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当娃还是小宝宝的时候,每天光折腾吃喝拉撒睡就累得够呛,恨不得塞回肚子里去。可是等她进入烦人的幼儿时期后,才发现还是小时候好,至少不会说话不会反抗,毕竟比起和娃斗争的心累,身体的疲劳根本不算什么。
大人和娃之间的“权利斗争”,是所有家庭都会有的问题。因为小娃们慢慢长大,他们的自主意愿越来越强烈:今天穿什么衣服,去哪个公园玩,睡前读什么绘本,都要Ta自己说了算。
有的时候,家长可以接受孩子的要求,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另一些时候,孩子们的行为超出了家长能接受的范畴,孩子无法满足,哼唧抱怨肯定免不了,严重的时候还会满地打滚,家里鸡飞狗跳。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也经常遇到孩子的“行为问题”(我相信每个小娃家里都有),又很苦恼不知道如何应对,下面我要推荐的这本绘本,可以和3岁以上的小朋友一起读读看,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
做选择是我的超能力
因为安娜本身是难搞型的娃,从她1岁开始,关于孩子社交与情绪发展的绘本我们买的不少,但也不知道是我读书的方式不对,还是娃因为知道是在“说教”所以不感兴趣,我感觉对她起到的帮助不大。
当我偶然在亚马逊上看到“What should Danny Do“(Danny应该怎么做?)这本互动书,有上万条评价并且有4.8星,出于好奇我买回来了。
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绘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以为主人公Danny做选择,决定故事走向。所以虽然只有一个开头,但根据每次的选择不同,最后会有九种不同的结局。
故事从Danny早上起床开始,和每个小朋友一样,他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每次Danny遇到新情况时,书中会给出两种选择:一个是“好的”,父母希望看到的行为,而另一种是“坏的”,也是孩子们经常让大人感到头疼的行为。
书里的第一个问题是,Danny发现弟弟Charlie在用他最喜欢的忍者盘子吃煎饼,而自己只能用字母表的盘子,和妈妈起了争执👇
这时Danny有两个选择👇
a.是接受字母盘子,好好吃早饭? 翻到第26页
b.还是大喊大叫,直到拿到忍者盘子?
翻到第16页
如果选择a,那么Danny不仅可以享受美味的煎饼,还和妈妈说好下次让他用忍者盘子👇

但如果小朋友帮Danny选择了b,那么不好意思,Danny不仅拿不到喜欢的盘子,还要承担自己发脾气带来的一系列自然后果👇
后面的问题也都是和小朋友的日常生活非常相关的。比如朋友弄坏了你的东西要不要发火,可不可以偷偷吃糖不告诉妈妈等等。随着故事的展开,孩子们会感受到自己每一次选择的力量:当你做了一个“坏”选择,可能故事会变得有点糟糕;但如果下一次能做“好”选择,同样会拥有美好的一天。
非常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做了“好的”还是“坏的”选择,安娜都会和我确认“是我帮Danny选的”,赋能对小孩子来说真的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给“实习超人”多一点耐心
我们第一次读这本绘本时,安娜选择了所有问题的“正确”答案,出乎我的意料:真实生活中她几乎都会选择“错误”的那个行为。
所以4岁小朋友在情绪稳定时,其实是很讲道理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每天和她碎碎念要怎么怎么做,其实人家都知道的。只是和大人一样,“大道理都懂,小情绪难控“(娃的情绪可能更大)。当激烈的情绪来袭,那些“正确”的选择通通被娃抛到脑后,只剩下哭闹、大喊这些最原始的反应。
在《全脑教养法》这本书里,丹尼尔博士告诉我们“上下脑”的不同:控制本能的下脑出生时就已经发育得很好,而帮助我们理性思考的上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育完全。
(图片来自《全脑教养法》,作者丹尼尔·西格尔)
而当小娃们情绪失控时,他们无法理智思考,也听不见大人的说教,只能用自己最本能的下脑反应去处理。
遇到娃激烈反抗的时候,大人用权威、恐吓等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也许偶尔能让娃服从,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能和娃建立情感链接,让他去冷静下来用上层大脑去思考,整合上下脑功能,可能孩子自己也会作出更好的选择,化解问题。
当然因为孩子还很小,千万不要指望能一夜之间就能变得冷静讲理。孩子们需要很多次的练习,才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本能反应。就像书里写到,Danny是一个实习的超级英雄,孩子需要大人给他们更多时间和耐心去成长,控制自己情绪的超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安娜之前对我很生气的时候,会忍不住举起她的小拳头想打我,我会及时抓住她的手,告诉她“我知道你生气了,但打妈妈是不对的“,她马上停下来说对不起,然后大哭起来。我多制止她几次后,她自己会很快意识到这是不对的,自己把举起的小手又放下。看到她努力控制自己的样子,我也为她感到开心和骄傲。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共读情绪类绘本只是帮助孩子社交与情绪发展的一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是家长在于孩子日常互动中的“模范”作用,言传的效果再好也不如身教。

最后说说这本书上万好评下,为数不多的差评:
有的家庭采用“温和教养”,所以无法接受书中让孩子接受自然结果的方法。
这是我一开始没有想到的,可能和我本身并不认同完全靠“感情”去感化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关。所以如果你的教养方式非常温和,完全信奉“爱与自由”,可以先拔个草,可能这本书并不适合你。

更多精彩内容
婴儿睡眠引导(IMPI国际母婴睡眠咨询师专栏)
北美育儿火书系列
侧尔倾听(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专栏)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