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未被大众关注或熟知

却用尽全力为祖国在全球比赛上斩获荣誉
咖啡师杜嘉宁,10年的咖啡师职业生涯
是大陆第一位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最好成绩是全球第八
2016年都柏林,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全球第15名
2018年巴西,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全球第8名
2019年波士顿,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全球第1名
90后女孩杜嘉宁,18岁时因机缘巧合入行。
24岁涉足咖啡比赛,隔年拿下全国第一。
4年后在国际赛事中捧起大陆第一座冠军奖杯。
外人眼里的天赋背后,是难以估量的训练和付出。
我们和杜嘉宁相约采访的地点选在了她以前备赛时的工作室,排期紧凑的她前一日刚从外地出差回南京,采访前又安排了一场咖啡讲师的教案修正。
“连续出差了几座城市,这次回南京两天后又要新一轮出差,难得能抽出时间和讲师们沟通一下,不好意思可能会耽搁一些采访时间。”
尽管奔波多日,声音稍显沙哑,但杜嘉宁的整个工作状态依然亢奋高昂,辗转于咖啡机和黑板前,语气、动作利落果断,看不出丝毫疲态。
在等待杜嘉宁研讨的间隙,我们逛了逛她的工作室。整个M2M团队的数十座获胜奖杯全部陈列在门口,颇为壮观。
办公区一侧的训练教室中,各个产地的咖啡豆、不同离子含量的调配水、数种手冲仪器整齐码放在桌上,黑板上的各项数据记录还未被擦去。
 5年比赛路 
 3次全国冠军,1次全球冠军 
世界咖啡师大赛自2000年开始,由WCE(世界咖啡协会)主办,每年都有超过50多个国家的冠军代表在同一赛场上决出胜负,被誉为咖啡届的“奥林匹克”。
比赛包含了:意式咖啡师、冲煮、烘焙、杯测、拉花以及咖啡与烈酒这6大项。
2015年,是中国大陆首次开始引进并承办咖啡冲煮大赛的一年,当时与杜嘉宁同在M2M团队的王启棱(现上海O.P.S. CAFE主理人)拿下了第一届的全国冠军,并在世界赛场上取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
本着希望可以继承和延续的想法,杜嘉宁接过了比赛的接力棒,并在4年后成功将冠军奖杯捧回祖国,成为大陆第一个冠军。
自述杜嘉宁
我叫杜嘉宁,出生在北京,大家都叫我豆子,目前在南京的M2M COFFEE工作,2019年,我拿到了世界咖啡冲煮大赛的冠军,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最好成绩是全球第八。 
我所参加的冲煮大赛包含了自选冲煮和指定冲煮两个部分,其中需要考量的并不仅仅是咖啡师的冲煮能力,烘焙和萃取咖啡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挑选咖啡豆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甚至是演说时的语言、音乐搭配以及肢体表述,都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2010年,我和大多数18岁刚成年的孩子一样,临近毕业,为继续读书或是直接找工作而犹豫徘徊。
年轻的时候总会对一切未知事物都抱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看到了当时北京三里屯一家新开业咖啡店的招聘信息,抱着好玩试一试的态度投了兼职简历,没想到面试当天就上班了。
毕业之后家里人希望我从事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给我安排了一家公司的会计职位,但是我做了没多久发现自己还是非常喜欢咖啡这个行业的,在没有告知我父母的情况下就辞职重新回到咖啡店上班了。
当初这件事让我和我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
十年前的国内咖啡市场,“精品化”概念还是非常小众和新奇的,像现在大家熟知的单品豆啊、浅烘焙之类的说法,在当时还是处于一个摸索和尝试的阶段。
不过那个时候国内已经有接轨国际的专业咖啡赛事了,正巧我当时的同事就有尝试过参加比赛,通过他,我认识了现在的老板张寅喆。 
老张那个时候刚从处于精品咖啡高速发展期的澳洲回国,并计划在国内开始参加咖啡赛事,当时对什么都怀有强烈好奇心的我,决定去南京看看他是怎么备赛的。
大概就是这个时间点,我的职业比赛生涯正式开启了。
 首次比赛,南京冠军 
 天赋、努力,外加天时地利人和 
2015年,我第一次尝试参加中国咖啡师大赛。
我其实是一个不太自信的性格,很难产生自我认可,老张花了很长时间去鼓励我参加比赛,备赛的方方面面也给到了很大的支持。
即便已经做了无数次流程和操作上的训练,但当时我对自己的期待值依然很低,想着只要能顺畅地把15分钟流程走完就好。
当时的国内咖啡赛事圈没有像现在这样竞争激烈,我第一次的南京城市赛就顺利拿到了第一名的成绩,这对于当时我一个新手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鼓舞了,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对自己产生了认同感,也愿意在赛场上构思更多不同的尝试和想法。
全国赛,我拿到了季军。
