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报道让人震惊。
说是在电商平台上有一种催吐塑料管,直径从 11mm 到 22mm 不等,相当于手指粗细,它们能帮助你在进食之后,把食物一点点吐出来。
具体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当然也很残忍,从嘴里伸进去,沿着食道硬生生地捅进去,长度要达到惊人的50cm。
紧接着,把管子的另一端接到水管上,冰冷的水流会尖锐刺激胃部痉挛,把食物活生生再吐出来。
说白了,就是相当于在无麻药的情况下做了一次胃镜,做过胃镜的人会明白,这种感觉是多么痛苦。
可能没听过「催吐管」的人,会浑身打冷颤,觉得这种痛苦的减肥方法,只有极少数人才会用。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
虽然催吐很难受,但是它看上去却没有节食和运动那么需要自控力,也没有抽脂那么危险。
所以,催吐成了越来越多人减肥的首选方式。
渐渐地,这些靠催吐减肥的人因为有着同一个目标而聚到了一起。
他们自称为“兔子”,还组成了一个“催吐吧”。

这个贴吧里有50000多人,500多万的帖子,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怎么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
点进贴吧,就能看到这样的简介“只要还剩一把灰,我就能重新飞翔。”

(图源于 百度贴吧)
这种类似“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的话给了人一种视死如归的感觉。

事实上也真是这样,他们抱着要么瘦要么死的决心,研究出了各种催吐的方法。
其中包括:zr、sd、g。
zr就是自然的意思,指不借用外力就可以让吃进去的食物自然流出。

sd是手动的意思,是最平常的抠吐法,用手伸进喉咙深处刺激腺体,产生恶心的感觉然后吐出来。
g是管子的意思,用一根胃管从嗓子插到胃里,把食物导流出来。
(图源于 微博@看看新闻)
之所以用拼音缩写来代替这些催吐方法,其实也是以此来抵御圈外人对催吐行为的好奇打量和轻易窥探。

贴吧里的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手动催吐的,但是时间久了喉咙已经不敏感了。
再加上手动催吐风险较大,就慢慢变成了用管子催吐的“管党”。
殊不知,这条疯狂被追捧的畸形减肥“捷径”背后,是一场透支生命的冒险。
据了解,催吐管以“兔兔管”“仙女管”等名称在电商平台上销售。
根据型号不同,每根催吐管的价格也不同,从30元到38元左右,此外还有售价130元的新手套装,以及180元的整套。
卖家表示,需将催吐管插进胃里,使食物顺着管子吐出来,平均1个月可瘦超过5公斤,且使用无异物感,相对手动催吐无副作用。但询问催吐管有无相关检验资质证明时,商家表示无法提供。
有不少购买过的买家在商品下留言表示比较痛苦,“尝试进去一点就吐了”;也有买家表示“胶皮味太大”。
尽管卖家表示此方法无副作用,但因使用催吐管减肥而差点丢命的报道并非个例。

去年有媒体报道,一名22岁的女生在催吐的过程中,不慎将网购的催吐管吞了进去。最终,医生用胃镜下食道异物取出术,才将这根30多厘米长的催吐管取了出来。
催吐行为对健康存在重大危害,将损伤食道、牙齿、腮腺、唾液腺、胰腺等部位,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心率失常,出现抽搐、休克、癫痫发作等严重后果,甚至心脏骤停导致死亡。
再加上很多催吐的人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正常吃饭然后吐掉。
他们因为能吐出去,所以就会变得暴饮暴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暴饮暴食+催吐,没有几个人的身体能受得住这种折腾。
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女子有厌食症再加上过度追求瘦,变得只有36斤,催吐吐到牙齿都被胃酸腐蚀没了,几次休克濒临死亡。
在休克被送到医院之前,她觉得自己没有病,不配合治疗,36斤的体重在别人眼里是骷髅,可是她自己看来却挺好。
还有法国的模特伊莎贝尔·卡罗,她从13岁起就患有厌食症,身高165cm的她曾经希望能将自己的体重控制到27斤。

虽然后来她明白自己这样不正常了,还以骨瘦如柴的形象拍摄了一系列警惕厌食症的广告,以自己的痛苦警醒世人。
但她还是在刚过完28岁生日的时候去世了。
说到底,会有这么多厌食症患者和催吐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大家的审美畸形了。
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BM女孩身材标准表。
忽略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的重量,苛刻的数字单纯为瘦而瘦,已然与美感脱节。
再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符合这个数据的女孩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全都不合格。
但为了消灭小肚子,把自己塞进小码服装里,女孩们全然不顾健康,盲目减肥。
而明星效应也让这股变态减肥风刮得越来越烈。
歌坛天后叶倩文早年曾以洗肠减肥,罗碧玲当年为了上镜好看,曾用过一指神功来催吐,郑秀文自爆7天只吃两个苹果,“纸片人”陈鲁豫刚开始减肥时米饭是按粒吃,每顿吃10多粒……
这种潮流很容易让年轻女孩误以为用极端方式减肥很正常,甚至是一种让自己变得“更美更好”的励志行为。
有的人节食、催吐,最终发展为厌食症和食道癌;有的人穿上紧裹的束身衣,生生将内脏勒得变形、下垂。
“要么瘦,要么死”,当瘦成为了美的标准,胖成为了攻击对象,必然有人会舍命追逐苗条身材。
而真正的美,能够悦纳女性自身,展现出每位女性独特魅力。

或许,我们看看国际一流大牌们的审美会对何为女性之美更有体会。
巴黎世家是玩大廓型的一把好手。流行大胸细腰的年代,他们却把大衣设计成茧型,把婚纱做得像道袍。
据说穿它们的人,身材都不那么标致,但她们美得很优雅。
用当时Vogue的大主编Diana Vreeland的话来说,“穿上一件巴黎世家的衣服,就好像你是这个房间里唯一有存在感的女人,其他女人都隐形了。”
三宅一生做的东西,有种万元归一的意味。一件袍子可以简化到“一块布”,他甚至不是在做衣服,而是在创造空间。
川久保玲最出圈的系列——1997年春季的“Body Meets Dress,Dress Meets Body”,在模特身上塞满了填充物,看起来如同囊肿。
不是常规的美丽,但有何不可?人的身材本就有很多种,如果所有人都要往一个方向趋同,那么错的也是观念,而不是身体。
在面对川久保玲等人的设计时,鷲田清一这样写道:“这些衣服的力量到底在哪里呢?我想是因为它们所带有的批评性,完全不是停留在时代的表层,而是直接指向时代的根基,指向任何一个人在无意识中接受了的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
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是什么?是体重不过百?是你不白细幼,就是不够重视自己?
女孩儿们千万不要被这种价值观洗脑,当你抛弃了自己最为独特的东西,骨瘦嶙峋下包裹的,也是一个没有生气的灵魂。

最有魅力的人,都先学会了爱自己。

-end-
推荐阅读
更多好物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