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而言,唯有父母始终不放弃,他们才能有一飞冲天的机会。
文 | 可乐妈
一大早,好友就跟我吐槽,说四年级的儿子昨天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她又是彻夜难眠: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生出这样一个学渣!”
“全班一共42个孩子,我儿子排名第38,关键是考试当天还有2个孩子请假了。”
结果,第二天孩子爸爸得知成绩后,还埋怨她:“天天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有用吗?越学成绩越差劲!”
好友听了,泪水一个劲儿在眼眶里打转。
她一面要承受孩子成绩不好所带来的焦虑,另一面还要忍受老公的不理解,心里攒了一肚子委屈: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孩子依旧油盐不进。除非世上有奇迹,不然我儿子根本没救。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她的心情。
学霸孩子各有各的优秀,不仅成绩好,还勤奋自律,再看看自家孩子,干啥啥不行,考试倒数第一名。
更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是,明明父母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没少付出,孩子却不进反退。
我不由得想到了一部自己前不久看过的纪录片《差生》
正如片中所展现的那样——
每一个成功逆袭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因为他们的背后站着永不放弃的父母。
01
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喜

有的只是父母不断付出后的得偿所愿
几年前,韩国EBS教育电视台以《作为差生活着》为主题,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公开招募。
并根据300多名学生发来的真实故事策划了这部纪录片——《差生》。
其中一位孩子说道:
“成绩好的学生是学校的希望和骄傲,他们代表了光芒。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像是光芒背后的影子,他们被打击、被否定、被质疑,从而变得更加黯淡。”
托德·罗斯曾经就是影子之一:
小学的时候,他就是班里的“问题小孩”;
上中学后,又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症”,门门功课都不及格。
不仅如此,还经常有同学欺负托德。

他们当着校车司机的面殴打托德,可司机却像是没看见似的扭过了头。
在充满恶意的校园里,小小的托德学会了用叛逆保护自己,他不断地闯祸,甚至把自制的“毒气弹”丢在教室。
而他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当儿子被老师投诉时,妈妈说:
“我知道成绩不代表你的一切,但我希望你可以在上学期间学会爱自己。”
当儿子用心写的小诗,被老师打了“F”(不及格),还有因为成绩差被冤枉成抄袭时,妈妈第一时间找到了儿子的草稿,赶往学校为儿子讨说法。
虽然老师依旧不愿修改成绩,但妈妈却仔细地把儿子的草稿保存了好多年。
当儿子从学校辍学,靠着政府的补贴度日,被周围人贴上了“懒人”、“废物”的标签时,爸爸鼓励他:
“我知道你不懒,你只是需要更大的挑战。”
就这样,在辍学两年后,托德终于战胜了对学习的恐惧,重新回到了校园。
几年后,他又成功考上了哈佛,留在哈佛成为了一名教授。
托德是幸运的,但更是幸福的。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从未放弃过他,而是源源不断地给予他鼓励和认可。
正因如此,他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
如果父母对孩子含有正面的期待,并通过态度、表情等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暗示,那么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如果父母对孩子含有正面的期待,并通过态度、表情等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暗示,那么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为人父母,自然望子成龙,但只有父母给予孩子信任和接纳,孩子才能生出那双一飞冲天的翅膀。
每一个成功逆袭的学渣背后,都站着永不放弃的父母。
02
做孩子背后的一堵墙
而不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纪录片中,有一个叫金智孝的女孩让我印象深刻。
有人说,时间就像是散乱的珍珠,只有拿一根绳子给穿起来的时候,才能发挥时间最大的价值。

智孝就是早早找到了那根绳子的孩子。
当她高中毕业后,智孝没有选择读大学,而是去做了6个月的研究员。
研究员的生涯结束后,她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并决定毕业后去自己创业。
她心怀梦想,并按部就班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自信、从容。

可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她曾一度想要用死亡终结自己的一生。
从小到大,智孝都是一个“乖乖女”。
因为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学开始,智孝每天都在学习,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到了初中,更是上补习班上到凌晨三点。
可越是努力,翻开书的时候越是大脑一片空白。
直到有一天,智孝再也承受不住了。
她哭着打电话给爸爸,说很抱歉没能成为爸爸理想中的样子。
爸爸感觉不对劲,立刻出门四处寻找女儿,当他在马路边发现女儿的时候,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
“对不起,我不知道你那么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吧,补习班不想去的话就别去了!”

