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上描述的辛亥革命是1911,但清朝的终结其实是1912年二月,也是在阴历1911年的最后几天。
清朝的灭亡,是几千年君主制度的终结。
如果没有1840年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侵略,由此造成的各方面危机,清朝不可能在70年后灭亡。
同时,当年的东北鼠疫,也在辛亥年前夕传入北京,这个致死率百分之百的病听起来是压垮皇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明朝灭亡鼠疫的作用至少也是这样一根稻草。
纵观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文化界、知识界对Z治改革的强烈诉求,可以说,国内的精英认定西方的强大在于其Z治体制,这些体制最好是共和,其次是君主立宪(如英国,日本)。
当然在今天看来,西方这两种体制其实没有本质差别,但于在百多年的国内言,君主立宪更像是半截子的革命,至少辫子还得留着,君主仍然保留不小权力,并不像日本天皇,英国女王那么完全道具化。
不过日本的君主,至少70多年以前,是有实权的,这应该是我们当年很大一部分人追求的体制。这多少也是日本特别积极支持我国立宪派的一个原因,当然,日本想扶植代理人是更重要考量。
辛亥革命前,国内精英的政治追求是有差别,一个是孙中山的革命彻底共和,一个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追求,后者因为得到不少体制内精英分子的呼应。
事实上,慈禧太后在镇压了戊戌变法后,因为被列强打的披盔燎撩甲,不得不认识到必须改革,所以出台了许多现代化的方案,甚至走的比戊戌变法更远,包括取消科举。
一般认为科举在历史上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这个世界进入工业化后显的落伍,以现代化学校取代是应该的,
这段时间,乱世英雄从四方涌现,走出了大量出色人物,杨度算一个,从君主立宪派,转到共和派,算是一个跨度极大的人物。
作为一个主轴性的人物的袁世凯跨度也不小,从纯体制内到赞成君主立宪,再到自己做了大总统,当然后来这厮又倒退了。
孙中山,正人君子,吾道以一贯之,三姓家奴是小人。但杨度的旅,可以原谅,可以理解,因为他目的就是一个——救中国。寻找真理,比寻找信仰难。
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没钱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样如此。明朝大员都是腰缠万贯,但都不肯拿出来作军费。
清朝同样,几乎都是极大的贪官,但国库空空如也。
但明清还是有点区别,就是明朝大员不肯掏钱,结果不但没有保住钱,命很多都没有保住。
清朝大员这么悲惨的不多,既保命,又保钱。
就是辛亥革命最后基本是一场和平交接,即清朝退位,换取保住脑袋。
最令人同情的人,恐怕是清朝权力最大的隆裕太后,交权之后不久过生日举国祝贺,但实际情况却是悲凉,竟然7天之后郁郁离世。
清朝的灭亡,虽然可以怪罪贪官,怪罪没有涌现高人,但其实在那样大夏将倾之际,是不可能涌现高人的,因为这是大局注定的,很多满族贵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清朝灭亡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满汉不和,就是清朝3百年下来,汉人仍然只是打工的,这样,最后汉人的离心离德不可避免,就是说,满人没有把自己完全融入中华,而在最后时刻也是权力争夺,特别是立宪组阁时搞皇族内阁。
总而言之,满人企图大权独揽可以理解,但欲速不达,最后是全部政权泡汤。在这件事上似乎可以出一个高人,但是没有。
虽然多数大贪官,赤胆忠心,有能力,思想开通的大官也不少,但令人感叹的是,这些最优秀的人物反而被革命党视为眼中钉目中刺,全力斩杀。一个是瑞方,一个是良弼,后者被刺客暗杀,断气前说,朝廷不识偶,此人(指刺客)识偶,是偶知己耳!意思是清朝对自己重用不够。
虽然是和平交权,避免了像法国革命那样对皇族的杀戮,也避免了很多大战。
辛亥革命前后的人头仍然是滚滚的,南方有很多失败的起义,北方起义也多,而且很多在体制内,除了粗心大意的吴禄贞被暗杀,很多起事的军队被消灭,1911年底在北京的两次起义被镇压,值得注意的是,吴禄贞被暗杀,和北方军队的起义被镇压,全部是袁世凯的杰作。
而南方革命党为了换取袁世凯支持共和而让袁做总统,而有意思的是清朝高层满族深知袁有二心,极欲除之,可军事上却又不得不依靠袁对付革命军,这其实凸显了满族统治者的一个根本问题,军权旁落了,八旗子弟不会打仗了,这是清朝崩溃不保的直接因素。
所以袁在得到大总统的保证后得以惺惺作态的威逼清朝退位,当然袁最后称帝是逆潮流而动走向灭亡。他这个人,其实完全是旧政权的人,虽然也有一些‘新思想’,而且在朝鲜打了漂流的仗,总归只是个野心家,而且太喜欢阴谋诡计,没有底线,搞暗杀一流。在屠杀了大量革命党人后,南方居然推他作总统。
但袁世凯再烂,还是要假惺惺对清朝(隆裕太后)大哭鼻子,算是表面上有点职业道德。
所以辛亥革命,说的好听一点,是半截子革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