那一年也刚好是世界咖啡冲煮大赛(WBrC)引入中国的第一年,我当时的同事阿光,拿下了全国冠军。当时我们在复盘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觉得这个全新的赛事领域非常值得探索和挖掘,所以我接过了阿光的接力棒,开始着手转向咖啡冲煮的比赛了。
 从国内步入国际赛场 
 跌落“神坛”,在低谷中自省 
因为有咖啡师大赛的赛场经验,我对咖啡冲煮大赛上手很快,加上团队一起协助和想法碰撞,2016年的上海选拔赛以及全国赛,我都顺利拿到了冠军。
在全国赛上拿到冠军,就意味着要代表国家去国际赛场上争夺名次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世界赛。
当时为了世界赛我们准备了非常多复杂的器具、想法,光是咖啡器具就装满了4整个大箱子,甚至咖啡豆我们都拆分了15g每个的小包装,独立保鲜,可以说是做到了万无一失。
前期备赛时,我们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很多国外的选手比我们想象中要随意的多,一个人拉一个箱子就来准备比赛了,有一些甚至连个助手都没有。整体轻松的氛围反而让我更加紧张和焦虑。
那年世界赛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赛前一位从芬兰来参赛的姑娘忘带了手冲壶,上场前来问我们借了一个平时用的型号,聊天过程中得知她带来的咖啡豆和水都是平时店内出品使用的。
“这也太过随意了吧!这可是世界赛啊!”当时我的内心只有这一个想法。
2016年世界赛,我最终的成绩是15名,而那位芬兰女孩是亚军,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对当时的我产生了非常大的打击。
2017年一整年我都没有参加任何比赛,经历过世界赛后,我觉得自己的认知和积累的东西不足以让我去承受全国冠军的头衔,很害怕会让关注我的人失望,自己也不太敢再去面对比赛场上可能的失败。
那一年我作为助手为老张准备世界咖啡师大赛,同时积累更多咖啡的相关知识。
 重回国际赛场 
 三个月1000+小时训练 
2017年世界咖啡师大赛,老张依然没有突破自己在世界赛上的最好成绩,止步第八名,但他迅速调整心态总结原因的举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能比较理性地去看待赛场上胜负的事情。
2018年拿到全国冠军后,有三个月的时间准备世界赛,我正式开启了每周七天无休的“魔鬼训练模式”。
前两个月准备流程、台词,我们请了美国教练Holly,在表达和交流方面对我作出指导和修改,努力将英语台词练习到像说中文一样熟练且富有情感。
选择咖啡豆的时候我们发现巴西的高海拔会让咖啡豆风味产生很大变化,所以我们就在国内找到和巴西海拔近似的城市做选豆和练习。
最后一个月则是高密度的反复训练,30天里大概冲了3000多杯咖啡,完整的比赛流程也走了有数百遍。为了贴合我当时拟定的比赛主题,我要训练到两只手同时冲咖啡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控制每秒任意多少克的注水量。
不过太高强度的流水化训练反而让我在赛场上显得有些僵硬,那一年的比赛我只拿到了第八名的成绩。
当你用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一件事情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是很容易陷入怀疑自我的情况的,你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到达天花板了,不管怎么样都无法更进一步了。
2018年从赛场下来后我痛哭了一场,当下就决定不想再比赛了。
 与其彻底放弃,不如再试一次 
比赛结束回国后的一周里,我其实是在自我挣扎中度过的,那种想放弃又不甘心的情绪其实很难去消化。
直到有那么一个时间点,我会觉得自己各方面其实都正处于打比赛最好的状态,如果真的不再继续,可能这个遗憾就要一直伴随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了,那与其留下遗憾,不如再试一次。
真的想通之后,我自己对于比赛这件事情的看法和训练的节奏反而松弛了下来,相比于之前流水化的训练,我给了自己更多时间去调整状态、休息以及思考。
也许就是差在了这么一个放松的状态,2019年的世界赛上,我整个人的发挥都非常好,终于拿到了冠军的名次。
念完第二名的时候,其实整个台下已经沸腾了,我的小伙伴有些都忍不住哭了,当时的情绪很复杂,除了单纯的开心外,过往几年付出的努力和回忆一下子涌上来,对我来说冲击力实在太大了。
杜嘉宁在普洱市进行授课
比赛结束后,更多圈内外的人关注到了我,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国内很多年轻咖啡师心里产生了一些影响和鼓舞,所以我回国后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思考,自己可以怎么去帮助到国内的咖啡师群体,甚至能为整个中国的咖啡行业做些什么。
所以今年我开始尝试去做培训这个领域的工作,一边进行授课、讲座,一边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寻找好的咖啡豆、学习和尝试一些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的新领域。
近期热文:

快来点赞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