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一些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回暖,上海房价基本上回到了2017年上半年的水平。我对房价这个主题一向比较谨慎,有观点也不一定全说,因为目前在互联网上无论对房价唱多或唱空都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今天就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点正能量的事:
去除焦虑。
我们从最新的中央经济会议说起。这次会议提到了很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重点包括:
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市场,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不要对房价感到焦虑的第一个原因是国家意志。
因为从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来讲,房价和过去那样大涨没有好处,国家主观上不想让房价再大涨了。比如说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假设一套房一年增值200万,人才哪来心思领着每个月小几万的薪水搞科研?再假设大多数人都背上负债去买房、炒房,哪还有钱去扩大消费,让国内的消费市场培养壮大呢?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几年来一直强调“房住不炒”的原因,因为不能再炒了,再炒下去金融风险会进一步增加、社会代价会越来越大... 我们当然不能眼看着房地产这个“灰犀牛”已经站在这里还去招惹它。
这次会议继续坚持了“房住不炒”,而且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放在了首位。要了解一点常识,那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要素掌控能力的国家,普通人最好不要和国家方针作对:国家鼓励你做什么,你就应该做什么;国家不要你做什么,你最好就别做什么。比如2015年各个城市放松房地产调控,降息、降准、降首付,那会儿就是鼓励你买房,如果顺势买房了,到现在至少也是翻倍的回报。现在国家要培育消费市场、要坚持房住不炒,不想涨也不想跌,你却还要继续加杠杆、继续炒房,逆势而行能成功吗?
“房住不炒”已经五年了
另外多说一点,有些人老喜欢拿美股和中房来作对标,说这两个资产虽然都有泡沫,但还是会永远涨下去。我这里说点不同看法,美股和中房完全没有可比性,两者不是一个大类资产、不在一个市场、也不是一套运行逻辑。
中房上涨本质靠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经济发展带来的居民收入提高、购房者的“六个钱包”以及购房者负债的潜力;美股上涨的靠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上市公司的创新和业绩增长。

再者股市上涨有利于企业运行,促进投资与消费、提振市场信心、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利好与股市挂钩的社保和养老金;房价上涨则会提高全社会成本、增加居民债务、影响民生福祉。
所以,拿关系到自己国家民生的房价去和没任何负担的美股对标和比拼,持这种想法的人不是脑子太蠢就是心眼太坏。
放下焦虑的第二个原因,是普通人要让资产跑赢房价一点也不难。
就拿房价标杆北上广深来分析,目前北京平均房价比2017年3月还要低10%、上海大约和那时持平、广州和深圳的平均房价比2017年3月高约30%。
再看看其他资产,同期沪深300涨了50%、标普500涨了63%、纳斯达克100涨了137%。这些可不是个股,而是容量很大的指数,换句话说你根本不需要是一个投资高手,只要在何时的时间傻瓜式买入一些基本面不错的指数基金就可以大幅跑赢房价了。
如果你持有了这些优质的权益类资产,以至于自己的身价涨幅比房子更快,而且流动性更好、可以随时变现,你还会对房价感到焦虑吗?
那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敢重仓投资权益类资产呢?因为怕波动。我们持有的股票或指数基金每天交易时段内都会刷新数字,如果你有300万放在里面,一天涨跌个1%就是3万,如果来一次大跌可能就是损失十万,这感觉很不爽。但反过来想想,房子的实际价值每天就没有变化吗?也有的,只是你看不到,没有成交。一个限贷或限购令,就可能让一套房子的成交价瞬间下降10%,只是你一下子看不到而已。房产这种成交周期长、交易成本大的特点反而让业主有了All in和长持的勇气。
投资股票类资产应该向买房学一点佛系和耐心,在认准了一项优质资产的前提下,以合理价格买入后就不要老盯着市场看了。有些人买了股票之后,恨不得交易时段每分每秒都盯着K线图,这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纯属浪费时间。
在严格的调控之下,房产作为投资品的价值也在越来越差。买房之后我们就是业主,作为业主我本来是对房产拥有一切权利的,但现实是无论是限售时长、学区调整还是未来可能的房产税上线,业主没任何决定权。投资者拿大钱投到房子里去,相当于把自己财富的命运决定权交给别人,甚至什么时候卖也由不得你,你不觉得有点不靠谱吗?

所以普通人应该保持学习,放宽视野,抗通胀可不是只有买房一条路可以走,恰恰相反,我们现在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果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非要在房子上钻牛角尖,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
第三个放下交流的原因,就是焦虑没有用。这似乎是一句废话,很多人还是体会不到。有焦虑的功夫,不如多花点时间放在学习、工作和家人身上,你会发现比买房赚钱更有意义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欢迎点在看、转发朋友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