚假剧情。
那么真实历史中38军的通信指战员是怎样表现的呢?请看本文最后附的原志司通信处长崔伦回忆中对当年38军通信保障的评价。
其实,这种动辄甩锅及指责通信兵的做法,是很肤浅的。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缺乏对抗美援朝战争中通信保障的地位作用的真正理解。
1952年春,彭德怀在志愿军总部指出:“朝鲜打仗,一是打后勤,一是打通信。” 
可以说,通信是抗美援朝作战指挥的基本手段,是志愿军的神经系统,是参战各部队形成整体作战能力的纽带。离开通信,志愿军各级指挥员就会成为聋子瞎子,指挥就会瘫痪。没有通信,就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特别是当时志愿军的通信装备与美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美军仅一个步兵师就拥有电台1600部,无线通信可以一直到达排和班,从上至下建立了可靠顺畅的通信保障指挥系统。
志愿军入朝参战时,通信器材数量少、质量差、型号杂。其志司只有9部短波电台、1个电话队(相当于连);每个军有各类通信人员2500~3000人(占军总人数的5%~6%),无线电通信机60余部(含步话机),有线电单、总机370余部,被覆线440余单千米。
但是面对强大的战争对手,志愿军通信官兵发扬光荣传统,战胜通信装备落后、技术人员奇缺以及敌机狂轰滥炸等重重困难,浴血奋战,在战争中边打边建,逐步发展壮大。
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时,志愿军司令部除拥有短波电台、音频电话外,还建立了无线电收发信集中台、载波电话、电传电报及无线电接力通信等固定台站;每个军都拥有通信人员4400余人(占军总人数9%左右),无线电台320余部,有线电单、总机1200余部,被覆线1700余单千米,较战争初期分别增长3.8、2.2和2.8倍,通信保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正是由于通信装备的不断发展完善,从而逐步建立了可靠的通信系统,才确保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指挥顺畅。
二是缺乏对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通信联络面临巨大困难的真正了解
彭总说:“敌人在朝鲜战场上拥有制空权和强大的火力,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搞什么‘绞杀战’,企图完全切断我军的后勤供应,并使我军的指挥系统瘫痪。我军后勤及通信战线的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斗,使敌人的企图没有实现,这就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对通信的时效要求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摧毁和阻断志愿军通信联络作为重要作战手段,志愿军通信设施经常遭受空中、地面火力的袭击。
志愿军通信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勇敢顽强、准确细致的作风,充分发挥各种通信装备的效能,采取以无线电为主的多种通信手段,全力保障作战指挥。
第一次战役,彭德怀司令员得知我39军已包围了进占云山的美骑第1师的主力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5团,要解方参谋长立刻向各部队下达相关命令。解方参谋长认为,这样紧急的命令,若用电报下达,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
于是,他立即召见志司通信处的崔伦和罗长波研究办法,当即决定用短波报话机的明话打哑谜下达这一命令。结果只用了几分钟就下达完命令。各部队坚决执行命令,迅速发起猛攻,牵制住了当面之敌,保证了39军重创美军号称“王牌师”的骑兵第1师,歼灭南朝鲜军第1师第15团大部。
第二次战役,担负向三所里穿插迂回的第38军第113师,该师到达后,立即架起无线电报话机与志愿军司令部电台联络。一接通,他们就向志司发了3条暗语。
彭德怀看到后,实施越级指挥,使用无线电信号向第113师下达命令,整个联络不到5分钟。与该师联络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即与第38军军部沟通,通报了第113师的情况,并要求军主力迅速向该师靠拢,通信联络也只用了几分钟。
彭德怀对这次战役中通信保障很满意。解方在总结这次战役经验时说:“这次战役的胜利,从指挥意义上讲,无线电信号通信(又叫无线电暗语通信)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战役,韩先楚指挥所用所带的1部电台及第40军的电台,与右集团各军联络;第42军在志司协同网内,对一同作战的第66军实施联络。军以下在进攻出发地建立了电话通信。突破后以无线电为主联络,广泛使用暗语通信,不到一小时,志司即掌握建了全线突破情况。
第四次战役,战役打响后,韩先楚指挥所两部电台与所指挥的军、师联络,并与邓华指挥所建立无线电专向。邓指用4部电台、2部报话机及有线电器材,与志司建立专向通信,与每个军(包括所属师)分别建立1个无线电报网,与各军、师建立1个无线电话网。邓指与各军,各军由军到连普遍建立了有线电通信。
第五次战役,志司与各兵团分别建立无线电专向,对各兵团所属军建立越级网,另对各兵团建立无线电话网,师以上部队均参加。各兵团对各军(包括所属师)组织无线电报网。有线电通信方面,志司与各兵团各沟通一条线路,各兵团在突破前逐级沟通了联络。
