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对2020的无限神伤和对2021的美好祝愿中,我看到一条由喜转悲的新闻。
俄罗斯的新沃罗涅日为庆祝建城250周年,专门建造了一座雕像,用来纪念城市创始人阿伦卡。
阿伦卡发现此处,让原本的乡野拓展成为一个城市,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照理说,庆祝建城、纪念创始人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当地的退伍军人协会、劳工等多个部门联合起来赞助了这次的建设,耗资高达约8.7万元人民币。
但在雕像揭幕的一刹那,一切的美好黯然消逝,徒留的只有神伤。
眼珠子瞪出了冬日之凄寒,暗黑的外形反衬着白雪之光洁。
全身的色彩就像不懂事的我用钢丝球把瓷器擦得黑亮,又或者像八九十年代的帆布书包经年累月使用后出现的脏范儿。
最美的不过是不知谁人献上的鲜花,和我上面几经修饰的文字。
群众并非喜闻乐见,质疑声此起彼伏。
有人说它太丑,觉得这不是庆祝的礼赞,而是“俄罗斯的死亡纪念碑”。
有人说它像《权力的游戏》中的异鬼,路过的孩子被吓哭。
连我们的网友都对此看不下去,觉得梅超风都比雕像要好看。
一位妇女选择投诉,对自己不喜欢的这座雕像进行投诉,因为她在夜间行走的时候被震慑过。

很难想象,在这个集合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宾、柴可夫斯基等文学艺术家的国度,雕像能做成这个样。
同样,在这方土地上,今年热议的雕像之一便是这个:
俄罗斯的勒热夫,建造了一座用于纪念战争受难者的雕塑。
纵然不说其背景意义,在远观下,依然能体会到雕像的美感和震撼。
反观阿伦卡雕像,建成亮相3天后,在广泛的声讨中被拆除。
卡车带上它的兄弟吊机,一起操作,把雕像拖走了。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其他城市争相申请接收这座艺术雕像。
理由是,他们觉得好看。
这样的问题在中外屡见不鲜。
奇葩、怪诞而重金打造的雕像,到底是艺术的扭曲,还是审美的沦丧?
还是让我们睁大比“阿伦卡”更大的眼睛,去看看吧。
01.
暴走的街头雕像艺术
当我们的创作者既想很酷,又想思想深邃,那么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领略传统文化时,却可能在目睹好玩的惊悚画面。
陕西西安碑林区政府提供的一项娱乐活动,他们制作了“变脸”兵马俑雕像,当游客上传自己的脸部,就可以放映在雕像上面。
有的人觉得好玩,有的人吓了一跳。
被频繁挂上热搜没几天,这个雕塑也在争议声中被勒令拆除了。
“中医走向世界”雕像则有不一样的要素搭配和色彩把握。
它用白衣老头代表中医,用地球仪代表世界,用双腿代表走,好像也没错。
镇江“运河之母”的仪容仪表带着缠绵的阴悚。
夜色中会带来美杜莎般的噬人恐怖。
在吐槽美丑之外的另一个问题是:“运河有妈吗?恕我孤陋寡闻没听过。”
雕塑总造价700多万,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创作者公开宣布:
“历史将证明这是件好作品。”
广西有一座《扶老》的雕塑,碑文写道: “左为其妻子,右为其媳妇,寓意一家和睦,  和谐共处,相互扶持,敬老爱老尊老。”
但性器官暴露无遗,给人一种似乎家庭伦理关系有些微妙的感觉。

