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20年1月1日,我的铁木客厅咖啡正式开张了。

白天里,它和任何一个其它的咖啡厅没有什么区别:现磨咖啡,卡布奇洛,节日季的特种咖啡,牛角面包,丹麦饼,... 这里空间不大,只有四五张小桌,和一个L形的靠墙的长沙发。L形的短方向,是一扇长窗,外面陡峭的斜坡一直延申到湖水边;L形的长方向,后面是整面墙的黑板,有时候附近大学的理科博士生们会在黑板上写公式讨论问题,如果他们要求晚上不要擦去第二天再来继续讨论的话,我们也会尊重他们的请求。

然而,每个周六的午夜,打烊之后,这里就变成了我和几个朋友们的沙龙。我们六个人,有男有女,年龄不一。我们各种机缘巧合渐渐相识,又被一些共同的经历和兴趣聚集在一起。我和卡布奇洛是咖啡厅的主人;麦文是我学生时代的朋友,现在是一位大学老师;吉儿是我和麦文共同的好友;鲁生是一位作家;艾一是卡布奇洛的朋友。
我就不在这里一一描述他们头发和眼睛的颜色,年龄身高婚姻状况,和他/她们喜欢的零食和追什么电视剧了,因为害怕诸位会厌烦。但我相信,随着他们一个个开始分享,你们将逐渐了解他们 - 不仅是他们的性格和喜好,还有他们的内心世界。
新冠开始,三月居家令之后,鲁生说,我们每周六沙龙的主题内容应该更集中一些 - 由一个人领头,讨论一个话题,分享一段心得,或者讲一个故事。我们都齐声赞同。于是,第一场分享就来自鲁生。
“我要先分享一个真实的我自己朋友的故事,然后给诸位总结一下,我认为哪三种人是不能做的。”

接下来,鲁生开始了他的叙述。
---------------
大四那年,我室友的名字叫张浩。他是头一年从大陆转学到美国来的。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帅 - 他有一种不同于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气质:牙齿整齐洁白,头发也整齐,不多话但是和善,有非常真诚和干净的笑容。他那样的男生是招人喜欢的,因此有不少女同学都有意无意要接近他,但他似乎都是友好的保持距离,因此有一段时间我怀疑他是不是同性恋。
他的另外一个奇怪之处,是他的饮食:他在冰箱里有很多春笋的罐头,很多时候他就是一大碗米饭,就着罐头里的笋,就算是晚餐了。我几乎从来看不到他吃蔬菜,我问他不担心缺维生素吗,他说自己是吃维生素片的,不会缺。
直到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访客,打开了他的冰箱之后,开始用一种平静但威严的语气训斥他。那是一位四十多岁非常美丽的中年女人,衣着低调中隐隐有华丽,脸色威而不怒,眼神中暗藏着霸气。

自然,那就是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住在公寓酒店里,张浩就每天去那里吃饭,后来知道她自己买来蔬菜做好,逼着张浩吃。几天之后,她离开美国,张浩就又回来了,又开始了他每天吃罐头米饭的生活,时不时再加上老干妈辣酱炒鸡翅。

我问张浩:“你为什么不吃的好一点?”
“我要攒钱,然后可以买机票回国。”
那时候,我和张浩也做了半年多室友成了很好的朋友了,他就告诉了我他的故事。

“我记忆中基本上没有父亲,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但我也很少见到我妈 - 她一直在香港新加坡做生意。我奶奶把我养大的。奶奶对她很自豪,因为她的确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我上大学那年,因为考的很好,我妈就送了一辆宝马车给我做奖励。

“然而,宝马本身其实不稀罕。稀罕的是,那辆车不是她买的,而是银行送的:她在香港的银行,感谢她作为客户,送了她那辆车。

“我妈就我一个孩子,她对我有很多要求。她对我的人生轨迹,早就是制定好的,那就是不论学习还是生活,都要为将来接受她的生意做好准备。

“我一直倒也没让她失望,一直是个好学生,考上了好大学的经济专业。但是自从她看到我的女朋友之后,她就极力反对,说人家和我们不般配,说她皮肤太黑,说她胖,然后胁迫我转学来美国离开她。
“现在我来美国了,她为了防止我回国看女朋友,就给我很少的刚够吃饭的钱,让我没钱买机票回去。”

张浩说到这里,我恍然大悟:

“难怪你天天吃这么便宜的鸡翅和罐头来攒钱买机票!还有,你一直对这里的女生不理不睬,而且你又算帅,说实话我还曾经以为你是同性恋呢!”
说完我们两个都大笑。然后张浩就把国内女朋友的照片拿给我看:原来是来自广西的少数民族女孩,的确是稍微有点胖乎乎的,黝黑的皮肤,但是眼睛大大的很有灵气。
“说实话呢,我也不怪我妈,她三十岁不到就离婚了,自己一个人打拼这么多年,做的这么成功,很不容易的”,张浩说,“但是呢,我觉得她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她一直很少在大陆,也很少跟我在一起,因此她并不了解我,却偏要想设计我的道路。”
“你指哪方面?”
“她不理解,其实人可以成熟的很早。她把我当孩子,低估了我的独立和成熟。我不是不喜欢钱,但就算她再成功和荣耀,我也不想把她的生活再过一遍。她也从来没有哪怕是试图把我的女朋友作为一个人了解一下,就断然下结论 - 而原因很简单,就是她自己早就下了结论,那就是不相信爱情了。但她不知道,因为我也没告诉她,我和女朋友本来并不认识,只不过在一次偶然中她救了我的生命之后,我们才互相认识成为男女朋友的。我不可能放弃她的。”
这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成吉思汗小的时候被敌人追杀,一个叫合答安的小女孩,把他藏在羊毛堆中,挽救了他的生命。我没有想到,也许是类似的事,竟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我好奇他的女朋友是怎么救了他的生命的。
说着话,张浩从冰箱中拿出一盒巴斯罗宾的冰激凌,一边吃一边问我:
“你知道巴斯罗宾的故事吗?”

”不知道。“

“巴斯和罗宾分别是两个创始人的名字。那个罗宾的儿子,拒绝继承父亲的冰激凌王国,然后去选择过自己简单的生活,甚至住的房子都是自己动手搭建的。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像他那样,我也知道我奶奶以前在听到我的想法后觉得我年轻幼稚,但此时此刻,我是真的对我妈的生意没有兴趣。”
“那你打算以后做什么呢?”

“我现在并不知道。但我既然能考上现在这么好的大学,我觉得我总是可以找出自己的一条路来的。而对我妈,我虽然尊重她,但是总是觉得没有亲切感,而且我觉得她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是她不懂得休息。她的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休息和享受,看起来很有光环,但我觉得是空虚的。第二,也是更致命的,就是很久以来,她已经不相信爱情了,不但是对自己,就连儿子的爱情的可能性也拒绝相信 - 这也是我要远离她生意的终极原因,因为就算再多的钱,也不可能买走我对爱情的相信。”

----------------

说到这里,鲁生稍微停顿了一下。我们听的入神,也非常想知道张浩最后的结局 - 他真的放弃了母亲事业的继承权吗?他和女朋友怎么样了?爱情能够打败现实吗?在巨额的财富之前,再真实的爱情,会不会也苍白无力?二十岁刚过的人,对爱情的信仰是天经地义的,可它能经受多少岁月的洗礼?
鲁生卖了一个关子:

“你们猜呢?他后来会怎么样?”

我们有人觉得,爱情是不可能打败财富的。也有人认为,虽然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败时间,但爱情是唯一还有一点可能性的武器。还有人认为,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抗拒不了生活的无奈的,但张浩自己已经显示出来聪明和优秀,因此他是有可能做到抗拒母亲的。

鲁生然后说:

“在我告诉你们答案之前,我先按沙龙的惯例,总结一下我的想法,是关于,哪三种人是不能做的。”
鲁生说:
---------------

我认为有三种人不能做:

第一种,是糊涂又世故的人。
世界上有四种人:
  • 聪明的,洞明世故的,但又不世故的人 - 这种是最好的。

  • 不怎么聪明,也不世故的人 - 这种也还可以,但是还是难免显得幼稚,而且做朋友的话呢,也有可能会乏味。

  • 聪明的,洞明世故的,也世故的人 - 这种人,可能是成功的,有趣的,但是作为朋友呢,不会让你觉得格外的敬仰,也不会启发你的灵感。

  • 而糊涂又世故的人 - 那就一无是处了。糊涂,没有见识,不讲道理,还世故,那是猥琐的无药可救的。

为什么第一种最难得呢?因为他们是看到世界的艰难之后,仍然选择去相信。就像斯坦福一位教授,名叫 Robert Sapolsky 所说的,人类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可以把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都收入心中让它们同时对立且统一。比如,每个人都觉得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然而,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还是愿意相信个人的力量的话,那么世界就会改变。这就是张纯如所说的 “一个人的力量” (power of one)。就像甘地说的,做你所想要看到的改变(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一切改变都是从自己一个人那里开始的。再大一点来说,如果一个群体,连一个愿意仰望星空的人都没有,那么那个群体也是没有希望的。
第一种人,也是心理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的。比如对爱情的相信 - 张浩的母亲,你可以解释成,不管她的外表可以如何保养和年轻,她的心理年龄已经不年轻了,因为她已经不再相信爱情。泰戈尔一直到70岁,还是有儿童一样清澈的眼神,因为他一直选择相信。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什么都不再相信的时候,他就已经老了。

