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贝壳公益基于对“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项目的100多位志愿者老师的调查,得出了一组关于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的调查数据:
“清除手机内存”排在老年人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第三位,前两位是“视频聊天”和“照相”,手机支付、浏览新闻则排在更靠后的位置。
▼老年人最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功能
和一些叔叔阿姨们沟通后,我们找到了这一功能被高频使用的原因:
手机内存不足。
一方面,老年人的手机常常是孩子们换下来的,本身就有损耗,加之老年人们又很热爱摄影、视频等,时间稍长,手机便力有不逮,频繁卡顿。
另一方面,就算孩子们在给老年人选购新手机,也往往优先考虑大屏、照片、性价比等问题,有时会忽略在内存上做功课
年轻人可能忽略了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到底是什么。
你以为父母只需要一个可以打打电话的手机;
但父母没有告诉你,他们也好奇手机还可以做什么。
02
现代年轻人对老年人似乎总有些刻板印象:保守、健忘、反应慢、不乐意接受新兴事物,认为他们只知道围着孩子、孙子打转,并没有自己的人生
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到,老年人也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微博用“老人”和“学习”当做关键字进行搜索,能看到很多新闻:
#7旬老人报老年大学重修英语#
#环卫老人蹲路边用手机学习#
#八旬奶奶报班学用智能手机#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身边看不到这样的老年人呢?
原因有这样几个。
1)意识不到需要去学;
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一件事,又该如何知道需要去学习它呢?
一个幼儿园小孩会主动提出去学微积分吗?就是这样的道理。
很多老年人都处在这样的盲区里。
上海长白三村社区的顾阿姨,来自贝壳公益“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的一位手机班学员,对此深有感触。
在听说社区的手机班以前,她都没有想过要去学着用手机,只会发发微信之类的;跟着手机班的老师学习后,才意识到原来手机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么多,都快赶上一台小电脑了。
刚上课时,她看到手机班老师开手机很快,自己却还要慢慢输密码,以为是年纪大、反应跟不上的原因;后来问了老师,才知道原来还有指纹解锁这样的功能。
2)不好意思开口说自己想要学;
老年人往往好面子,说话做事容易给自己预设,心理负担还重。
当他们想学点什么时,首先会在心里思来想去:
怕结果不好被人说“这都不会”;
怕别人指点“一把年纪了还干这个”...
想得越多,思想包袱越重,越容易“没开始,就结束”。
3)受到社会刻板印象影响,自认为学不会;
和家里长辈聊天时,有些高频词汇常常出现:
“年纪大了“、“没用了”、“什么都做不好”......
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吗?
不!这是社会和旁人以刻板印象附加于他们身上的属性。
但老年人听多了,便难以避免会受其影响,给自己贴上对应标签。
大部分老年人容易把失败等同于否定,于是回避问题,转移矛盾
——只要不学,就没有学不会。
大概也算是某种精神胜利法吧。
4)很难找到合适的学习机会;
说想学习容易,但怎么学习,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个大问题。
线下的老年大学,名额有限,报名流程复杂,门槛较高;
网上的学习课程,操作复杂,没有面对面反馈,不方便消化。
学习渠道成为阻碍老年人学习的重要问题。
听顾阿姨说,她在朋友圈发了自己在手机班上课的照片后,好多朋友都来打听贝壳公益这个“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问清楚时间后,有人特意从几公里外的社区骑自行车赶来上课;有些朋友实在离太远了,就拜托顾阿姨给他们一本学习教程
看嘛,只要有学习机会,老人们就能牢牢抓住。
03
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老年人和小孩没有什么区别,岁月留给他们的阅历有些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他们被暴露在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不知所措,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学起。
但他们具有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接触新事物时,他们会理解得慢一点、记忆得困难一些,但并不全是年龄的问题。
还是拿学手机来举例吧。常见的手机APP已经形成一套通用的图案信息,我们过去无数次使用APP的经验,已经建立了数据库,看到图标就能对应理解反馈。
老年人不一样。他们刚开始使用手机,数据库还没有建立,很难直观将图形和对应的信息画上等号,他们需要花更长时间去解读信息,这便让学习过程变长了。
根据贝壳公益基于“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的调查数据,32%的老年人学习使用一个手机功能最少需要15分钟,76%的学员能够在40分钟内完成一个功能或APP的学习。
▼教会一位老人一个功能需要的时间
张伟是贝壳公益“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的一位手机班志愿者“小老师”,也是上海链家长白新城A分行店的一位资深经纪人。
他告诉我们,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确更容易出现遗忘等问题,掌握每个功能都需要反复记忆,所以他们每节课都会安排复习的环节,方便老人们持续吸收知识。
老人们并不会因遗忘而气馁,反而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忘记了就反复学,直到自完全掌握这个功能;有时还会在课后,去到老师所在的地方,继续提问
他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的学习心态,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04
顾阿姨所在的这个手机班,大家学得较快的功能,都是日常使用较多的,比如缴水电费、线上挂号、发定位、无现金支付等。
但翻看贝壳公益基于“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的这组调查数据时,我们发现,老年人想学习的远不止这些,他们有更多需求。
除了微信以外,最受老年人欢迎的APP是今日头条和抖音,支付宝和拼多多都得往后排。
▼老年人最常使用的11款手机APP
今日头条不难理解,老人家总是热衷于关心新闻的,这是他们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在他们的朋友圈,时常能看到来自今日头条的新闻分享。
抖音似乎就有些让人迷惑了。在我们的常规印象中,这类APP的用户更偏向于年轻人群,我们似乎很难想象叔叔阿姨们刷抖音拍短视频的样子。
这也是刻板印象。
老年人,和我们一样,有娱乐需求与精神需求。
有些老人退休后不爱出门,总是自己待在家,孤孤单单的,也不和人沟通,也没有社交;这不意味着他们喜欢这样,更可能是他们想不到可以做些什么。
而当他们学会使用手机后,通过网络找到了新鲜的娱乐方式:和朋友视频聊天、拍照、打游戏、看电影......
