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年度回顾的第二篇,想写的这个话题是关于过度扩张的消费贷,我的论点是“不贷款也是好心”,想批判的是我所不能认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也许会让一部分互联网和银行同业的领导们不舒服,但有的话不吐不快。
太长不看摘要版
1.过度扩张的消费贷正在透支着年轻人的未来,勿忘节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2.向客户提供超出其偿债能力的消费贷,是不道德的;
3.互联网金融大肆宣传日利息是鸡贼且可恶的,高利贷陷阱;
4.不要被糖衣包裹的网贷营销所欺骗,财商课是每个人所必修的。

如果你认同,也请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普及,并且教会小朋友们正确的金钱观。如果你不能认同,也欢迎battle~
碎碎念正文版
不贷款也是好心
语出今年播出的《半泽直树S2》,剧中帝国航空常年积弊,但银行体系一直纵容性地不断提供贷款,直到有一天帝国航空濒临破产倒闭,才发现由于获得贷款过于容易,让企业因此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巨额的银行贷款如同饮鸩止渴,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P.S. 半泽直树是非常棒的日剧,五星推荐!)
但最近感触更深的,反倒是国内这两年快速崛起的消费贷款,参赛者不仅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更涌现一堆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蚂蚁花呗借呗、腾讯微粒贷、京东白条金条、百度有钱花、360融……不计其数。
产品更是便捷,基本都能“纯信用、零材料、高额度、秒授信、秒到账、体验便捷”,动动手指就拿到一笔数目不小的贷款,马上就能拿去花!
嘴上标榜的都说自己是互联网金融科技,是互联网创新,但实际上都是看上了消费贷款这块肥肉,做起了高利贷的生意。正所谓“世间熙熙,皆为利来”,确实是利润丰厚,毕竟资本永不眠。

这种时候的消费贷款就是不安好心!尤其是贷给穷人和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难以苟同的价值观

直到蚂蚁上市被叫停后,我才认真看了看它的招股说明书。说实话看之前确实没想到,蚂蚁集团一半以上的利润,是由网贷业务(花呗、借呗)贡献的。。而我们一直以为它只是我们的支付宝。

今年最让我生气的网贷广告有两次,第一次就是花呗的地铁广告:

一家三口的日子
再精打细算
女儿的生日
也要过得像模像样
这种煽情的塑料文案,在我年少的时候大概还能忽悠到我。但如今的我看到时,只觉得用心险恶,巧克力味道的屎。

用心险恶在于,亲情绑架,将纯粹的感情物质化,必须花钱。父亲爱女儿,年过中旬,日子精打细算,就不能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给女儿足够的爱,非要借花呗给女儿搞一个豪奢生日会。美名其曰:只有这样,我才更爱女儿。
知乎上有网友给出高赞答复:

花呗同系列还有好多,比如这条:

网友戏称,花呗买的床,做梦都在还钱...
如果说花呗的广告,至少初看上去还是个糖衣包裹的美梦,那京东金融这条,看完让人浑身不适,真的值得被永远钉到耻辱柱上。

讲了一个非常恶俗的故事:“飞机上农民工的母亲感到不适,势利眼的空姐提出可以付费升舱。工人囊中羞涩,旁边一个油腻的中年人把手机拿过去,随便点几下给工人借了一笔网贷。。。”
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所有的消费贷广告都刻意回避两个重点:1.借了钱是不用还么,是不用利息么?2.强调日利率都很低,为什么不敢大大方方说年利率。

以及,都不约而同偷换了一个概念:美好的生活是要靠消费贷实现的,消费花钱=美好生活。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真实的网贷利率

西方经济学中假设理性人能够做出合理化选择。但现实中,“理性人”这个假设的条件实在是苛刻,且不说复杂的微积分方程不好解,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马上计算出真是的网贷利率,日息万分之4的宣传听上去总是很低的。
蚂蚁借呗这么说:“1千元用1天只需0.5元”

微粒贷这么说:“1千元用1天只需0.45元”
百度有钱花:“1千元用1天利息仅0.2元”
白条取现:“日利率0.05%,前10天免息,手续费每笔1%”

只说利息,日利息转换为年化名义利率,非常简单。
年利率(名义)=日利率*365
所以,日利率0.05%、0.045%、0.04%、0.02%分别对应名义年利率为:18.25%、16.43%、14.6%、7.3%。