第二种,是玻璃心的人。
玻璃心的人,是害怕失败的,因此不敢去试错。他们看起来很自傲,但实际上是好面子,在面子的背后,其实是自卑。
玻璃心的人,也是很不容易接受别人反馈的,因此没法借助别人的反馈来帮助自己成长。而在现代,这样一个终生学习者的时代,不论正反馈还是负反馈,都是帮助自己成长必须的。
对抗玻璃心的,必须是一个笃定的理念。

第三种,是不会休息的人。
在休息和工作之间,没有边界感的人,其实本质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敢放下 - 或者因为贪婪,或者因为胆怯。中国有芝麻和西瓜的比喻。西方的比喻是一个玻璃瓶子里面,可以装大大小小的石头,每个石头都是人生的某种愿望。如果不论大小全要拼命装进去,其实是装不进去的。必须要有取舍。会休息的人,才会思考,才会真正有时间去观察那一块块的石头,到底那块是大的,哪块是无关紧要的。某种意义上,张浩的妈妈,可能就有这样的遗憾,因为与唯一儿子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大石块,然而她忽略了。
---------------
鲁生说完,麦文说:

“你说的我基本都认同。但你的第一点,我觉得还有一个角度来看它。”

“哦?”

麦文说:“你说的聪明和糊涂,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大部分人说的聪明,洞明世故,指的是对世界对他人的认知上,可以洞察。然而还有一个方面,而且更难的,那就是对自己的洞察。”
“你说的对”,鲁生说,“就是苏格拉底说的,世界上什么最难?认识自己”。

“是的,认识自己最难。所谓的自我发现(self discovery)和自我实现(self realization)。但是,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们应该下次专门找一次时间讲这个话题。我现在唯一要分享的是,洞明世故中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洞明自己,然后可以去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生,并且可以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
“你可以再多解释几句吗?” 我问。
“你也知道,现在的社会,焦虑的人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在衡量自己人生的时候,所使用的标杆,很多时候来自于外部。比如,怎么评价我的财富?大家会选择自己认识的人来比。怎么评价我的成功?大家也会选择自己认识甚至不认识的人来比。而这种比较,是很难有边界的。比如我自己,我是一个大学老师,我怎么评价自己?如果我和名教授比,我是比不过的。但同时,我认识到,就算名教授,如果他选择和诺贝尔奖教授比,他也是比不过的。但大部分诺贝尔奖的人名,我们并不认识,认识的也是少数,比如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所以,我认为更重要的标杆,必须来自内心 - 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能力的边界在哪里?什么可以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充盈和满足?怎么样自己对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我这样一个来自印度农村的孩子,现在在美国做大学老师,我有没有到达自己潜力的边界和意识的边界?”
“有道理”,我说,“的确是,真正的标尺,必须来自自己的内核,而不是外界。”

这时候,卡布奇洛已经等不及要知道张浩的结局了,对鲁生说:“还是赶紧给我们讲完你朋友的故事吧。”
鲁生说:

--------

张浩大学毕业后,就选择继续读研究生,并且获得了奖学金。而他的女朋友,也获得了奖学金来美国的同一所大学读研究生。
有了经济的独立,张浩决定坦诚的告诉母亲自己的计划。他写了一封信给母亲说,我尊重您的事业,我也爱您作为我的母亲,但我不愿意接受您的事业。我不要重复一遍您的生活轨迹,而要有自己的生活。我还要告诉您,我为什么爱我的女朋友,和那一年没有她我差点就失去生命的故事 ...

听起来一切都很美好是不是?但是故事没有完。
因为就在他把信寄出去的第二天,他突然收到了来自新加坡的一个天大的噩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视频:哪三种人不能做?
视频:要做哪三种人?
铁木客厅视频号
为你讲述最酷的人,
最有趣的事,
最经过审视了的人生,
最了不起的思维和态度。
现在就扫二维码关注吧!
如果喜欢或者有启发,
请转发,在看,赞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