他们的娱乐需求得到满足,精神变得富足,这正是学习的收获。
05
“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在知乎相关问题下,最高赞回答是,“老人真正的需要是被需要”。
“被需要”,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老年人学习欲望的本源。
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学习能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不脱节。
比如学会手机后,他们能浏览新闻、分享视频、了解热点,不会在孩子们谈论相关话题的时候,一脸茫然,偶尔还能参与其中;
如果想要出去旅游,他们可以在网上自己买票、计划行程,用地图导航找路,不用跟旅行团,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
如果碰到情况去医院,也可以自己网上挂号、用手机打车,不需要等着孩子的时间。
他们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不再是等着被安排。
这真正让老人觉得有存在感、生活有意义。
是儿女后辈们靠金钱填补不了的精神上的充实。
在“小老师”张伟看来,叔叔阿姨们在学会用手机后普遍变得更自信,他们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日常点滴,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生活更积极了。
在贝壳公益基于“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的调查反馈中,老人们也纷纷表示:
“多了温暖,学习到了知识,脱离社会的感觉消减了” 
“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在手机上完成,给子女减轻了很多麻烦”
“跟家人的共同话语多了,关系更好了”……
▼老人学会用手机之后的反馈词云图
06
贝壳公益的“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是一个植根于社区的长期社区助老公益项目,主要由定期培训课堂和手机使用到店咨询答疑两部分组成。
项目方不仅为老人们准备完善的课本和课件,还会对参与的志愿者进行系统化培训;整套流程在反复实践后,已经运转得相当成熟了。
截止11月底,“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覆盖全国19城421个社区,开展手机课3630节,参与人次超过11万人次
顾阿姨所在的手机班,正是项目落地的社区之一。他们的老师,比如张伟,以及其它志愿者,都是贝壳平台上新经纪品牌的资深经纪人。
在过去的课程中,他们遇见过很多像顾阿姨一样的老人。
很多老人都在课程后,真实地体会到了便利和轻松:
“之前有个老人他出门都带零钱的,跟他说了手机支付之后,他就在手机里存了200多零钱,不存多,就存200,出门买买菜,包括坐公交,身上就不带钱了,觉得特别方便。”
“有一些阿姨年龄特别大,坐公交车特别不方便,去交水电费都是让孩子去交,但是孩子上班特别忙,有的时候就忘了去交,但是当上次课堂,去教他们如何用微信交水电费,当阿姨绑定好,一查询出来上个月交了多少水电费,那一刹那特别开心。”
贝壳平台的“小老师”们,都为这些叔叔阿姨的变化,真心实意感到开心。他们表示,贝壳公益的“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也让自己获得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据了解,贝壳公益之所以推出这个项目,正是因为在社区中看到了太多老人们的需求。早在课程前,就时常有老人前来线下门店寻求帮助;在系统了解社区需求后,贝壳公益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得更多。
更何况,贝壳平台在社区服务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覆盖全国的超4万多家门店与超40多万专业经纪人已经串成了网络,让他们能轻松下沉到社区,并扎根其中。
既有动力,又有能力;贝壳平台开始推进教老人用手机社区公益项目。
2018年,贝壳公益在局部社区试点“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2019年在北京进行大规模推广,2020年将项目推向全国,直到今年,国家助老政策《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发布,而他们早早走在了政策前面
项目推出伊始,他们担心没有人来,或者老人有抵触心理,但几期以后,小老师们的认真负责和有问必答,赢得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口碑也一传十十传百,此后几乎每节课都会有新面孔出现在课堂上;每每结课后,还有人来咨询下次开班时间。
不过张伟说,现在的覆盖面还有点小,课堂能容纳的人数有限;以后他们门店会进行扩展,就能给更多老人参与的机会。
他们希望能将这件事一直坚持下来。
注:本文调查数据与内容来自于贝壳公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