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估计到看到了一条消息「成都进入战时状态」
是的,成都疫情反扑了,今天新增了3例新冠肺炎。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今天被挂在热搜上不是疫情,而是一个女孩。
她就是此次成都疫情的感染者之一:赵某。
这名今年刚满20岁的女孩,不幸与家人一起感染了新冠病毒。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她这一感染,招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人肉。
其中最为流行的一个版本莫过于某网友传出的一系列截图。
这个近似于警方调查的文本,详细记录了赵某几乎所有的隐私信息。
不仅将她的姓名,年龄,住址,身份证号全部公布,还将她12月2日至7日间所有详细行踪曝光。
这还没完。
随之被挖的,还有赵某的“微信”。
甚至是她前一天跟朋友的“聊天记录”都一览无余。

这上面的信息集合起来,一名一晚转场3个酒吧的放荡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但实际上,包括微信在内其实都是假的,甚至连照片都是假。
一个年轻女孩去了酒吧,因为过后确诊新冠,就被全国网友钉上了
「浪荡」
的标签。

这魔幻的一面,居然真的发生了。
1。
这个闹剧是在12月8日0时成都发布疫情开始的。
经过调查,此次疫情前两位感染者均是老人,分别是71岁的赵某和69岁的卢某。
两人系夫妻关系,而赵某的孙女便是此次事件的女主角。
从官方给出的资料中明确指出,孙女赵某是密切接触感染。
而姑娘也确实挺能跑的,一个晚上几个夜店转场,横跨成都五个城区。
途中还没戴口罩,有多少密切接触者都无法预估。
可这件事说到底讨论重点应该是防疫消杀,可舆论却拐了另一个维度,变成了指责女孩滥交和不检点。
例如不少人调侃女孩转场5次没有被人带走是长相问题。
或者直接将其称为外围女。

以恶俗言语攻击。
更过分的是,直接整出了个4号和5号病人李泽帅和陈智亮,然后按在赵某身上,凸显赵某的“浪女”人设。
甚至还去扒了别人的照片来当作赵某的实拍照,给照片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人果然是唯恐天下不乱,就想着把赵某狠狠按在地上踩踏。
而事实上赵某看似到处玩乐,实则是在找工作,直接推翻了此前所有的臆测。
这些网友不知道看到这个,想的是什么?
是不是又想说什么正经人谁去酒吧面试?
说到底,对于恶心的人来说,只有他们想,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恶心搭上。
但不知道这些人是否知道,他们此刻正在违法?
根据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
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也就是说,泄露她的隐私的人,一个个都违法了!!!
2。
不过,这样的事情早就不是个例了。
11月初上海浦东新增一例本土确诊病例,可没过几天,该病人的具体信息就开始疯传。
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密切接触者的详细信息。
信息详细到什么程度?
根据曝光者的叙述,档案里除了详细的身份信息外,居然还有病人的家属信息,所住楼层,甚至体脂率这种东西都有。
这样详尽的档案,如果被不法分子拿来伪造身份简直是绰绰有余。
可当爆料人提出质疑的时候,得来的回应却是:隐私没疫情重要。
好一句隐私没疫情重要。
这种人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道如果泄露的是他们自己的信息,还说得出这句话吗?
另外一边,这些人的隐私泄露后引起其他人对疫情的重视了吗?
没有。
反而是成了网友们吃瓜的笑料。
比如刚我说的这位病人,因为是转了几趟地铁陪心上人吃个饭逛个街,还给人笑话。
而且还有人直接无端猜测女方就是个小三。
难道这就是公开病患隐私的用途吗?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天津。
11月20日,天津疾控中心报告在瞰海轩小区接连发现8名感染者,而王某某就是其中一例。
可也就是这次确诊,王某等几名感染者的信息被恶意公开。
这份名为《关于天津市泰达医院报告一例新冠肺炎阳性检测病例的初步调查报告》的档案在社交软件疯传。
上面记录了王某和家人的详细信息。
王某的手机开始不停接到骚扰电话,除了安慰的,更多是质问。
一切让他苦不堪言。
这种所谓的以泄露患者隐私达到保护全体人员利益的行为。
说白了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害人借口。
3。
还记得年初排挤武汉人,公布武汉人身份信息的做法吗?
当时名单上的人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甚至被逼无奈换了手机号码,这件事老徐我记得我还为此写了文章。
结果呢?
2020年都要结束了,同样的事情还在不断发生。
果然,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从上海到天津,从天津到成都,患者依旧受到了一样的对待。
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赵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是感染了新冠,当时她的爷爷奶奶有些咳嗽。
请问,如果你的爷爷奶奶快80岁的人有咳嗽,你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肯定是确诊了新冠吗?
答案是否定的吧?
那既然如此,说她「有罪」,又算什么?双标吗?
如果非要说赵某真做错了什么,唯一的错就是不戴口罩。
根据资料,女孩外出的这段时间除了在地铁外,就没有戴过口罩。
这很符合目前大部分国人的心态,认为疫情过去了口罩不必戴了。
可每每要有这样的事件才让这些人暂时戴上口罩。
亡羊补牢可不是每次都奏效。
戴口罩,真的很重要。
而面对感染者,我们是否要以更为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更值得思考。
没有人愿意被感染,更没有人愿意被公开隐私。

在事实还未清楚之前,主观地定义一个人的思维逻辑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更是对人格的赤裸裸践踏。
别忘记了,疫情不会因为你的网暴而结束,我们真正的敌人,是病毒,不是那个20岁去酒吧面试的小女孩
放过她,好吗?

打赏

郑重提醒
因最近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推送规则改了,很多小伙伴反馈没有及时看到更新的文章,根据最新规则,建议如下:多点击阅读经济学人壹周刊不同文章,成为“常读”用户;或看完文章常点右下角的“在看”。
各位朋友,因一些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现在想做好一个号,很容易触碰红线而被封号。为了不失联,请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备用号,有些不方便推送的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篇篇精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