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snicethat.com
最近,我朋友上口译直播课,看到PPT里赫然写道:
“某位专家指出,教师的上课风格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触的老师都是女性的话,性格会变得过于安静,很难培养男孩子应该具备的豪迈洒脱的性格。
她向我吐槽,这种说法本来就是伪科学,如果接触的女性多,就会变得“女里女气”,那么丧父式育儿的家庭,岂不是比缺乏男老师的校园,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
况且“女孩子就应该文静内敛,男孩子就应该豪迈洒脱”,又是一则隐含歧视的性别刻板印象。
这让我联想起其他一些裹挟着性别偏见的教材。

层出不穷的厌女教材

此前华东师范出版社推出的一套数学教辅书,就引起了巨大争议。
教辅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了男生版和女生版。
击上图,了解事件详情
据公众号“华东教辅ECNUP”介绍:
“在高端数学学习这一块,男生优势明显。而在普通的难度学习中,却各有千秋。但对不同学习模块,男生女生学习存在的性别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很多人对此感到不适。没过几天,这套教辅就因为收到的投诉太多,只好下架致歉。
我们暂且不讨论,男女生在学数学方面是否存在优劣差异,但试想一下,如果结合刻板印象,出版社是不是也应该推出一系列《女生男生学语文》《女生男生学英语》呢?——毕竟“男生语言学习能力不如女生”可同样是“大数据统计的结果”。
如果转换性别以后,出版社会考虑到挨骂的后果,为何当初印制歧视女性的数学教材时,就忘了考虑这一点?
归根结底,还是背后像大清亡灵一般的意识形态在作祟。
男强女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伦理——男生比女生强,没毛病;但如果强调女生在某些方面比男生强,则有损害男性自尊心之嫌疑,恐怕会有更多人不买账。说白了,还是柿子挑软的捏呗。
近日还有网友爆料,有一部雅思写作范文集,也有涉嫌歧视女性的成分。
在“职业女性”和“异地工作”的作文话题中,书中直白地写道:“没有必要帮职场女性提供免费托儿所,因为既然选择了做职场母亲,就应当做好额外付出的准备”,“男性到异地工作,便不再需要为家庭日常事务操心,孩子不会缠着他们要求一起打篮球,妻子也不会要求他们共度美好时光”……
这一波丧偶式育儿,真是丧得理所当然。
图/网友供图
如果要我用两个字点评,那就是“鸡贼”。
毕竟,孩子是两个人的,养育责任却要母亲一个人扛,并且妈妈同时也要上班。
父亲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还不满足,仍要借工作养家的名义逃到异地……所以编写教材的人,是鼓励所有当爹的都只出颗精子?
如果说上述教材只是令人觉得不妥,那么三峡大学日语课的课件,则是直接引发人的生理性恶心。
啥都不说了,大家可以自己看。
点击上图,了解事件详情
该老师把恶俗当幽默的“形象记忆法”,导致不少女生直接退课。据说以前也有学生投诉过,但是校方对此置之不理,也不知道这老师是不是有什么背景。
那么问题来了,编写这些教材的人,是否觉得他们编写的内容不妥呢?
如果不觉得,为啥每次总能精准地激怒一群人?
如果确实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为什么明明有可以规避争议的做法,还要如此操作呢?

为什么这些教材教辅能大行其道?

正如三峡大学日语老师的回应,“形象记忆法最大的目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记住想记住的”,估计很多教材教辅参考书的编写者,也依循着同样的思路。
比如把数学教辅分男生女生版,是因为教材研发团队觉得,女生学数学天生就不如男生。
既然如此,分开学习效率更高。可是他们却没有考虑过,如果女生没有经受过结构性的歧视,没有被剥夺锻炼某些能力的机会,学数学是不是真的比男生更困难呢?
图/KQED
打个比方,比如在小时候,你想玩汽车挖掘机模型,但家人认为你是女孩子,所以塞了洋娃娃和粉红色的厨房玩具给你。如此一来,你就失去了锻炼空间识别能力的机会。
上小学的时候,你数学考了全班第一,但是老师说:“XX比较细心,所以这次拿了个第一,男孩子要是别那么粗心,一定能追回来的。”于是,你渐渐觉得,自己能考第一名,只是因为无足轻重的“细心”,而不是和男孩子一样真的具有“实力”。
上中学的时候,数学老师说:“女孩子小时候成绩还行,但是上中学以后就不行了。”接下来,你便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哪一天就“不行了”。
在这种剥夺式和打击式的教育中,女孩子怎么能行呢?
但是,男孩子是一路被无理由地鼓励着长大的,哪怕顽劣成性,难以管教,很多大人也会把这当成聪明伶俐的表现。经常有女孩子问:“他怎么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原因不就出在这里么。
图/《脱口秀大会》
另一方面,针对僵化的性别角色定位、消费女性的黄段子写就的语言类教辅,出发点也不过是“图个便利”,为的是满足建筑在厌女文化之上的功能性需求——利用刻板印象,强化传播和记忆效果
这些教辅的编写人员,虽然丝毫没有考虑女性的感受,但要问责起来,个个都是一副无辜的嘴脸——“因为这样利于学习嘛”。
可能只是有利于部分男生的学习吧,我看到后只会恶心得不想往脑袋里放。
此前单词记忆软件百词斩,就因其例句及配图中对女性的侮辱而受到批评。
审核教辅材料的工作人员,估计也是一帮缺乏平权意识的大老爷们儿,所以此类教材总能毫无阻碍地通过批准。
总之整个体系,根本没觉得歧视女性有问题。
所以到了最后,每一年都有厌女教材层出不穷,直到有人站出来表示抗议。
女性过于敏感了吗?
每一次投诉这些教材的大多都是女孩子,所以女性也常被贴上“过于敏感”的标签。
但她们真的太敏感了吗?
想象一下,如果教材反过来,物化、歧视、消费的是男性……
《女生男生学语文》、《女生男生学英语》等教材里,女生版的词汇量是男生版的两倍,公众号推文写着:“我儿子语言学习能力不错,就给他买女生版吧!”
雅思作文集里如此教学:“丈夫应该把工资的90%上缴给妻子,这样才是有担当的男人”,“刷爆老公的信用卡,买一堆让自己开心的东西,才是女子力的表现哦!”
性别歧视反转——
女人不会离开她的厨房!(左)
男人不会离开他的厨房!(右)
图/Eli Rezcalla
日语课堂上,PPT里都是“趣味”段子,美其名曰形象记忆法:“も这个平假名就像男生硬不起来的小鸡鸡”“わ就像大肚腩、鸡鸡小得看不见的中年油腻男”……
各位男士,有没有感觉被冒犯到?
不过放心好了,这样的教材根本出版不了,因为大部分编写人员、审批人员都是男的(上述例子并没有侮辱男性的意思,只是单纯模仿厌女教材来反向举例)。
所以根本不是女性神经太敏感,而是全社会对女性的感受和需求,习惯了漠视处理。
下一次,如果你看到了有厌女倾向的教材教辅,请不要再沉默着忍受,苦笑着离开了。记录、发声、举报,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文化环境。
我们的下一辈不应该再看到这些。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