已经不低了对吧。有的时候还有手续费要单算。
即使不考虑手续费,但消费贷多数情况下都是按月分期还款。举例你借到了1笔12万元,每个月都在还本付息,12万元本金你其实只完整占用了第一个月的时间,后面的每个月本金是在依次递减的。因此,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分期付款的真实利率会更高一些:
复利利息的计算公式:

简单来讲,日利率如果是0.04%,一年365天,年利息是0.0004*365=14.6%;
如果分12期还款,计算实际利率的公式是(1 + 14.6%/12)^12 -1 = 15.6%。
再来,互联网“千人千面”的金融科技加成下,平台是可以做到根据用户的信用和资质状况确定额度和利率的,也就是,资质越差的客户,消费贷款的利率是越高的。
银行人的初心
消费贷高速扩张背后,有几点我的担忧。
一是缺乏监管,互联网巨头作恶。
其实已经出现过恶了,从前的卖肾、校园裸贷、网贷暴力催收、砍头息利滚利都不谈了。P2P跑路同时收割出借人和借款人也早已是旧闻了。

现在更可怕的是,消费贷借助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将金融的神经末梢传递至每个人的手机,更将金融的门槛降低至零。只要会操作手机,就能拿到贷款。更不用担心钱怎么花,大佬们已经为你准备好无数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花钱服务,花呗、白条已经内嵌到了淘宝、京东的消费环节中,隔三差五还有优惠羊毛;其他现金类消费贷马上把钱打到你的银行卡,任君使用。

没错,过于便捷的信贷用户体验,是我要不合时宜批判的点。叠加上超前消费的消费主义思想,这样的消费贷正在掏空年轻人,透支着一代人的未来。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想知道有多赚钱,看一下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薪酬就行了。
二是传统银行层层任务下达,偏离初心
故事的另一端,传统银行自然也是发力消费贷的,虽然受到更严格的金融监管,更加的规范。但为了完成规模业绩,将任务逐级拆解下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基层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偏离初心。
三是形成的不良贷款,成为社会成本
消费贷这种零门槛放贷+高利息的组合,天然的就能有逆向选择的作用。优质客户不会贷这种高成本短期资金,信用资质较差的客户在大银行无法获得贷款只能求助消费贷。久而久之不良贷款率自然攀升。
上一个这样的故事是P2P,即使我们假设P2P平台在最开始确实是努力做好借贷撮合,但当不良率失控的时候,平台本身面临的选择也就只剩要么跑路要么破产。目前消费贷的话,可以包装成ABS卖给投资人,银行可以用自身利润核销。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这些资源原本都可以用去更有价值的地方,而最后是全社会来买单。
关于消费主义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曾提及如今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人们还以节俭为美德,几乎所有宗教都倡导你要克制欲望。资本主义出现之后,带来了大批量的工业产品,但光生产没用啊,得有人买,于是他们开始编造各种各样的话术对消费者洗脑,便构造出如今的消费帝国。
而在我看来的话,鼓吹消费主义,不仅造成了地球资源的浪费,既不环保也不低碳,更造成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异化扭曲,消费主义描绘的是,我们消费购买的商品,彰显出我们的价值和身份。把世间的美好都物质化庸俗化,浮华假象都建立在金钱和消费之上,却忘了最重要的是人,是我们的内心、品格和那些人类最宝贵的情感。
我还是愿意再给朋友们重复分享我所喜欢的商业银行品牌广告,能够一定程度代表我的金融初心。
这条广告来自瑞银UBS的“让我们携手找到答案(Life Questions)”全球营销推广活动。这则不一样的广告策划尝试来自于瑞银的首席营销官,Johan Jervoe。
在这条1分半的视频中,没有任何银行业广告常见的元素(西装、微笑、高楼大厦等),甚至都没有了具体的场景,只留下一片白色背景,及一连串的问题。伴随着BGM,很容易让观众也跟着思考起自己的一生。不看到最后的Logo,很难会发现这是一个银行的广告。它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将理财、投资、贷款、保险、遗产继承这些冰冷的银行业务与人从生到死的各种情感联系到了一起。
Boo,公众号:剑人见智不想当英雄的HERO
监管出击
好在监管当局已经介入,蚂蚁集团上市前被紧急叫停,互联网贷款新规出台,银保监会提示互联网消费贷营销陷阱。一切应该都会好起来的吧。

嗯,明天就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了。
祝资产负债日一切顺利。

年度回顾的最后一篇大概要2021年见了~

谢谢大家的守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