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GOOD SIGNAL
先给自己鼓个掌,没有重启键的2020,我们坚挺到了末尾。
这是笼罩在新冠疫情下的一年,全球化撕裂的一年,我们对于经济、社会、舆论和政治很多习以为常的看法,都在被颠覆……似乎一切都糟糕透了?
也许困难的时刻,正是改变的时机。
在社会创新领域,2020依然出现了很多疫情之下的积极变化:
年初,面对武汉封城,我们看到热情无比的公众参与,人们都在用力所能及的方式重新和自己的社区建立连接;
因为对疫情的关注,国内有了更多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和气候变化议题的讨论;
下半年,女性又站在了大众的舞台上,对抗对月经的羞耻、家庭暴力和舆论环境
……
以上这些积极的浪潮,一开始都并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次次事件、一个个新产品、一首首歌曲,一件又一件小事开始的。
来,跟我们一起,接收今年社会创新四大美好信号。
2020年初突然爆发的疫情,激发出巨大的公众参与热情。原本被认为更关心娱乐综艺而非公众事件的新一代年轻人,成了公众行动的主力军,不少人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社区和周边的人、在互联网上发声,以积极行动作为疗愈自己的方式……而当国内疫情缓和,社区的重要性沉淀了下来。同样变得更重要的,还有活跃在一线,服务每个社区的人们: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社区工作人员……

公共参与成了
政府、商业力量之外的补充
其中一个快速组织起来的是Wuhan 2020,在武汉封城第二天(1月24日)就开始为武汉寻找调配资源。

在几周之内,他们从一个群成员个位数的微信小组,变成了一个4000多个志愿者的庞大志愿者,建起了5个网站,23个代码仓库,整理了4394条疫情的数据,帮助武汉对接医疗和日常物资。
Wuhan 2020只是当时众多公众行动的缩影。
BottleDream在以《疫情下青年行动白皮书》记录疫情行动的过程中,收到了108份问卷,深度采访了30多个组织,发现了更多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不一定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志愿者体系,组织可能只有数人到数十人不等,帮助社区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买菜、在互联网上为武汉受困者发声进行舆论监督、做信息追踪辟谣和科普,甚至是在小区收集隐形眼镜液和卫生巾,给武汉当地医护人员解决琐碎又日常的烦恼……
他们是为了让别人方便,也是为了用行动疗愈被困家中的焦虑。
我们也曾尝试探讨,有没有可以让这些热情持续,转换成后续日常行动的方法。但大部分这些组织,都在二月份的时候慢慢淡出了。
不过这些热情和希望,真实地存在过。记住它。
重新建立的社区连接
更加重要的社区工作者
如果说疫情期间有什么沉淀下来的,大概就是更多更多的“社区感”。
在疫情时期,关注社区花园的四叶草堂策划了一场「SEEDING 社区花园邻里守望互助计划」,鼓励社区人们进行种子/绿植交换,让社区的人们关系更亲近。这个花园的工具包已经在23个省的各大社区里生根发芽。
图片来源:四叶草堂
疫情后,上海港汇写字楼还设置了「无人值守区」,给外卖小哥、环卫工人、警察、城管等人送上热饮和甜品。到了3月,全国更多城市加入了「无人值守区」行动。还有很多咖啡馆和餐厅,也都为奔跑在一线的人们提供了水和饮料。
图源:上海圈子
哦,也感谢疫情缓和后在路边给人们送花的设计师。记住TA们。
“cheer up flowers 送你花”行动
 图源:活络ActsandPathways
2020年,被称为中国性别议题的元年。【1】
前几年,我们以为持续了几年的metoo运动已经把女性议题推向高潮。但2020还是突破了我们之前的想象,面对月经羞耻、月经贫困、性别暴力、性骚扰、生育压迫……女性的声音,在今年前所未有地响亮。
月经
成为可以光明正大谈论的事
关于月经的话题频繁出现在今年的公共讨论中。从防疫女性医护人员生理用品短缺问题、月经贫困问题,到高校间展开的卫生巾互助盒行动,社会在逐渐正视女性的生理需求,不再将其污名化,谈论月经也变得不再羞耻。
2020年2月,@梁钰stacey在微博上发起了#姐妹战疫安心行动#,共募捐及协调捐赠安心裤44万条,一次性内裤30万条,卫生巾86400片,覆盖湖北118家医院与医疗队超过6.9万人,国家也将此类用品纳入防疫保障用品清单。
图源:@梁钰stacey
到了10月,一场“卫生巾互助盒”的运动在学生群体间蔓延开来,400多所大学与中学陆续参与,通过“拿一片放一片”的方式帮助突遇月经的女生,并以此反对“月经羞耻”。与此同时,推进解决月经贫困问题的微博超话#月经安心行动#也吸引了超过1亿的阅读量。
图源:@予她同行_Standbyher
在国外,流行色彩指标Pantone也加入了月经去羞耻化的行动,于今年9月29日推出了以“月经红”命名的新色卡,希望借此开启一场开诚布公的对月经的讨论,鼓励来月经的人们为自己感到骄傲。
更多样化的女性形象
进入公共话语体系了
10亿播放量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形象,或者缓解年龄焦虑——无论30、40还是50岁,姐姐们依然要用各种医美和保养让自己看起来像 25岁…… 但这档节目至少成了大众讨论女性和年龄议题的切入口。
杨笠是2020年荧幕上一个最突出的女性形象。《脱口秀大会》里,她一句“为什么有的男的明明那么普通,但却可以那么自信”成了今年的爆款,也因为《脱口秀反跨年》的表演遭到举报。有人称她挑起了性别矛盾,但也许她正是提醒了最主流的大众:这个社会,接受和忍耐多元价值——尤其是多样化的女性形象这件事本身,是件不一定快乐甚至有点痛楚的事情,但这也是我们作为个体和集体成长的必修课。
2020,我们还看到了“战斗系女诗人”余秀华。她在微博上发表赤裸裸的情欲诗歌、对男歌手李健大胆表白,并对诋毁她的人直接泼辣地回击,#余秀华键盘侠克星#标签一度登上热搜。被边缘化的女性情欲搬上台面,加上余秀华农村残疾女性的交叉身份,无疑是对男性权威的一次挑战。
