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引起极度舒适,建议星标一下
在平台、社区的策动下,在电视台的融媒体变革进程中,人们对“真实记录”内容消费正在向不同的方向蔓延,这种蔓延并非只是权力的下渗,而是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带有时代印记的创作母题。
作者 | 周亚波
纪录片正在找准机会向两端生长,无论我们将“两端”定义在怎样的维度:它可以是创作权力的两端,也可以在传播渠道,可以是轻重规模。
纪录片向日常、日常向纪录片的双向渗透在持续加速。这一过程中,“纪录片”这一名词本身认知程度的提高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在12月中旬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纪录片节”)上,多重的生长在纪录片节得到了展示。2020年的特殊的现实下,纪录片“记录时代”、“寻找本真”的意正也在无时无刻不被放大。“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纪念抗美援朝”成为了纪录片节特别设定的三个优秀主题单元。
“建党100周年”占据着2021年纪录片内容指导层面的关键位置。“聚焦主题主线,献礼建党百年”、“加强融合传播,强化科技支撑”、“汇聚各方力量,强化合作交流”也被确立为2021年纪录片工作的三大主题。
宣传指导与需求层面的变化并不矛盾,对主线内容的强调同样可以成为市场的增量。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抗美援朝纪念日当天,由广电总局策划的纪录片节目在当天播出时长占比达到峰值6.811%,收视时长最高值为14.687%;第一部关于中国20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纪录片《百年巨匠》的各终端收看人次达到了102亿。
在平台、社区的策动下,在电视台的融媒体变革进程中,人们对“真实记录”内容消费正在向不同的方向蔓延,这种蔓延并非只是权力的下渗,而是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带有时代印记的创作母题。
这些维度下,“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3227部作品参展参映,其中境外作品达到了2644部,占作品总数逾八成”种种突破性数据,更像是变化环境下的一种注脚。
01 | 从哪来
“我觉得各种各样的纪录都是有价值的。”82岁的司徒兆敦精神矍铄,这位被称为“中国纪录片之父”的当代大师,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感知力和表达欲。
作为曾经指导过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一代导演的前辈,司徒兆敦也在勘察着电影创作主体的变化,一寸时长一寸金的胶片时代,到如今人人可以记录的数码时代,司徒兆敦乐见这种变化的发生:“我看到我的朋友郑大圣先生在拍‘农民也在拍电视剧’,这已经变得很有意思了。我想大家都有了记录的工具,这种手段可以记录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欢迎大家一起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当中。
司徒兆敦
而作为研究者,司徒兆敦也发现了短视频等新形式从技术范畴向纪录片领域的渗透。“在我的研究领域当中,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就伴随着记录手段完善的过程。”司徒兆等表示,“新的技术手段出现了,我们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去研究它。”
在拍摄那支传遍全网、获得主流媒体转发“武汉封城vlog”之前,创作者“林晨同学”实际上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的关于记录生活的创作。2020年,疫情的客观现实,让司徒兆敦口中“记录现实”的重要性更多地进入到了大众的认知当中。
他们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消费者”,却因为重大的社会事件、社会变革卷入其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了影像教育的接受体系当中。与此同时,自下而上的需求与自上而下的主动探索形成了合力:广州纪录片节期间,BBC、国际地理、探索传媒集团、澳大利亚SBS以及戛纳电影节、加拿大Hotdocs国际纪录片节等国际机构负责人在线上回顾了疫情后的全球纪录片发展的解决方案。