孝顺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便是用动物拟人。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口信,这是某小猪在给某母猪搓背按摩,但这视觉效果、画面构图与姿态方式怎么总是感觉哪里怪怪的。
传统文化的气息也可以被用到繁衍上。
但“生生不息”的意象是不是有点儿太直白了?
两头猪猪的表情又各不相同,反映的大概是雌雄两性在“生生不息”时的不同生理体验。
此处本该省略不可描述的10000字,但艺术家的这座雕像实在太过可爱。
有的地方想省,但是游客不会省。
比如取材自《水浒传》的雕像“武松杀嫂”,足以载入我国雕像史。
二郎右手持匕首,准备报仇雪恨;舌头却意犹未尽地舔着金莲暴露的肌肤。
多家媒体的标题仍是含蓄地表达着:“尺度堪比AV,持刀舔胸露私处。”
面对这件艺术作品喷涌而出的欲望问题,我不得不打码。
湖北荆州57米的巨型关公像,气势雄浑,英发雄姿。
作为世界最大的关公像,其造价1.729亿元,带来的旅游收入却不到1300万元。
最后发现是“未经规划许可”的违法建设。
只有历史爱好者明白,荆州不是关羽的福地。
弥勒金佛竟然有了赌神发哥一般的大背头。
看到这里,我觉得随处可见的丑狮子挂腊肉的意境,并没有那么难看和嗔苦。

至少这样的摆设,足够实用了。
当我们在欣赏现代社会的时尚,则会被更大尺度的艺术韵味所震慑。
乌鲁木齐的飞天女神,“寓意着开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守造价在几十万元。
被广大网友定性为“审美无力”,或者“每次开车经过,都被吓一跳啊”。
连当时的“微博女王”姚晨也说,“飞天花堆咋那么像我小时候画的仙女呢”。
在群众的潮水般的质疑声中,亮相不到两周的雕像被肢解拆除。
重庆南滨路大佛寺下段,公共厕所附近有一联排的雕像。
排列整齐的多位女子,用某些裸露的部位正对观众,而这些观众很多都是极欲去厕所接手的人。
试问,该忍还是不该忍;该忍的是什么,不该忍的又是什么?
有露女,必有裸男。
济南创作了两尊爬墙的裸胖子。
仅从形体上而言,就属于现代社会中吃得多、运动少的一类人。
除了赞叹创作者对于时代脉搏把握如此到位外,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即使创作者不想原创,复制经典,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当梦露的裙子的性感变成人们头顶的雨伞时,文雅的骚动也许只剩荒诞的流俗。
高达8.18米的雕像,矗立了6个月后被拆除,运往垃圾站。
还有女神出浴雕像,它的艺术成分也许只有一二层楼那么高。
当我们在欣赏自然风情的时候,也许只是领会一些放大的卡通玩偶。
一座猕猴桃为主题的雕像,绿得摄人心魄。
据传是上文里的“中医走向世界”作者的另一个大作。
这位创作者最喜欢的风格大概就是毫无逻辑的拼接。
山东聊城诞生了标志性的“白菜”雕塑。
细节讲究,又具有对称美感,前提是,这如果不是一个雕像的话,真想用来涮火锅。
自然主义美学的大赏,必然有苹果、西瓜等……
以及,特别自然的“超级大玉米”。10多名工人利用28天时间捆绑高10米,直径2.8米的“超级大玉米”。
当时,正在积极跟吉尼斯官方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
北京789艺术区里,有一匹象征着多子多福的哺乳动物。
它真的好会生,也好会养。
当街角相遇的是一座座这样的雕塑后,绝大部分人会扪心发问:
这也叫艺术?
别急,不要试着去回答这样的难题。
因为,还有更抽象的、更看不懂的。
02.
进阶的后现代
纵然你看到了如此多的“不伦不类”的雕像,但远远没有触及到后现代、超现实主义流派的核心。
那种独怆然而涕下的自编自导的行为艺术。
虎门的“自然混沌”,造价3000万。
它用某种后现代表现主义的方式表达点什么,也许是所谓的无序的“熵”,也许是神秘地令人抓狂的意象。
可能是因为“馄饨”,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
不对,是“混沌”。比如当它作为一个“非线性科学概念”的时候。
它的一个通俗解释就是蝴蝶效应:
“南美洲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飓风。”
当然还有文化意义上的、神话传说中的混沌。
我很好奇,这么一个3000万的铁雕像,从构思到落成历时近一年,到底能给我们什么样的神秘体验。
但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鼠标线和电源线杂糅在一起。
粗糙地令人生畏。
要知道3000万,在2015年钢价跌得最猛的日子里,制造业非常交困的岁月里,足足可以买下17000吨钢。
要知道埃菲尔铁塔的钢铁重量才7000吨。
说了那么多,不如让作者现身说法吧。

