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一个更难以被撼动的产业,对它的改造符合越来越强调“数字经济体”身份的阿里巴巴的期待。如今,阿里数农承载了这个经济体改造农业的野心。
作者 | 朱若淼
来源 | 新商业情报NBT
(ID:newbusinesstrend)
“我有一颗农业的梦想,盒马不足以改变中国农业的现状,但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能够改变。”这是今年侯毅以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后文简称阿里数农)总裁的身份亮相时,对外提到的远景目标。
也是在这次对外沟通会上,侯毅首次公布了阿里数农的农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计划。在秋果成熟的时节,这项计划中今年最后一个产地仓西安仓,在11月正式启动运营。它标志着阿里这套数字化农产品供应网络的框架基本建成。
这个网络是围绕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通而搭建,现阶段它已经完成了5个产地仓和20个销地仓的基础框架搭建,主要处理到农产品以水果类为主。
整个项目的推进节奏相当快。阿里数农全国供应链总经理李武昌在采访中透露,整个项目刚对外公布时,他们才完成了昆明仓和南宁仓,“后面的三个仓甚至连地方都还没找。”
这也是阿里数农继去年首次公开亮相后对外公开的第一个成果。该事业部自亮相之初就明确了它的目标——专注于为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的流通供应网络是这个基础设施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阿里介入农业改造的重要切口。通过这个切口,庞大的阿里经济体希望撬动的是更深刻的产业变革。
产地仓只是个开始。
01
高效运作的产地仓
在阿里数农的定义里,产地仓的另一个称呼是“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它的核心功能是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等加工处理,并负责区域调度分发,而前者是产地仓最突出的特征。
在产地仓内,各生产线依据阿里数农制定的标准对农产品的大小、品相等特征进行筛选。分出不同等级后,它们再被装进对应的包装箱,流通进入差异化的销售渠道或市场。这个环节上的分级、加工也被称为农产品的采后商品化处理。

在传统的农产品层层批发链条中,由于产业链条分散,上游农户往往缺乏采后商品化处理意识或能力,所带来的问题是农产品在上游的品牌化难度大,商业价值被压低。
又因为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流通的标准化程度低,且农产品保质期短,这进一步导致了它们的采后商品化难度远远高于标准化的工业产品。
阿里数农所设计的产地仓聚焦解决的就是,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上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围绕这个方向,它主要做了两件事——建立农产品分级标准,应用技术提高加工、周转效率。
在西安仓内,我们看到了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
走进这个占地面积达1.1万平米的加工中心,整个库区内都弥漫着苹果的香气。它是现阶段库区内主要加工、周转的水果品类。
在运输环节,阿里数农采用了水池运输的方式,借助水的浮力,从周转筐卸下来的苹果能够自然散开,这能减少苹果在运输过程中的磕碰风险。摄影:袁景智
秋季正是苹果大批量上市的时节,由阿里数农采购自西北各产区的特色苹果,如新疆阿克苏大冰糖心苹果、甘肃花牛苹果及洛川苹果等各类品种均被运到这里进行统一的加工、包装后,再被分发到全国各销售渠道。

西安仓是目前阿里这5个产地仓中科技含量最高的。刘秀琴是阿里数农集运加工中心项目负责人,她向我们介绍,现在存放在西安仓低温车间的苹果周转周期最短为1天,最长为7天。
高效背后是阿里数农对水果加工、分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
从西北各产区运来的苹果,在这里以阿里数农设计的分级标准,完成分选和加工后,再经由发货生产线发往各个流通渠道。数字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保证了整个流程高效、低误差地运转。
在分拣车间,阿里数农有三台大机器分别对苹果表面的品相、内部的病变情况、大小形状进行筛选和分级处理。通过专门的仪器检测,这些苹果被快速进行分级,不同大小、不同品相及内部产生病变的苹果被快速识别出来,进入不同的生产线。
整个过程只需要6秒的时间。刘秀琴介绍,目前他们的分选效率能达到每小时处理10吨苹果。“在传统的生产线上,要达到这个效率至少需要100个人同时操作,而我们只需要中控室1、2名同学就够了。”
被分拣出来的苹果,被传送到不同的包装生产线上,由工人进行装箱。刘秀琴介绍,这是西安仓内唯一需要密集人工操作的环节。每条分选线上,他们安排有6名工人进行装果。基于前面的精细化分选,苹果在包装环节效率极大地提升。
