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宁德时代市值一路狂飙,股价年内翻了3倍。在同样如火如荼的氢能领域里会诞生下一个“宁德时代”吗?
来源丨晨哨并购
自2019年进入“氢能元年”以来,氢能在国内持续升温,作为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氢能源市场发展潜力有目共睹。面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压力,发展氢能已成为能源转型共识。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国内一级市场氢能相关的投融资事件超过50起,已有30多家投资机构参与布局,涵盖氢能、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关键赛道。
而在2020年12月10日—11日,苏州阳澄湖畔,晨哨集团举办的以“寻找共识——大分化时代的投资法则”为主题的投决荟第四季峰会——新能源新材料分会上,原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程惊雷,纳尔股份董事长游爱国,福融科技总裁张曦,正丹化学副总经理曹翠琼,中石化资本董事总经理任波,壳牌创投亚太区负责人任琪,会通新材料合伙人筱璘,中化国际董事总经理李昀宏,建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徐建红,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副会长王征等参会嘉宾也都一致看好氢能。
这些拥有产业背景或者投资背景的大佬们一起热议并分享了彼此对氢能当下以及未来前景的一系列看法。
十年万亿的市场,氢能发展步入蓝海
国际能源转型一直沿着从高碳到低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路径进行,而氢气是目前公认的最为理想的能量载体和清洁能源提供者。氢气无毒无害,反应物为水,绿色清洁,热值高,相当于汽油的三倍,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
《BP能源展望》里写道,氢将在未来30年内成为最重要且增长最快的低碳能源之一,到2050年将占一次能源消耗的18%(目前为0%),每年将创造出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在氢能产业发展中,氢燃料电池汽车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国氢燃料整车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20年11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8辆和290辆,同比分别增长7.2倍和28倍。而据《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预测,到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200万,行业产值突破万亿元。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
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总体目标
来源:《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国外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完成整车的技术、性能研发工作,整车性能已能接近传统汽车水平,成熟度已接近产业化阶段,丰田、本田、现代已经推出了量产版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奔驰、日野推出了燃料电池客车,国内虽然已推出燃料电池乘用车但尚未实现市场化销售。从应用程度上来看,国内上汽刚刚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美国、欧洲和日本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采购量仍然有限,燃料电池汽车全球范围内应用程度普遍较低。
以新能源车作为借鉴,在2017年初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还不足百万辆,如今保有量已经超过400万辆,国内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充电桩等产业的格局基本完成了分化,行业内龙头格局也已初步显现,行业标准初步探索完毕,后续将迎来成熟发展期。
而对于氢燃料电池来说,2026年-2035年,燃料电池车规划将达到130万辆,相比于2020-2025年5万辆的规划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因此在这一阶段,预计氢能上下游产业也将迎来爆发增长期,氢能源的相关产业格局也可能会在这一时间段逐渐清晰。
政策加持驱动行业快速发展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当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可以想象得到氢将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此后,各地针对氢能的政策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 16 个省/直辖市、32 个地级市出台了氢燃料电池相关政策,从产业规划、补贴支持和完善制度标准等方面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深圳、广州、上海、佛山、武汉等地方政府给予燃料电池汽车国补 1 倍的丰厚地方补贴,以武汉、潍坊、佛山为代表的地方城市加强完善加氢站设计、建设、运维保障和审批等监管制度,鼓励加氢站建设。
近日,陕西、吉林、河北、山东等8省1市“十四五”规划将明确发展氢能,氢能产业利好消息频传。
从各省市规划看,“综合能源发展”是氢能产业发展重点,氢能成为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的重点技术方向。同时,从规划内容看,多数各地区将氢能产业定位于早期阶段,但在产业布局上已十分重视。
由于目前氢能使用成本远高于燃油,且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发电等各个环节均未实现成功的商业化,所以政策支持成了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材料技术突破后将带来颠覆性投资机会
尽管,氢能面临着如何大规模降低氢气成本、如何提高氢气储存和运输效率、核心设备依赖进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本质上仍然是基础材料层面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哪怕只是一个细分领域的突破,都将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类似的故事,如今正发生在锂离子电池身上。
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块锂离子电池诞生,但是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阻碍了其发展,直到日本Goodenough教授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材料理论研究的突破,索尼公司才顺利将锂离子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
然后,成立17年的特斯拉,市值突破6500亿美元,是传统车企龙头丰田汽车的3倍;成立8年的宁德时代,以7500亿元的市值超越传统能源巨头中国石油,跻身A股前十大股票。
同样,氢能源技术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成功地将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航空领域。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因成本问题,氢能源技术发展停滞。直到2014年日本燃料电池技术有所突破,氢能源才重新受到重视。当然,目前氢能源技术仍处在“量变”的阶段,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我们距离“质变”并不遥远。
正如峰会现场一位投资大佬所说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绝对不是偶然,材料技术一旦发展到临界点就会迎来爆发,而投资要做的就是要提前做好准备。
晨哨大买手优质项目推荐
更多优质项目,尽在“晨哨大买手APP”
晨哨大买手平台(chinamerger.com)为新兴产业投资提供远超传统服务模式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智能交易撮合体验。目前,平台每月新增股权投资和并购项目超过400个,累计项目超过16000个,直接买方机构接近4000家。其中,上市公司超过600+,发布的一手投资并购需求超过 4000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