两个运动的人体相遇后,产生的刚柔之美;初看混乱扭曲,细看独一无二,每一块所独有的位置,是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
作者阿纳·奎兹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先锋派交界艺术家”。
当然也不是瞎搞这些。
其直接目的,仍然是为了让艺术衍生品对接东莞优质制造,将推动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
这下就清晰了,用乱中有序的铁雕像来表达:当时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只是在经历困难时期,但他们“不缺乏给世界名牌制造的能力,只是缺乏与世界名牌对接的平台。”
也许真的是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所以在虎门展览完后,“自然混沌”又被上海请去,为那里的工业和文创提振士气。
烟台城市里,有一座被人津津乐道的“扯蛋”雕像。
除了感觉厉害,好像也没在心里留下什么印象。
昆明的“灵魂出窍”雕像,就叫“灵魂出窍”。

怎么什么都看不到啊?

那当然,灵魂出窍了,你还看得到什么。
还能让你灵魂出窍的,这里就只举一个国外艺术家的例子。
David Altmejd 创作了作品《L,oeil》。
他使用了一系列坚固的材料:发泡聚苯乙烯、环氧树脂、玻璃纤维、树脂、合成头发、石英、金箔、玻璃等等,来模拟自然和非自然的结合。
这次,我就只举这个艺术家的这个例子。
因为当你真的去触碰超现实主义雕像艺术的时候,你很可能反胃、恶心、震颤、受惊吓、头皮发麻、密集恐惧症复发……
我已经在视觉压迫下吃不好饭了,却始终也忘不了作者的那句话:
“一件完美的物体,必须同时兼具极为诱惑和令人厌恶的特质。”
打住打住,够令我厌恶的了。
这些看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街头雕塑或许早已刮起了别开生面、心灵暴击的行为艺术之风。
艺术家在极力表达他的思想内涵,一些游客在极力发挥自己的想象而赋予新内涵。

大家互相极不理解。
03.
当游客也玩行为艺术
雕像的行为艺术,不能只有艺术家的雕像,还得有游客的行为。
当艺术家进行他过分的才情的表达时,游客们也想出了自己不怀好意的举动。
许多不怀好意的“观赏”行为往往是在生理层面的。
足球巨星C罗就深受其害。
由于C罗作为最顶尖足球运动员,且英俊潇洒,很多地方愿意为他立雕像。
一般来说会这样表现他的雄姿英发。
有的艺术家会另辟蹊径,做出恶搞状。
见到如此俏皮的作品,游客自然愿意也来嬉笑打卡一番。
但很多人本着英雄崇拜的情结,搞起了纯粹的趣味的生理崇拜。
比如,这位女网友,撅起屁股,对着C罗的裆部。
具有想象力的媒体则会这么描述:
看到这里,我微微咽了口水,以示尊重。
这个雕像就位于他的家乡葡萄丰查尔,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

很多人慕名而来,也许正是为了纵容自己的芳心。
她用最灿烂的微笑,表达最深情的敬佩,以及最温柔的邂逅。
男女伴侣为了获得雄壮威武的激情,也来触摸这座雕像最核心部位。
随着黄河之水滔滔般的触摸而来,C罗雕像的亮点不断突出。
英国《每日邮报》的标题最是“直言不讳”——《金球奖!C罗雕像的裆部被游客摸到闪闪发亮》。
万人迷贝克汉姆自然也深受其害。