音乐界今年也掀起关注女性困境的风潮,12月谭维维的新歌《小娟(化名)》上了热搜,讲述的是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经过和心路历程。这首歌背后的专辑《3811》,里面一共包含了11个女性的生活和困境。
不仅是普通人,2020年整个商业世界在疫情下加速转变——将对环境、地球和劳工负责的态度融入产品,从几年前的“舶来品”商业文化,变成了一种在国内也很常见的宣传手法。这也与疫情之下,中国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环境变化有不少关系。
可持续生活方式
品牌新倡导
越来越多品牌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位置。
欧莱雅发布了“欧莱雅, 为明天”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启动“美好星球,明天见”年度绿色消费倡导计划,联合旗下品牌,发布“绿色包裹涂鸦令”、《中国年轻人“明天观”报告》等绿色消费行动,号召年轻人一起行动。
不仅如此,消费者也拥有更多可负担的“可持续”选择。在以往,可持续的产品一直都被当做是“更贵”的代表。但在2020 ,我们看到了更多企业用自己本身的规模优势,尝试做出价格更友好的大众化可持续产品。
比如宜家。这家公司很早就成立了可持续部门,尽管更多是对内推动产品的可持续。但在2020年,宜家也开始把可持续作为与媒体和消费者沟通的关键词。
宜家策划「家的无限值——宜家重庆可持续发展周」创意艺术展,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源:宜家中国
在宜家2020年最重要的媒体沟通会上,他们把“可持续”和“可负担”作为明年的品牌重点,现场发布会上还有一个专门的“绿值”区域,展示宜家的可持续家居场景。
时尚产业
不“绿”都不好意思
如果说在家居产品产业,宜家还算是个例,那么时尚产业里,可持续已经成为品牌的必备品。往往各地的时装周就是每年市场品牌的风向标,今年无论是在上海、伦敦还是米兰,时装周几乎都是清一色“绿色”。
就在上海时装周现场,不仅有专门的“可持续时尚”展区,Impact Hub、华丽志、GREENext等多家媒体也都举办了可持续时尚议题的论坛。好像不谈论可持续时尚,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
「GREEN FASHION SALON」可持续时尚活动在 SS21 上海时装周
图源:Ontimeshow Westbund
对环境更友好的食物
已经上了餐桌
在食品领域,跟可持续和环境有关的产品,因为别的卖点成了“爆款”。
以植物奶为例。2020年,燕麦、核桃等各种不同口味的植物奶,成了大部分连锁咖啡馆都会推荐的新品。
图源:OATLY噢麦力
尽管植物奶在海外主打的是替代动物乳品,减少碳排放,但在国内,它被当作是一种对乳糖不耐受人群友好的替代,还有“好喝的新口味”。
而默默想要改变畜牧业生产肉类制品的“人造肉”,则被包装成新奇的产品,出现在喜茶、肯德基、德克士的汉堡,甚至是,我们的粽子和肉丸里。
关于技术的悲观论调,可以说是自2016年就开始了:“剑桥分析”影响了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人们发现数据能够影响民意;数据也能帮助企业让你更多消费,更能影响你的眼界和赛博世界的范围,可能还在出生前改造基因,甚至,通过脑机接口骇客你的大脑。
这是一体两面,技术更便利更懂人了,但对人的控制力也更强了。
人们开始关注到
使用技术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但2020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互联网上有了更多关于技术的反思,它们来自《人物》杂志的《被算法“囚禁”外卖骑手》,来自Netflix的纪录片《社交困境(The Social Delimma)》……
来自社交应用里的使用时长提醒,也来自智能手机里新增的,帮助视障人士看世界的雷达功能。
在你忽视却重要的
其他科技领域
也有与你有关的好消息
科技不只是互联网。事实上,2020年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技术,农业也是其一。
我们只有7%的国土面积适合农业耕作,但却要养活全球11%的人口,更何况农作物还有很大一部分要成为畜牧业动物的口粮。
而今年一个重要的进展是,我们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平均亩产稻谷已经破千斤,未来3年将在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这个技术也许没法登上新闻头条,却可以帮助中国多养活8000万人。
更不用说疫苗和检测技术的提速、可降解的生物材质的研发、可以让非洲等地用上4G网络的热气球......
这些技术的进步一次次提醒我们,效率并不是技术的目的,让人们活得更好才是。
今年的这些积极变化,也正在告诉我们这么一件事:
社会创新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不是少数人才能实践的高门槛之事。
它就在我们本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中,“社会创新”只是增加了一个觉察的维度——思考我们人类作为一个集体、一个物种,活在这个星球上,长期来说是为了什么。
今年,我们看到社会创新成了“所有人在现有世界运作方式上的善意协作”,无论是政府、NEO、高校、个人、组织、品牌……都有机会释放自己的善意,产生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每个人的美好行动已经是这个词最好的注脚。
谁说2020不是社会创新的一个新起点呢?
📡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你今年收到的美好信号吧!
【1】来自哈佛燕京社访问学者吴海云的一次讲座
图片如无特殊备注/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