刘秀琴解释称,生鲜电商的出现给流通环节带来了新难题,它加重了传统包装生产线的负担。

因为传统线下水果交易可以现场称重、包装,无需在中转环节就进行这个操作。而电商商家往往是按固定斤数交易,这就要求供应商在流通环节就必须完成水果的称重和包装。
刘秀琴认为传统的供应商由于缺乏前期精细化的分拣,导致在这一步他们往往通过人工经验来包装。这既不能完全保证每个包装的重量,也造成包装效率低的问题。
阿里数农的生产线,由于从一开始就进行了精准的分选,它保证了每条包装线的苹果重量接近,“基本上工人只需要往箱子里放对应数量的果子就可以了。”
接下来这套工作流程和机器应用模式,还将复用到西北产区运来的果、蔬加工上。例如,分选线上专门用于识别坏果的机器同样也可以用来识别圆形水果、蔬菜的病变情况。未来陕西的绿心猕猴桃,西北产区的土豆、洋葱等蔬菜也将通过这个加工中心进行分拣、加工。
02
西安仓的双功能
西安仓在功能上,明显区别于阿里数农此前的四个产地仓。李武昌介绍,这个加工中心同时负担了产地仓和销地仓的职责。
一方面,产自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水果经由这里进行商品化处理,并被集中分发到各销地市场;另一方面,作为阿里建在西北仓网群中的核心仓,西安仓还将负担销地仓的职责。未来,从南方运来的水果会经这里的周转,再被快速分发到西北各消费市场。
这个差异与阿里数农这个生鲜流通供应网络的构成有关。
李武昌介绍,目前承接销地仓功能的主要是各地盒马的集散中心,它们与阿里数农的产地仓打通。销地仓的主要功能是快速流通,这明显不同于产地仓还需要兼具短期储存、商品化加工的功能。
在整个西北地区,盒马的渗透率相对较低,它仅在西安开有门店。这意味着阿里数农的这套供应链能力,如果想要快速辐射到西北地区,就需要让已建成的西安仓兼具更强的销地仓属性。
在短时间内,阿里数农通过“产地仓+销地仓”的结构,搭建起了基本覆盖全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对上游,它连接的是各主要农产品产区;对下游,它对接的是全国各个消费市场。
这样的供应网络的结构设计与各大重生鲜零售商们的生鲜流通网络具有相似之处。
以水果连锁品牌百果园为例,它早已围绕自己的销售市场搭建了一套相似结构的生鲜流通网络。此前百果园的集团配送中心总监邹峰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曾介绍他们的仓配网络体系分为A、B、C三类仓库。
A类仓面积在1万到1.6万平米左右,这类仓库主要功能是根据百果园的标准对送来的水果进行验收,并进行初级加工。在流通上它还负担了区域调度的功能。
B类仓及C类仓面积更小,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快速周转,并兼具有一定的加工能力,例如根据门店的需求分装小包装果品等。这类仓库的库存周转周期往往被控制在在1.5天内。
这套流通网络虽然投入巨大,但是它所带来的规模效益有效降低了百果园的流通成本,并控制了水果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从结构上看,现在阿里数农所搭建的产地仓与百果园的A类仓近似,销地仓则类似于百果园的B类仓和C类仓。
但区别于百果园只服务于自身水果销售网络的是,阿里数农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面向社会有需求的供应商开放的运营目标。
这一点从强调双功能的西安仓上也能感受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武昌介绍,
“从一开始建仓的时候,我们就不是为了只供盒马或者只供淘系去设计的。”
他还透露,西安仓现在所供应的水果在盒马体系里的占比并不高,在它所服务的客户里,不只有盒马及阿里系的经销商,还有一部分是当地的批发商、规模较大的生鲜电商等第三方客户。
这个目标服务对象背后,是阿里更深层介入农业改造的野心。
03
阿里改造农业的野心
从根本上看,这套供应网络希望撬动的是解决农产品标准化困境。
这也是生鲜零售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困境。农产品的非标性特征造成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品控难做。
这一点在生鲜电商行业表现得尤其突出。早期的生鲜电商公司由于欠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品控能力,陷入订单量越大损耗越大的困境,2016年到2017年间大量创业公司倒在了这个问题上。
解决农产品非标准化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环节的改造——流通环节的标准化处理,和种植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第一个环节是财力雄厚的零售商们如今纷纷斥巨资介入改造的领域。
西安仓内的分拣包装生产线 摄影:袁景智
李武昌透露,目前阿里数农在这五个产地仓的投入也已达数亿元,“我们在西安仓里的每一个设计,投资都是几百上千万。”阿里之外,各大零售商们也在持续加大对生鲜流通环节的资本投入。