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曾经说过,“纪录片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创造的一个世界。”司徒兆敦表示,以往“故事片是艺术、纪录片不是艺术”是完全错误的观点,纪录片的创造过程包含的凝视与倾听,这后面的人文关怀不能被忽视。
这也决定了,相比故事片以导演为主体的表达,社会的变化往往会更快反映到“共创世界”的纪录片内容当中。在创作者一侧,这种与社会进程交互感也成为了成就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拍摄了故事片《春潮》的导演杨荔钠表示,“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拍摄感受完全不同,拍完《春潮》这部影片时,我感觉很疲惫;我马上接了一个纪录片的组,拍了我新的纪录片《少女与马》,我在这一年的过程当中,跟我的团队在一起,我觉得我养回了我丢失了的精气神,这是纪录片给我的一个养分。”
这听上去与传统影视创作的工业化背道而驰,但却也是纪录片一大吸引人之处,也是创作主体下渗的一种基础,同时也成为了纪录片电影在关注社会变革的同时,关注家庭细节趋势的一种来源。
纪录片制片人、导演赵琦表示,自己会越来越不倾向于只将纪录片创作放到相对庞大、更加标准的过程当中,“相比有团队,有宣传、有发行、有市场,我会很想念一两个人或者两三个人,导演自己录音或者怎么样,直接进到生活的最小的颗粒,去体会它。”
“这样,(作品)更多服务于自己想发现的真相、自己被裹挟的情感,你想表达它,这样更简单一些,这些‘小’的东西倒未必没有机会能做出更有趣的、更有突破性的一些作品。”赵琦表示。
02 | 在哪看
网络视听平台已成为纪录片最大的传播平台。这是《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的核心结论之一。
长视频平台、社区在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角色,与剧集、综艺发展中的角色形成了呼应,从单一的播出渠道到投资主体的演变,也同样发生在纪录片领域,在这一范畴,纪录片节18年来首次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展映的方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也只是这个进程当中的沧海一粟。
作为纪录片节线上战略合作伙伴、官方指定线上直播平台,优酷在自己举办的独立分享会上宣布,过去一年平台纪录片年观看人次规模达到了1.7亿的新高,并新增了20家合作品牌。同时,2021年纪录片内容关于“大剧”类型的纪录片、人文文化天团、美食战略和青春路线等方向的战略。
其中,“大剧”类纪录片是国外已有被证明过的内容形式,但在此前国内却鲜见案例。2020年优酷人文从Netflix引进了头部历史纪实剧《帝国崛起:奥斯曼》之后,还将在2021年打造中国历史相关的自制“大剧”类中国历史相关纪录片《卧龙》,VR等技术将应用其中。
不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升级,长视频平台拓宽纪录片的可能性,往往都是从自身已有的优势出发。例如,高晓松、窦文涛、白岩松、马未都等优酷人文保持合作的专业人士将继续在优酷的纪录片内容布局当中担纲重要组成部分;“青春路线”当中,像街舞、街球、篮球等内容,也都和优酷平台本身的综艺内容息息相关。
美食内容则早已经成为长视频平台、社区在内容选择上的标配。相对成熟的制作路径带来了较高的“标品”感,成为了广告商在投放中的优选品类,而在用户端,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养成的观赏习惯和较高的情感浓度,也成为了这类纪录片屡出热门作品的一大来源。
在2020年,尤其是在网络平台和社区,纪录片内容层级与内容形式之间开始出现更多种排列组合。长内容、短内容与专业创作、民间创作并非绝对对应,“做大”和“做小”正在同时发生。
与优酷重注大剧的趋势对应的,是腾讯视频在《早餐中国》纪录片新IP上的探索,这个每集10分钟、已播出到第3季的“短纪录片”系列,成为了腾讯视频在纪录片领域取得领先位置的后的最新创新。
社区的同好聚集同样已经被证实。视频社区B站的纪录片内容也与其横亘2020年的OGV策略紧密联系。在纪录片节上,BBC联手 B站完成了《王朝·狐獴》的超前点映,这部BBC《王朝》系列纪录片的新作,将于12月29日在B站独家播出。