H&M为其代言人贝克汉姆竖立的一座银质雕像,女粉丝手摸私处,只为揩油偶像。
不过铜像总归比铁像衰败起来慢。
人们为了获得触摸的美好体验,就算是墓地也敢去。
法国巴黎一个公墓里,有座平躺着的铜像,叫“维克多·诺瓦尔”,生前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记者。
人们对他展开了肆无忌惮的骚扰,给他生前完全无法拥有的“性福”。
当然,不可能都是一个姿态。
也不可能只是一对一。
于是,他的私密部位也被摸得锃亮。
2004年的时候,看不下去的人就在雕像的周围建立了一道防护围栏,保护它不再继续被“破坏”下去。
一些女性表示强烈抗议,拿喇叭,扯横幅,聚众:
“维克多·诺瓦尔!我们要你的身体!”
最后围栏不得不被拆除,最后雕像继续被温柔地抚摸下去。
在我国,这样的事亦屡见不鲜。
云南丽江的“艳遇佛”引无数游客疯狂抚摸。
新疆吐鲁番火焰山的铁扇公主雕像也被人看中,
男的摸、女的摸,锃光瓦亮。
至于原因,无非是据说这样摸雕塑,可以带来更多的好运。
更直接的来说,可以增强生育能力,让夫妻生活更性福。
当然,这违背了创作者的本意,但就是阻止不了这样的行为。
毕竟创作者和游客的想象力不在一个频道,无法有效地衔接上。
这便是艺术常常遇到的困境。
04.
艺术要为大众?
于是关于雕像艺术就出现这样的局面。
艺术家在极力表达他的创作意识,游客们在极力施展他们的基础性愿望。
互相隔绝。
艺术家的想象力在表达某种深沉的思维,游客们的想象力是在尽量理解方便理解的表面。
无法交流。
如果没有巧妙的衔接,一旦雕像落地变成现实,它就很可能在别人眼里瞬间崩塌。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当代艺术是否需要去获得大众的理解?艺术是不是需要娱人?
这个问题很宏大,我也解决不了。
但喜欢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里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并不存在一套上帝给世界创造的审美的法则,就像没有一套完美的行为准则一样……艺术家试图为审美立法,用敏感和热情劝说其他人什么应该更美,于是慢慢有人发觉好像是对的,我们跟从他们,不过大写艺术已死,我们并不尾随他们。
大众可以跟从艺术家,去感受作品,而不是去尾随,去盲目崇拜。

只要那些艺术真的是为了追求极致理想主义的高峰,而不是为了怎么把几百万、几千万巧妙花掉。
只要那些艺术为人类心灵做出了诠释,而不是用三脚猫功夫去博出名。
但,我想来回答另一个问题——
既然现当代艺术越来越走向个人表达的方向,那是不是作为大众的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呢?
陈丹青说“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那么,很多人所谓的作品似乎离毕加索、梵高、莫迪里阿尼很近,这是艺术吗?
从基本功上而言。

你们觉得的毕加索只会画这样的,仿佛学龄前的小孩子画歪了的蜡笔画。
但实际上,毕大师12岁时的素描是这样扎实。
毕加索14岁画的《艺术家的母亲》。
水平也许已经超过很多的美术专业大学生了吧。
毕竟我们很多所谓艺考名师的作品,常常把漂亮的姑娘画成大妈。
可以说,有了登峰造极的基本功,毕老师才能把精力用在拓展人类艺术领域这样更具挑战性的事上。
从意志力上而言。
许多画家为了最佳时间去采风,不畏严寒与酷暑。
在秋冬时,反复画田野的风景,长出冻疮,直到画成。
几十年,聚焦于一两个素材的艺术家也大有人在,就算是民间艺术家,也都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其实,他们的生活本就成为了艺术,而他们的作品则是生活的延展。
就像陈丹青说的: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不过说实在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那些没听过哈姆雷特的另外几十亿人,他们心中也都有自己的艺术。
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是艺术本身,这是每个人的自由。
至于大家如何看待这些艺术,则又是另一种自由了。
-END-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