传统零售商如沃尔玛,去年投资7亿的华南生鲜配送中心投入使用,并制定了80亿的供应链建设目标,生鲜供应链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比重;新零售公司如每日优鲜,近期也公布了100亿重仓供应链的计划。在前不久的财新峰会上,每日优鲜合伙人、CFO王珺更是强调,他们接下来的重点正是介入产业链中、上游,为农产品做标准化的规格、定义。
利用资本的集中投入,零售商们能在短期内迅速搭建起符合生鲜流通效率的供应网络,并自下而上地提出自己的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在生鲜商品上的品控能力,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鲜的品控困境。因为这个环节上的改造尚未触及到农产品标准化问题的核心。
解决它还需要更上游对种植环节的品控管理和改造。台州农资的董事长陶维康此前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解释称,农产品的品控应该回溯到播种之初。
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其实都是标准化的工业品。农产品的品控关键正是在于对这些生产资料用量、选材等各方面的控制。“下游往往把农产品称为非标品。这是因为我们在上游还没有建标。并不是说农产品一定是非标品,但没建标的农产品一定是非标品。”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流通的产业链条,也是下游零售商们难以触碰的环节。
但同时,对于上游提供这些生产资料的农资公司而言,仅靠他们的能力也难以撬动农产品的标准化改造进程。
因为长期以来,国内的农业产业链条长且分散,数字化程度低,加之中、上游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各利益方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或因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相互牵制。这使得农产品自上而下地标准化改造进程缓慢。
从销售端自下而上发起的改造诉求,仍然是改变这个现状的关键。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利用市场的力量缩小种植与需求之间的信息鸿沟,并且以销售带来的利益平衡产业链上、中、下游各方诉求,尽可能地促成合力,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进程。
这也是阿里数农编织这张农产品供应网络的根本目的。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尽管各方都在争相搭建生鲜供应网络,但受限于渗透市场的区域限制,还没有哪家零售商或者第三方供应链公司建成了吃透全国市场的生鲜供应网络。
谁先建成这套供应体系,意味着将来就能够掌握更多的流通资源去撬动上游的改造,成为制定标准的一方。
从布局的路径来看,阿里数农的生鲜供应网络,也区别于零售商们各自搭建的生鲜供应链。因为现阶段多数零售商,仍是围绕自己的销售需求来建设,而阿里数农从建仓开始就将目标确定为,面向社会上有生鲜流通需求的服务商开放。
它是一个更庞大的,目标定为满足社会生鲜流通需求的基础设施提供方。利用这个基础网络中汇集的流通数据,阿里希望反过来能介入进更上游的农产品标准化改造。
阿里为这个改造目标已经制定好了三步走的计划。早在5个月前,与这张数字化的农产品流通供应网络一同公布的,还有它的农业金融服务计划,以及与第三方农业服务商、科技公司、阿里云等各方合作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改造计划。
随着今年阿里数农快速铺开的生鲜流通供应网络建设,后两步计划已经启动。
9月,阿里首次亮相了“大山雀”,它是一套以卫星遥感技术为基础的农村金融风控系统。这项技术的优势是能进行快速的土地资产统计、农业估产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上,它有助于农户获取农业贷款。这能鼓励他们在种植过程中提高现代化技术的采购、应用意愿。
李武昌也介绍称,阿里数农已经与阿里云等技术部门展开合作。通过阿里数农在供应链端的改造降低的流通成本,成为阿里云在上游撬动合作社、种植大户与其合作的砝码。它有助于促成阿里的技术部门参与进种植端的标准化、数字化改造。
后两步计划是一条更重的改造链路,它不是单体零售商能够轻易撬动的资源,却符合越来越强调“经济体”身份的阿里的期待。
一套高效、完整的生鲜供应网络只是这个经济体改造农业的起点。随着生鲜零售领域竞争的日渐激烈,阿里以数字农业部牵头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投资更重的改革,它触碰的是中国农产品商品化问题的核心,也指向这场竞争的终局。
©新商业情报NBT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载/入群】加微信号:d3shengjun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Hoffman3056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