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香港念书时,和朋友一起合租两室一厅的房子,那时一个带飘窗的高层小单间不到五千港币。
工作后搬到公司附近带豪华会所的大型屋苑,同样和朋友合租,随着房东每两年加一次租,月租金支出也从六七千达到上万元。
零零总总算来,这些年付给房东的租金也有7位数了。(打工人的悲哀)
那阵子,三百来万在香港还能买到三四百尺较新楼龄的单位,但当时月薪不到20000港币,每年除掉固定开支的房租、保险、交税,还要出去旅游、给自己也给家里人买买买,几乎不会有任何结余,以致没有向家里伸手已经是件很开心的事了。
每每路过地产公司各种房源的招贴广告时,也就随意看看,从来不觉得那些天文数字和贫穷的自己有什么关系。
那时,隔壁深圳的房价也还没有起飞。
但每天沉浸在加班中的打工人,忙着搞事业,没有多余心思来琢磨下在隔壁城市置业的问题,于是在深圳置业的最好机会,也华丽丽错过了。
在香港工作几年之后,随着升职加薪,手里有了一点余钱,我开始琢磨买房子这件事情。
买房子第一个纠结的问题是:买在哪儿。
众港漂周知,非永居买房需要额外缴纳15%印花税,这条政策让我觉得很不划算,暂时打消了在香港买房的念头。
此时隔壁深圳的房价已飙升,加上户籍问题似乎也不可行。
而我老家某二线省会城市的房价,相比之下则非常宜人——市区每平刚过万(两年后房价涨了50%则是后话了),以香港和当地的薪资差距,几十万首付之后每月小几千的供款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和家里沟通之后,当年春节回家就敲定了这件事情,速速选中了老家一套三房一厅的单位开始供楼,一方面强制自己储蓄,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可几年后转手、用来支持香港首付的备选。
去年9月,终于待满七年拿到永居。
节节攀升的房租让我的辛苦打工钱都交给了房东,而身边有土豪朋友宁愿多付15%的印花税也要尽早在香港买楼,我也开始做功课,打算在香港置业。
当然,在这之前我还考虑过大湾区。
毕竟单身狗要一个人供楼,压力不可谓不大。
万一失个业或者中途想再念个书,供楼的进度都会受到影响,抗风险能力实在很低。
而大湾区这一两年有利好政策支持,香港人去大湾区买楼更加便利。
除了深圳以外,其他1小时生活圈内的城市和香港比似乎都是价格洼地,比如惠州一平均价一万多,东莞两万多,南沙作为大湾区的地理中心也不过两万多,舒适度、景观和小区配套都不是香港能比的。
周末和假期从香港过去高铁就1个小时,家里人冬天过来住住似乎也不错,双城生活也不失为一个选项。
但考虑到房子保值和实用的问题(毕竟还是在香港工作,通勤影响因素很大)今年的疫情更是让几时通关成了一个玄学,双城生活这个选项彻底不可能了。
香港房价虽然高,可是租售比也高,且低首付、低利率,比起一直交租给房东,还是坚定地选择在香港“上车”吧!
下定决心在香港买房后,其实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哪一区?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买房主要考虑三个要素: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作为一个不爱出门的资深宅女,平时除了出差就是两点一线,我对每一区并不了解。
在网上查资料似乎又会忽略很多环境的细节,所以一开始我的看房攻略是以港岛上班地点为中心,每个地铁站周边和预算差不太远的楼盘我都去看。
当时我对楼龄、校网、发展商、物业管理、房屋用料这些细节毫无概念,主要就是看环境和感觉。
地产经纪给我推荐的房源我来者不拒,想着反正也没去过,就随便看看先。
如果有比较中意的单位,我还会顺便把周边几条街一起转转,也因此见到很多跟我过去日常生活毫无交集之处。
某新盘几千尺的特色超靓山景单位,某港岛50+楼龄单位一层竟然有几十伙住户,某些香港老店居然还有如此神奇的营生,小夫妻带个孩子住一房一厅整个屋子塞得满满当当,单身宗教人士在自己房子里摆上各种佛像,原来某些站来往的人群不仅人种占比不同、连衣着差别都是那么大,原来某些区6点前后完全是两个世界…林林总总,浮光一现,通过看不同的房子见到了不同香港人的生活片段,感觉比港剧还TVB。
就这么实地看了一段时间之后,考虑周边环境、配套和通勤时间,我基本锁定港岛中西区、湾仔区,以及九龙城区和西九龙。
多大面积?
据我了解,就房子保值来说,通常是2房>1房>开放式。
在有限首付的预算下,我还妄想着能有空间放下画架和乐器,所以格局好的1房单位就成了我的首选。
看了不下上百套1房单位后,我发现实用面积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楼龄、格局等等会更多影响实际使用。
比如,很多新楼通常有1个露台+1个工作平台,而旧楼就没有露台,那么同样是两三百尺的单位,旧楼可以一厨一卫一房一厅方正分明,而新楼就只能开放式厨房加趟门;
有的1梯几伙单位不可以在楼道摆放任何物品,但1梯2伙或者1梯1伙单位就可以充分利用楼道空间,摆了鞋柜后还可以放1幅画;
新楼通常是落地玻璃窗,而十几年楼龄的单位则是飘窗,再旧的楼就全是普通窗户,影响实际使用空间;
再比如是整个单位方正户型,还是一厨一卫分别开在两侧,或者是楼底高度能否做小跃层,这些综合因素都比数字更影响实用。
新房还是二手房
考虑了地段、面积之后,新房和二手房其实就各有千秋了。
欲知下文
请点击右方蓝字👉“香港体验官”查看
-未 完 待 续-
●    ●
/本 文 作 者/
不加糖小姐
且文艺且搬砖的资深宅
/小 助 理 推 荐/
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香港体验官”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本文为“香港体验官”版权所有
转载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小助理
点个「在看」
祝大家都能在香港买得起房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