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业昌经常会出现在湖畔的面试场上,作为学长面试官,他参与了四届、五届、六届和今年七届的新生面试。有趣的是,他自己作为候选人,也报名了一届、二届和三届的面试,经历过前两次的失败,他直到第三次才通过面试,进入湖畔。
近期,我们回访了三届学员方业昌,和他聊了聊那些他在湖畔的经历和感受。
一旦真实了,你才能认清自己是谁,你在哪儿,从哪儿来,又想去哪儿。湖畔是一个能让创业者真实做自己的地方。
方业昌:
湖畔三届学员、慧科教育/开课吧创始人。
作为学长面试官,我参与了湖畔四届、五届和六届的面试,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些没有被录取的同学。每个人来湖畔的心态不尽相同,面试完之后,你会发现有的人不需要来、有的人不适合来、有的人没有意愿来,当然也有本来意愿不强但面试后很想来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面试前后的变化,往往被拒绝的那一刻,创业者身上最真实的那面才会显现出来。
我自己报名过湖畔第一届和第二届,都被拒绝了,直到第三次才被接受。所以我做学长面试官的时候就特别有感受,觉得这个同学像我第一次面试的时候,那个同学像我第二次面试的时候……
面试后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check邮件,看看收件箱没有,垃圾箱也没有,还反复确认报名时的邮箱地址有没有填错,我高考都没这么紧张过,最后等到了一封姗姗来迟的未录取邮件。那种感觉就像我看到了一道光,然后门“哐唧”一下又关上了。
报名第二届的时候,我连面试都没进。
两次失利反倒引发了我的思考。湖畔第一届招生是2015年,也是我们公司最顺的时候。因为湖畔的拒绝,我让自己稍微冷静了一下,第一次开始向内看。我尝试问自己创业至今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当下的顺利是不是真正的顺利?
到报名第二届的时候,公司开始出现很多管理和组织上的问题,也慢慢感觉到组织和文化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其实特别重要。湖畔这盆“冷水”泼得很及时。如果第一届就被录取,公司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因为我的虚荣心一定会被更加放大,会更加无视自己的问题和缺点。
后来我在面试中发现很多跟我当年一样的创业者,你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问题,哪怕一个模糊的问题都看不到。但对于问题的思考本身,无论对创业者自己还是对湖畔,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到第三届报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状态就很适合了,因为身上真的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使命愿景的问题、组织的问题、战略的问题等等。当时也的确是我最焦虑的时候,需要对这些问题做深度思考。
虽然前两届没进,但我从来不觉得我的学习起点只是从三届开始。从第一次接触湖畔,我其实已经入学了。湖畔虽然没给我发录取通知书,但给我造了个场,让我自己先修炼,上了一堂校外选修课,我觉得挺幸运。
入学后就真的有那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从最早报名时的虚荣和自我麻痹,到第二届开始意识到问题,到第三次终于抓住机会,这种满足感极强。
我原来不知道组织和文化的重要性,来了湖畔后,不可避免地会受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影响,很自然地也想在公司应用,但我很快发现,当你刻意要做文化的时候,就容易变得功利。尤其当你想把文化和组织当成治理公司的一个工具或一套KPI,这样就一定做不好。
过去几年对我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变的过程,今天慢慢在文化上找到一些感觉。比如装修这件事,到目前为止,公司的所有装修都由我设计,我从来没把它当成是行政部的事。
因为我认为这就是文化的物理载体,为什么我要在公司建一个图书馆?并不只是让大家有机会看看书,而是创造一个场和一个符号,让文化有一个附着物,而且我们还有专门的系统,所有的图书不是公司采购好放上架的,一定是大家自己捐的,比如分享对各自人生有巨大影响的书。这里面既有信任,也有传承,同时还能互相学习。
再比如我们刚搬的办公楼,上电梯就得刷卡,HR在和园区对接统一办理工卡的时候,总想等凑到足够多的人一起办,虽然会拖个把月,但这样操作方便。我就感觉不舒服,我认为一个新员工进来,他应该在第一天就拿到自己的工卡,这是对他最基本的尊重。
不光只是一张卡,上面还要有他本人一张非常精美的照片,仪式感非常重要。我从来不觉得那就是一张工卡,那应该是员工对自己身份的自我认同,这些东西也都是我亲自设计。
种种这些细节,我总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假如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想问题?回到这个原点,文化就能做出来了,而不是机械地去模仿阿里或者华为。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湖畔,我觉得湖畔是真实的。它未必是湖畔自己的定位,但的确是我的体感。湖畔非常关注创业者这个群体,也在持续研究这个群体,所有动作的落脚点都在人,而不只是商业。我觉得商学没有新旧之分,只不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但企业家精神一直源远流长。
真实的第二个层次来自湖畔的这些同学。这群人聚集起来后不装、好玩,反而同学之间的碰撞特别有价值。我自己也是做教育的,这种互动方式往往会带来特别好的学习效果。
每个同学都是一本书,既单纯,又复杂。创业者很多时候是孤独的,遇到这批同路人真的会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即便他拍桌子跟你就某个问题吵起来,我觉得反而是一种尊重,因为这意味着在产生共鸣。
思辨在今天变得太难得了,我经常反思我有多久没跟别人认真讨论问题了,而且大家在认知上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种共鸣或冲突就尤其有价值,像核爆一样。
我经常说,湖畔搭了一个场,就像熬中药一样,把锅架在火炉上,加好水,药引子是老师,我们这40多位同学就是40多味中药,就这么小火慢炖,最后出来的东西让每个人都受益,包括湖畔。到最后甚至已经超越了同学关系,我觉得认识这批人,是我巨大的财富。
为什么真实这么重要?因为它是很多东西的底层。一旦你真实了,你才能认清自己是谁,你在哪儿,从哪儿来,又想去哪儿。这些问题原来你可能也有答案,但因为一丝丝的不真实,你总想掩盖什么。
就像剥洋葱一样,只有当表皮被一层层剥去后,才能抵达最鲜嫩的内核。但我们往往会在客户、员工甚至家人面前伪装,很难把最真实的那面表现出来,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设,比如你需要树立榜样或传递信心,这些都没错,但最后总有那么一刻,你需要对自己真实。
湖畔是一个能让创业者真实做自己的地方。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所属于自己的湖畔。这所湖畔大学是什么?有可能是你遇到的一个醍醐灌顶的指路人、有可能是一群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可能是一个让你产生强烈自我反思的场景。但不管是什么,我相信你会在某一个阶段,一定需要一所自己的湖畔。

采访| 元仔 | 编辑| 鑫磊
视觉设计 | 曹婧艺 | 主编| 陈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