可神奇的是,自从爸爸不再强迫智孝学习,智孝对书本的抵触情绪反而消失了。
当爸爸抱住智孝的那一刻,他不仅是挽救了女儿的生命,还把女儿丢失已久的学习热情重新找了回来。
有人说,孩子的世界很小,爱恨都是一口气。
的确如此。
当孩子的成长没有按照父母的预期时,如果父母给他的是一个拥抱,一声鼓励,那么就会化作孩子身前的那堵墙,帮孩子抵御挫败和伤害;
如果父母给他的是一句责骂,一记耳光,那么就会成为压垮孩子世界的那根稻草。
还记得今年9月跳楼的武汉男孩吗?
几个初三的男孩子,因为在教室里玩扑克牌,被老师请了家长。
其中一个男孩的妈妈赶到学校后,怒冲冲地扇了儿子两巴掌,随后又掐住了孩子的脖子。
之后,妈妈就离开了。
可男孩靠着墙静静站了一会后,竟然一个转身,就从5楼跳了下去。
很多时候,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小。
当孩子被束缚在一个叫“问题学生”的围城里出不来时,他们环顾四周,唯一能求助的也只有父母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一点小事都受不了。
但我想说,真正让一个孩子彻底放弃自我的,从来不是大事,而是父母一直以来传达出的态度。
累积成伤,疼痛入骨,然后就在某一瞬间突然爆发了。
03
即使成绩倒数
也绝对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
纪录片中还有一个学渣孩子,他的名字叫洪成浩。
他一出场,就让人不由自主皱起眉头。
不仅成绩非常差,每门功课的平均分只有20几分,全年级一共505个学生,他考试排名490名。
还特别桀骜不驯,妈妈教训他,他却咬着牙说:“因为你是我母亲,所以我才一直强忍着不骂脏话。”
可后来,他却考上了名牌大学,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
一毕业,还进入了世界顶级的电子公司,担任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
从混世魔王到人生赢家,成浩的逆袭,离不开妈妈的努力。
面对沉迷游戏的儿子,妈妈没有选择棍棒教育,而是用家庭会议和书信的方式试图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
不仅如此,妈妈还根据儿子玩游戏时的状态,判断出儿子最大的优势:专注和坚持
意识到这一点后,妈妈发现与其用父母的权威打击儿子的自信,倒不如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孩子身体内的无限潜能。
所以当成浩提出想要辍学,成为职业玩家时,妈妈不但没有训斥他,还陪着他一起去参加比赛,为他加油。
虽然成浩最终输了比赛,但他终于看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答应妈妈开始尝试学习。
在学习中,成浩果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只用了短短一年,他就从倒数变成全班第二,随后更是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进入大学。
很多时候,困难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自于一个孩子的内心。
帮助孩子走出牢笼的方法,不是棍棒,而是父母坚定不移的信任和永不放弃的耐心。
当一个孩子看起来“没救了”的时候,恰好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拯救他的,只有父母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爱和支持。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从《奇葩说》走出来的女孩詹青云。
站在台上,她引经据典光芒万丈,可是回顾她的童年,就会发现她也曾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学渣”。
从小学到高中,詹青云转学6次,每次到了新学校,都是成绩垫底。
老师说她是“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了”,可詹青云的妈妈却不理会这些,而是鼓励女儿说:
“妈妈给你算了,到四年级,你就会成为全校最棒的学生。”
“妈妈重新算过了,成为年级第一的时间,就在初一。”
虽然妈妈的预言一次次落空,但是父母却从未放弃过她:
青云喜欢看杂书,妈妈就让她在书店看个够,走的时候再挑几本买走;
迷上了武侠小说,妈妈就给她搜罗各个版本;
青云爱上了四驱车,爸爸干脆把客厅的沙发、茶几都卖了,给女儿的赛道腾地方……
就这样,到了高二那年,青云终于像“算命”得那样,考了年级第一。
我发现,每个弯道超车的“学渣”身上,都有一种极其珍贵的底气。
而这份底气,正是那些从未被父母放弃过,在爱和包容中不断试错,最终一飞冲天的孩子所独有的。
04
爱因斯坦说过: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以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的话,他将一辈子都相信自己是个笨蛋。”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

有的孩子在春天开花,有的孩子在冬日绽放。
还有的孩子,可能穷尽一生都没办法开花,但他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庇佑着自己和父母。
人生是一场长跑,我们又何必非要争个朝夕。
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时刻提醒自己:教孩子战胜困难的过程,远远比名次和荣誉更重要。
如何用望远镜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未来,而不是用放大镜的心态评判孩子的现在,将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END-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男孩派(ID:boy666dj)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