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推动金融改革、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国投资者也开始走向世界,现在雪球上每天凌晨有关美股的讨论已经多到停不下来了。
但是,很多投资者对美国市场的了解是存在问题的,以至于出现比较大的方向性误判。尤其是在今年三月美股连续熔断期间,很多自己连账户都没开过的大V也跑过来蹭热点,我们这里就先来看看这篇发布于3月17日的雄文↓
相关文章内容
3月17号是什么日子呢?回过头看,那几乎是美国这一轮下跌的最低点。从那时到现在,整个纳斯达克100指数累计上涨了85%。这文章的美股没猜对、欧美扑灭疫情时间也没猜对,全反了。只不过对市场的预测可能关系到无数读者的钱包,这点是开不得玩笑的。
纳斯达克100指数 红圈所示位置为2020年3月17日 箭头所示为3月24日↑
再看另一位博主的另一篇文章,发布于3月24日,同样是市场最低点附近。情况类似,也是在自己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来硬蹭金融热点,结果是误人子弟、成了反向指标。这位的内容比之前那位段位稍高,引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数据的论据,比如美股市值和美国GDP比重这种定量分析,又比如“博傻游戏”、“击鼓传花”、“七月大跌”这种定性说法,但水平也不超过小学三年级↓
相关文章内容
为什么我都截其他平台的转载记录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上述博主已经把被自己被打脸的内容主动删除了,这就是典型的敢做不敢当。
我说明白一点,简中互联网生态上的时政和历史类自媒体中,十个至少有九个是水货,因为真货冬眠去了。这些水货喜欢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蹭热点、充专家,在自己没有基本常识、也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在市场的最低点大肆发布唱空信息。唱空当然是自由,可读者如果信了,结要么是踏空、要么是做空赔钱。人在有一定影响力时,言行就应该更加谨慎,因为你一句错误的论断可能害惨无数人。
删文有用吗?没用,其实也大可不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错话是很正常的事,一点也不丢人,但错了之后遮遮掩掩就很丢人,删文只能把自己的心虚和无知更加没有保留地曝光出来。
吐槽结束了,今天我们就重点聊一聊美国市场的变化,这里不会给你提供任何投资建议,但我有信心这则内容可以帮你把美股市场看得更清楚、更透彻。
指标的失效
我们从巴菲特指标的失效说起,也就是上面一位被打脸的博主引用过的指标。这个指标是巴菲特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指标以美股总市值与美国GDP做比值,得出一个比例来衡量市场的泡沫程度。根据该理论,当这个比例在70%-80%区间时,市场估值在合理状态,而在这个比例偏高时就说明市场有泡沫。
不过巴菲特本人近些年也抛弃了这个理论,因为它已经失效了。巴菲特开始大举建仓苹果时(2016年上半年),美股总市值/美国GDP的比例也高达120%,但苹果成为伯克希尔最成功的投资,短短几年时间就超过可口可乐,成为巴菲特赚钱最多的股票,伯克希尔多次买入苹果,平均持仓成本价是149美元/股,现在苹果的股价相当于1:4拆股前的500美元,巴菲特在苹果身上赚翻了。
可以很明确地说:如果一个人想等到这个比例回到70%-80%的水平,这辈子恐怕是等不到了。
因为这个世界变了、投资的逻辑也变了,带来这个变化的最大因素就是全球化。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美国上市公司的营收也在全球化,以苹果为例,从供给端的产业链到需求端的全体消费者,它早已经跳出美国国内的限制。其他美股巨头也类似:谷歌和脸书收取全球投放者的广告费、微软收获全球用户的软件和云计算费用、VISA和Mastercard在全世界几乎每一笔信用卡消费中抽取手续费、沃尔玛和COSTCO在世界越来越多城市开设分店,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头部公司营收都靠美国吗?并不是,苹果在美国的营收很早就不再大幅增长了,大中华区也开始放缓,下一步苹果可能要在印度和东南亚发力,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它让走向世界的上市公司有着一波接着一波的增长空间。
实际上,带动美股繁荣的不仅仅是美国公司,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司,中概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者。阿里巴巴现在的市值7000亿美元,这大概是美国GDP的3%,这不过是一家公司的市值,其他的如拼多多、京东、网易等等中国公司也在给美国股市增加市值。所以记住了,以后别再美股总市值去比上美国GDP来衡量市场的泡沫,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它已经失效了。
线上的全球化
说到全球化,有一个地方的全球化比商品贸易进行的更加迅速、更加彻底,这个地方就是互联网。
从这个角度看,美股已经不仅仅只属于美国。因为投资股票的本质是投资公司、公司的业绩是决定股票长期走势的最重要因素,业绩是什么?营收和利润,今天美国的巨头营收和利来越大的比例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这个比例甚至已经超过一半并且还在持续增加。