志愿军通信联络在如此大规模的惨烈对抗且极不对称的战争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通信保障成就,堪称奇迹。
三是缺乏对抗美援朝战争中通信兵英雄事迹的真正了解
据不完全统计,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通信兵总计有一万三千多人,三等功以上的通信兵功臣3千余人,其中一等功以上英模78人。如在上甘岭战役中,第45师步话员立功者68名,占全师步话员的46%;1953年夏季战役中,67军1063名通信兵立功。
涌现出通信班长黄继光、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步话机员于树昌、司号员郑起、通信副班长杨殿超等志愿军英雄模范,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战斗英雄牛宝才:1952年上甘岭战役我阵地上的电话线一天内被炸断多次。1营营部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他的左腿被炮弹炸断了,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坚持着向前爬行,每爬行一步就是一处血迹。当他爬到最后一个断线处时,已经无力将两个断线接起来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牛保才同志用右手捏着一个已剥去胶皮的线头,用另一只手拿着另一个线头,用牙齿咬破胶皮,用嘴将线头紧紧咬住…。因失血过多,牛保才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他特等功臣和二级英雄的光荣称号。
战斗英雄于树昌:1953年6月29日晚,步话机员于树昌所在部队73师218团,对281.2高地西北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我军先后打退了敌人14次反扑,毙伤敌人400余人,俘敌29人,这时阵地上只剩下于树昌一个人,敌人又以一个连的兵力向无名高地发起连续反扑。
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他高喊着“猛打!炮兵同志,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之后,他砸碎了步谈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
战斗英雄郑起。在1951年1月3日釜谷里战斗中,英军一个营在6辆坦克掩护下再次向志愿军16师347团7连发起猛攻。在连长负伤,其他干部全部牺牲的危急时刻,司号员郑起代理连长指挥,在阵地高处吹起冲锋号,浑厚有力的军号不断回荡,冲在最前方的敌人被弄懵了,打了这么久,志愿军竟然还能反冲锋,遂丢盔弃甲,兵败如山倒!
战后郑起荣获特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一年后,受到了毛主席亲切接见(2排右2),毛主席还为郑起的笔记本签名。
除了一线通信兵外,还有许多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团以上通信干部。
让我们记住他们吧:
苏冶,志司通信处器材科科长;
孙斌武,66军196师通信科科长;
纪晨辉,68军203师通信科科长;
杜英哲,65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张铮,66军196师通信科科长;
雷岳,后勤部第2分部通信科科长;
程道健,39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
通信官兵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也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不但不应被忘记,更不应该被抹黑!
我们知道此剧重点是颂扬我英雄志愿军的,与宏大的历史题材比较,通信兵的展现出现瑕疵,可能会被认为是瑕不掩瑜。
但是请问,通信兵难道不在该电视剧颂扬的英雄志愿军之列吗?
上至通信兵最高首长下到普通一兵,编导都贬损了一个遍,甚至将38军初战失利的黑锅也强加在了通信兵身上,这仅仅是“瑕疵”能够解释得了的吗?
我们明白此剧主要是描写统帅部谋划与一线战士浴血作战,通信只是想间接表现或一带而过。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此剧共有40集,目前已经看到的涉及到贬损通信兵的集数就达5集之多。而长津湖战役这一公认的一线经典战例,仅有两集就草草收场了,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全歼美第七师“北极熊团”的战斗场景,没有看到激战死鹰岭的气壮山河,也没有看到层层截杀为了突围而狼狈溃逃的美陆战1师的震撼画面。
可是编导却毫不吝啬地用5集之多的宝贵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向观众展现通信兵是如何的不堪和一无是处。请问编导,如果他们不是敌人,你们这样做的意义又何在呢?你们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了吗?
我们愿意相信上述问题的发生并非出于编导的本意。但不能不承认,该剧已经对及志愿军通信兵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并将由此伤害到广大通信兵官兵的感情。
编导们不觉得自己欠牺牲在朝鲜前线的通信兵一个交待吗?不觉得欠通信兵前辈们一个交待吗?不觉得欠坚守在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通信兵指战员一个交待吗?
