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残障为什么还要出门”“净给社会添麻烦”“你弱你有理”,从争议盲人该不该出门,到如何看待那些始终搞不懂健康码的老年人——指责“老弱病残”为什么要给社会添麻烦的声音在今天的舆论场上是如此理直气壮。
今天是国际残障日,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如何看见残障人士、思考残障人士的基本权利?又如何建立起对边缘人群最基本的同理心?
C计划主创蓝方,与你分享最近的思考。
/ Dadu Shin /
在刚刚过去的三周时间里,我们陪伴孩子阅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为知名的聋盲人士,在这篇与其自传同名的名篇里,凯勒表达了她最深刻的渴望。她渴望看见,看人、看城、看电影;她更渴望走出门,去博物馆、美术馆,去郊野乡村,去周游城市、攀爬高楼。

她的渴望有多强烈,背后的缺憾就有多深重。然而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对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的残障人士而言,凯勒当初表达的渴望,仍然是他们的奢望
在课堂上,老师问孩子,你们有在公共场合看到过残障人士吗?
孩子们从脑海中搜刮出零星案例,大多数人坦白“极少或偶尔看到”。紧接着的问题便是,为何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残障人士会如此之少
/ C计划课堂给孩子展示的盲道 /
在观察了诸多奇葩的盲道照片后,孩子们不难给出答案:因为缺乏协助他们出行的无障碍设施。
那为什么缺乏这些设施?
是人们不知道残障人士有出行的需求?是人们没有能力设计、提供更好的出行设施?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愿意为盲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呢?

孩子们首先排除掉“不知”——怎么会不知道残障人士也需要出门呢?紧接着在“不愿”上,他们发生了分歧。一个孩子说,既然我们大街上都有盲道了,说明有关部门是愿意提供相应设施的呀;另一个孩子则尖锐地指出——如果是真的愿意,他们就不会把盲道修成那个样子了。“很多人还是很排斥盲人的,觉得我不是盲人,就不必在意盲道到底是怎么弄的。”
现实生活对残障人士的排斥和恶意,有时甚至超出孩子们的认知。今年九月,当一名盲人短视频博主将自己艰难的出行遭遇发到网上时,评论区铺天盖地的留言:“看都看不见还出门给人添什么乱?”“公共设施是为多数正常人服务的,总不能要求事事都将就你吧?”“优胜劣汰、成本太高!”……
“既然看不见,就不应该出门”——当老师将这样的网友留言打在屏幕上时,课堂上响起激烈的反对之声:残障人也是人,为什么不该出门?
/ Brian Rea /
老师再三询问“有没有人支持这样的观点”时,终于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而他的出发点却足够善良:盲道都修成那样了,盲人还出门的话,很容易受伤。对他的顾虑,似乎不难回应:盲道“修成那样”,是盲人的错还是铺设盲道的人的错?为什么要因他人的过错而“惩罚”盲人无法出门呢?
“出行是残障人最基本的权利”——在孩子们看来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在成人的世界里,却会卷起这么些波澜。从争议盲人该不该出门,到如何看待那些始终搞不懂健康码的老年人——指责“老弱病残”为什么要给社会添麻烦的声音在今天的舆论场上竟是如此理直气壮
对这些声音的反驳并不复杂。
最常见的一种论证,便是“你也会有那一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老弱病残”。例如面临出行不便的,不仅是残障人,也会有坐轮椅的老人、推婴儿车的父母、腿脚受伤的运动者。方便少数弱势群体,就是方便我们自己
除了这种功利的视角,一个社会对“老弱病残”的支持,既出于最基本的同情与善的冲动,还有对社会正义的反思与重构。残障人士所处的障碍状态,既非他们自愿的选择,也非缘于他们的过错。一个公义的社会不应让一个个体,因为无法归咎于他自身的过错,而独自承担不利后果、陷入困顿状态保障弱势群体最基本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一个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优胜劣汰在丛林社会天经地义。而人类早已走出丛林,建立道德秩序。如何对待所谓的弱者与少数群体,正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真正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已经到了2020年,为何这么基本的道理,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讲?为何如此基础的共识,在我们的社会依然缺失?
课堂上,一个孩子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回应——那是因为说这些话的网友们没有体验过盲人的生活。“如果他们体验过,如果他们会换位思考,就不会这么说了。”
怎样让他们体验盲人的生活?
或许答案并不复杂。
同理心的培养,人文阅读是路径之一。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接触更多元的文字,读到不同视角的故事,将自己设身处地代入不同场景与他人产生链接,自然也将更容易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课堂上,孩子们会体验“蒙眼十分钟”的活动,会将自己代入凯勒的境遇,感受她与世隔绝的绝望、学会沟通交流时的狂喜。
/ C计划课堂上孩子体验盲人的生活 /

而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的滋润渗透,则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在C计划的春季课程里,孩子们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后讨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出镜率最高的篇章之一,便是巴学园里的运动会。校长先生故意改变全校接力赛的规则,例如跨越台阶时不许一步连迈多级台阶,在运动中向来只能垫底的发育迟缓的高桥君,终于因为其“短手短脚”而取得巨大优势,骄傲地拿下第一名。校长先生希望高桥君能记住夺冠时的喜悦与自信,而那些与高桥君一同奔跑游戏的孩子们,则会记住每一个人都是如何被温柔对待。
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培养有同理心与公义感的年轻一代。这也是C计划想一直做下去的事。
这堂课最后的讨论,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部分——用各种各样的“脑洞”,去解决“不能”设计出好的无障碍设施的问题。孩子们被世界各地一系列无障碍设计所惊艳,自己也不断冒出一个又一个新念头。
课程结束时,我们收到一位妈妈发来的留言:一个孩子上完课,立志要成为一名研发助盲产品的女工程师。
愿她梦想成真。

最新课程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尊重弱势群体,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公义感?
C计划研发的在线思维读写课将通过与孩子深度阅读经典书籍,帮助孩子思考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者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排版:鱼香
点“在看”/留言互动
不错过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