B站版权合作中心总经理张圣晏表示,目前,B站已累计上线3500部优质纪录片作品,涵盖人文、社会、历史、科技、自然等18大热门题材,服务了9000万观众。
事实上,不论是天然承接电视纪录片内容的纪录片节目,代表着一种创作方向的纪录片电影,长视频网站都开始从不同的方向与之产生关联。
就在纪录片节召开期间,话题纪录片《棒!少年》在上映院线,虽然票房总数仍然难以与热门故事片相较,但模式上,作为爱奇艺与大象点映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的首部出品作品,《棒!少年》身上也在探索着线上线下结合在另一些方向的可能性。
03 | 往哪去
商业上的多元化是纪录片的另一个趋势。在商业赞助之外,会员付费、纪录片+电商、IP化运营在不同的平台尤其是网络视频平台上得以展现。在长视频平台的内容消费分众趋势下,纪录片作为优质的、具备明确内容差异性的内容,在商业化层面也踩着商业化方向的发展趋势。
例如,爱奇艺很早就建立起了纪录片的分账模式,60%的纪录片实现分账,纪录片《生门》实现5000万元的收入;如《江湖菜馆》《大地私宴》《一百年很长吗》等联合天猫、饿了么阿里鱼进行整合营销。腾讯视频着力打造精品化国际化产业化纪录片,《风味人间》实现在奈飞平台的播出。B站着力打造纪录片IP,如《人生一串》,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长视频网站天然与消费的亲近性让纪录片的商业化路径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优酷人文分享官孙晓光表示:“我们会强调与阿里系生态的结合,如淘宝、支付宝、口碑、盒马鲜生等一系列围绕年轻人日常的生活构建的业务。我们也希望这种线上的内容跟线下的体验能够打通,产生共振,打破人文内容的边界感,在内容和产品互动的层面达成与年轻人的联结。”
以往,纪录片的“国际化内容”更多的是“从哪儿来”的范畴,2020年,愈来愈多展现中国历史、人文风貌的本土内容都开展了国际合作。在2020年《风味人间》向多个国家发行、尤其是登陆Netflix之后,纪录片也正在拓宽着“往哪儿去”的路径。“精品化作品+国际化发行”的商业发行”,愈发成为了纪录片尤其是头部纪录片商业模式的一种选择。
自2017年以来,腾讯视频上线的投资自制纪录片超过50部,播放量超过一亿的项目共24部,其中《风味人间》累计达到了20亿播放量。
纪录片节官方携手美兰德机构发布了“2020年最具商业价值纪录片盘点”,《风味人间》位居榜首,《远方小隐》、《老广的味道》、《街舞中国》、《守护解放西》、《人生第一次》、《航拍中国》、《时代我》等七部作品紧随其后。
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监 朱乐贤
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监朱乐贤透露,腾讯视频的用户调研显示,年轻用户观看纪录片的三大驱动要素为“兴趣爱好”、“充实自我”、“满足好奇”,而在对内容品质的追求上,年轻用户也呈现出三大特征,即鲜明的个性标签、内容与用户的互动关系、兴趣圈层。
在这些基础上,一方面,腾讯视频试图通过自制打造IP矩阵,并已经在「风味」、「一日之食」「小滋味」上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将“精品”、“多元”、“担当”作为定位后,明确将内容需求而划分为生活方式、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现实四大品类内容需求,也为行业内容合作提供了便利。
分账的商业模式将围绕腾讯视频在而2020年力推的“VIP开放平台展开”,特别地,纪录片内容打破了行业定级传统,取消了由平台对内容进行定级的传统方式,统一使用“会员有效播放次数单价”作为唯一单价,更加接近了由观众主导的模式。朱乐贤表示,在纪录片的商业化方面,腾讯视频的纪录片已经进入了版权采买、发力自制之后的3.0时代。
受众集中化、内容圈层化、评价的专业化,共同构成了纪录片在分账体系方面走在剧集、综艺内容前面的部分原因。在新的商业路径下,节目的定制将更多地与观众的需求产生联系,内容的生产将由平台和制作方讨论产生,在内容判断的精品化进程下,也会反过来促进B端广告主的投入,这对剧集、综艺等内容形式都可以产生启发。
朱乐贤表示:“我们一直以来对纪录片的一个诉求,我自己的一个诉求,或者是团队的诉求,也是平台的诉求,第一是精品化,第二是国际化,第三商业化。商业化能够有一个循环,我们能做一些片子的时候也能做一些不挣钱的片子。”
而这种实验空间,可以构成纪录片生长环境众多变化中的一种。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sanshengss3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