以谷歌为例,谷歌这样一家美国公司的总营收中只有46%是来自美国的,换而言之,美国以外的市场对谷歌来说比美国更重要,而且这些海外市场覆盖了更多人口、更多发展中国家、更具成长性,2019财年谷歌营收1619亿美元,有874亿美元来自海外,谷歌之外,其他几个巨头的海外比重也在不断扩大:
苹果一年2745亿美元的营收中,有55%(1509亿美元)来自美国以外、
脸书一年707亿美元的营收中,有56%(396亿美元)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
微软一年1430亿美元的营收中,有49%(701亿美元)是来自美国以外、
亚马逊一年2806亿美元的营收中,有40%(1122.4亿美元)北美之外的。
也就是说,就算
只考虑FAAMG这五家科技公司,一年内就有累计4602亿美元来自美国之外。
而且他们的增长趋势非常强劲,过去十年他们的营收平均增速超过了20%,从结构上看,美国以外的地区增长速度又快于美国本地,所以美国之外的平均营收增速肯定比20%更快。

作为对比,美国一年的贸易逆差也就是5769亿美元(2019年)。
所以川普也确实比较小心眼,他与其对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斤斤计较,不如给美国这些公司加把劲,在合理监管的同时给予硅谷和西雅图的科技巨头更多支持,而不是与他们为敌,因为这些公司如今是美国最拿得出手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力来源。
如果这五个营收国际化的科网巨头再按照过去十年的平均速度增长个1-2年年,五家公司的一年的海外营收很快就要超过美国一整年的贸易逆差了。再问,美国只有这五个全球营收的科技公司吗?不止,500个都不止,只不过这五个公司的营收规模最大而已,互联网时代下的跨国公司实力太强,强到让人细思恐极,也难怪美国和中国都在下功夫反垄断。
考虑到这些科网巨头的全球统治力和强大创新力,美国自己只有3亿多人,未来他们必然会有更大比例的营收来自海外。所以就算美国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表现糟糕,这些公司的业绩可以从海外得到补充。换句话说,这些公司只是创始人是美国人、上市在美国而已,他们的营收、全球员工构成、投资者都已经不像是一家美国公司了....全球化正在使得企业的国界变得不那么清晰,这是一件好事。
大水漫灌的终点
今年三月有一个消息,那就是瑞士央行趁着美股大跌,低位买入了大量美国头部科技股,包括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脸书。截至3月31日,瑞士央行持有微软45亿美元的股票,持有44亿美元苹果股票,持有32亿美元亚马逊股票,持有的谷歌和Facebook股票分别为27亿美元、16亿美元。
投资者常常开玩笑说,当市场崩盘时,央行会介入——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但这种介入一般都是降息、或者买债这种量化宽松。甩开膀子亲自进场买股票的央行很少。但瑞士央行就敢这么做,而且敢作敢当,不会假装不买股票,反而是公开地买股票,买那些龙头科技股,赚取了惊人的回报。
这个世界不只是美联储一家在放水,但在发达国家央行中,美联储放水相对来说还算是有底线的,欧洲和日本比美国更狠。这么多钱最终总要有个去处,在全球信息互通、金融互通的背景下,任何市场上的头部优质公司都会得到全球资本的追逐。
不光是美国的FAAMG、中国的头部公司也深受国际资本欢迎,比如美的电器就是A股第一个被外资买爆(触及28%外资持股红线)的股票....资本是非常精明的,他们会第一时间找到全世界值得买入的资产。
美国和中国部分板块的资本市场表现是世界最好的,因为就新经济来说,现在世界上最强的科技和互联网公司不是来自美国就是来自中国,欧洲虽然经济底子厚、社会福利好,但在新经济上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和中国。未来欧洲以反垄断、反隐私入侵、网络税等为由头的手段恐怕永远不会停止,这本质上是欧洲缺乏创新力的表现,因为他们缺乏创新力,所以培育不出FAAMG和阿里腾讯这种科网巨头,只能动用行政手段收罚金、收税。而交钱的科网巨头也不在乎每年交出几亿甚至十多亿的罚金,对他们来说相当于是用钱换市场,他们为了上千亿的营收,花这百分之一的罚金也挺划算...大家就这么达成了默契。
美股究竟是什么
曾经的美股确实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到了2008年之后,在全球化加深、全世界大水漫灌的背景下,美股发生了我们上文所说的各种深度变化,以至于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符号。这让美股在现有环境下更加易涨难跌,以至于一旦出现急跌就成了买入机会,今年三月便是一个完美的教科书式案例。
其实A股也同理,中国正在加快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未来A股的风格会变得越来越像美股。很多人没有发现,过去九个月A股已经走出了一轮慢牛,当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牛市之中时,那这个牛市就是慢牛。
本质上看,美国资本市场从上市公司营收、参与者来源来看,在过去十多年经历了一场深度的国际化,算得上是一场顺其自然的金融开放。当美股市场上的公司营收来自全球、资本参与也来自全球,那它就不再仅仅属于美国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只不过为全球公司和无数投资者提供一个规则成熟的具有高标准的平台而已。而对于我们中国投资者来说,也应当顺应趋势、坚守常识,这样才能有效过滤掉那些居心不良的垃圾信息。
欢迎点在看、转发朋友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