总之,虽然《跨过鸭绿江》总体上说仍不失为一部撼人心魄的好作品,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与漠视。
希望编导们能够吸取教训,改正不足,亡羊补牢,引以为训,拍出更多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包括向王成那样的通信兵英雄故事,把志愿军通信兵的形象塑造好,把其英雄精神的传承好。
这也是全国人民包括抗美援朝志愿军后代、以及全军通信官兵的最大的心愿。
延伸阅读:
原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长崔伦回忆:
彭总关心重视通信工作摘要
志愿军通信兵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顺利完成任务,除国内大力支持及全体指战员的努力外,与志愿军首长的关怀支持是分不开的。彭德怀司令员对通信工作就非常关心,非常重视。
10月19日上午,我带着电台随彭总飞回安东。当天晚上,秋雨霏霏,浓云低低地压着大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部及所属各部队按原定计划分东、中、西三路,从辑安、长甸河口、安东三个渡口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我带一部电台,乘坐一辆大卡车随彭总过江。
过江后朝鲜人民军即派代表迎接,当晚到达小丰满水电站。第二天白天休息,架电台与北京联络。晚上继续前进,大卡车跟不上小车,不一会儿就掉了队,因为夜间行进,道路又不熟,走了多半夜才到达龟城。一路上只见朝鲜群众正在疏散。朝鲜人民军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们:“你们不能再向前走了,前面离敌人很近,你们走错路了,赶快向后转。”等我们到达目的地北镇时,已经是21日上午,而彭总20日晚上就到了,十分着急。
敌人在平壤以北空降后,朝鲜人民军主力被困敌后,无法掌握敌情,一切情况都要靠北京提供,急等我带着电台到达后,才能与北京联络了解前面的情况。当时,第 13 兵团首长与彭总联系不上,也很焦急,当邓华、洪学智副司令员找到彭总时,邓华忙问道:“彭总,我们两天多没接到你的电报,电台也没联系上,真让我们好着急、好担心呀!”这时彭总笑了笑说:“嘿,出了点小故障。”
彭总又解释说:“过江后,朝鲜副首相朴宪永也在那里等我们。我问朴宪永,金首相在哪儿?他说现在已失掉了联系。20日中午,朴宪永与金首相联系上了,得知金首相在大洞。黄昏时我们便出发去大洞会见金首相。
朴宪永坐一辆华沙轿车在前面领路,他的车速度快,我们的车速度慢,跑了一会儿,就把我们甩掉了一大截。为了抓紧时间赶路,我上了朴宪永的轿车,全速前进。这样我们走得倒是快了,可是等我们跑到大洞,后面拉电台的卡车却掉得没影了。没了电台,我就无法与你们联系了。直到 21 日上午电台车才找到这里,给你们的电报是他们到这儿以后才发的。”邓华和洪学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
彭总很理解电台车掉队的原因,不但没有批评,而且还以十分关切的心情到电台看望大家,使电台同志很受感动。
前年,彭总传记组的同志来找我了解情况,说:“根据电报时间推算,这次电台掉队达两天之久,彭总一定发火了,你有没有印象?”我说:“根据我的回忆,电台掉队没有两天,彭总也没有发火,如果受到像彭总这样的高级领导批评,我一辈子也不会忘掉的。”
为了澄清事实,我又找电台负责人李东祥及彭总的秘书杨风安核实情况,他们二人的回忆和我前面讲的情况是一致的。都说彭总没有发火,还关切地看望了电台的同志

113 师插向三所里途中将伪装取掉,为防止敌人发现是中国人,电台也停止联络。彭总等志司首长都心急如火,长时间联络不上,弄不清该师到哪里去了。首长和我们通信处的同志都着急地等在报话机旁。该师于28 日晨到达三所里地区,立即架起报话机机动灵活地先向志司报告情况,发出3 条暗语:“我师已到达三所里”、“敌人正向南逃窜中”、“请示我师当前任务”。
彭德怀司令员看到这3 条暗语后,断定断敌退路是这次战役获胜的关键,采取了越级指挥的果断措施,立即命令志司使用无线电信号向113 师下达命令:“要你部坚决断敌退路”。整个联络过程不到5分钟。既报告了该师到达位置,又报告了敌情,请示并明确了任务,通信时效创造出奇迹般的成绩。收到113 师的报告后,我亲眼见到彭总兴奋地自言自语:“这一下将敌人堵住了。”
志司与113师联络结束后,即与第38 军军部沟通联络,向他们通报了第113 师的情况,并要军主力迅速向该师靠拢。通信联络只用了几分钟时间,有效地保障了彭总的指挥,及时切断了美军第9 军向顺川逃跑的通路。此时,任第38 军113 师通信科长的是田振东(后来曾担任军委通信兵副参谋长,见下图)。
1961年全军通信专业会议合影(局部)
前排左起:崔伦、张凯,三排右起:
田振东、杜牧平、李兆吉
1952年春的一天,彭总专门抽出半天时间,来到志司通信处看望全处同志。开始时,他有说有笑,话题随意,气氛轻松活跃。后来,他着重谈了当前朝鲜战场的形势特点。
彭总说:“朝鲜鮮打仗,一是打后勤,一是打通信。”彭总的话,对通信工作的地位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使全体通信兵指战员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
志司机关驻在桧仓时,有一天彭总散步到发信台附近,见一名油机员住在一个用石头块堆成的小洞里。这个洞小得人在里面坐不起来,只能爬着进去睡觉。彭总看到通信战士的居住条件这样差,深有感触。于是也爬进去躺了一会儿,亲身体验战士的艰苦生活,感动得那个战士流下了热泪。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志司通信处,大家都非常感动。
由于彭总对通信工作的一贯重视,1956 年在彭总主持军委工作期间,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将通信兵作为独立兵种进行建设。
注:
崔伦
:1938年参加革命,曾先后任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长、参谋长、通信兵部副主任兼参谋长、总参通信部副主任(正兵团级)、主任、总参通信部部长等职。

(摘自崔伦《通信兵往事回想》,长城出版社)
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
【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