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美国教育漫谈,你将获得更多美国最前沿的教学干货北美移民信息和八卦
很多外语老师都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听说读写怎么教,需要同步吗?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在学生掌握了听说之后,再教读写。
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连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都不是很了解,那么你让他写,到底有多大意义?回想你小时候学中文,也是一个习得(acquire)的过程,会说之后再学汉字,你就知道自己写的是嘛,才有意义。
所以我教成人初学者的时候,比较功利的一种做法就是:先不教汉字,先教拼音和听说。等他们掌握一定的会话能力之后再教读写,效果也不错。
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就是选择一直不学汉字。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学多了以后会遇到很多同音字,然后问我:“zai不是again(再)的意思么,为什么还可以表示at(在)”。这种情况多了,他们就疯了,所以那就是开始学汉字的时候了。
其实这个论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华语文教授(主任)孙纪真教授曾经提到过这么两个概念:词本位教学字本位教学
词本位就是文随语走,也就是绝大部分的教材都是这样。比如第一课学打招呼,那么学的汉字就是:我、你、好、吗、谢、再、见。
字本位就是语从文走,也就是先教简单的汉字,然后用这些简单的汉字来组成文章来学习。比如白乐桑老师在法国编写的风靡一时的《汉语文字启蒙》,第一课便是:中国大,日本小。因为这些字相对“谢”来说要容易得多。
那这两种教学法到底怎么样呢?
词本位的教学法虽然开始学的语言都很基础,很生活化,但是汉字却未必适合初学者,比如“谢”就很难写。
字本位虽然开始学的字很简单,但是对于课文编写的要求就比较高。比如上来就学中国大,日本小,这种内容和日常会话沟通就不是关系很大。
为了取长补短,孙纪真教授提出了这样一种教学法:会话和汉字分开教!
比如说会话上来就是学“你好,谢谢”,但是汉字却从最简单的开始学“一二三四”。也就是说学的字和会话是不用非得匹配的
于是第一节汉字课学的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日、月。
而且孙教授还提到教学的顺序建议是:一、二、三、十、六、八、七、九、四,而不是按照数字顺序。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先学一二三,掌握横怎么写,然后学十,掌握竖怎么写,然后是六,学习点,然后是八,学习撇捺,等等,最后是四,因为复杂笔画最多。
当时听的我是醍醐灌顶,然后我才发现我以前教课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规范住了我的思考,觉得很多东西就应该是那样教,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
然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应用这些字开始写东西了。他们可以写二0一五nián三月二十九日。对,不会写的字先用拼音代替。
第二节汉字课可以学习人→大→天→年
日+月→明
造句:明天shì 二0一五年三月三十日。
大家看出来她教汉字的规律了吗?为什么要按照“人→大→天→年”的顺序教?请自行思考。
当时我看完以后就觉得,这才是我们上课的时候所学的scaffolding在中文教学的应用!(中文翻译为鹰架)也就是老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一个的小台阶,确保每个台阶都能让学生迈得上去,但是如何确定这个台阶的高度,能让学生不会困惑,又不丧失挑战性,我觉得就是课程设计的灵魂和核心所在——有经验的好老师则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的能力,根据不同学生来设计台阶的高度,也是这两天群里大家一直热议的differentiating (差异化教学),这个孙教授也有提及,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单独写这个话题。
会话单独教,汉字单独教,就像两条分开的小河一样,然后在学生的听说读写基础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再合在一起教,也就是学的汉字也就是当天会话内容里的字,就像两条小河最终汇流到一条大河里一样。

(本来想找张图片的,结果发现木有我想要的两条河汇合的图,然后就自己瞎画了一个,如果被闪瞎请见谅=。= 这真的不是一条松了的大裤衩。。。)
我知道关于这种话题,肯定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欢迎留言告诉我,然后我们可以一起分享。虽然你并不一定总是采纳他人的意见,但是多一些角度来开拓思路终归是好的~
更多干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