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 击 青 年 大 院关 注 我 们 👆
马云又输了一局。
11月29日,前华纳音乐市场总监相征的一条微博,告示了虾米音乐的退场。
再加上虾米日薄西山的迹象,还有官方的不予置评。
商场如战场,不是弱肉强食,就是成王败寇。
虾米的“死去”,怕是已成定局。
遥想鼎盛时期的虾米音乐,全国上下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2013年,虾米就拥有了2000万注册会员。
更是手握S.H.E、五月天、EXO等众多歌手的独家版权。
你们一起上,我虾某又何惧?
可短短几年,虾米迅速没落。
被后辈QQ音乐、网易云音乐赶超,甩的连尾烟都看不到。
至于原因。
有人说,死于理想主义;有人说,死于版权大战。
但他们都忽视了真正站在虾米音乐背后的人——
阿里巴巴。
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两极之一,阿里巴巴拥有无法估量的用户和财富。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能被阿里巴巴投资收购,本该收获莫大的助力。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每一家被它相中的公司,却在未来几年内,相机走向衰落。
出道即巅峰,虾米音乐,只是其中之一。
前段时间,蛋壳公寓暴雷。
16万租户贷款给蛋壳的租金,被它挥霍一空。
蛋壳公寓的北京总部门口,挤满了前来讨钱的租客和房东。
这一幕,像极了两年前的ofo破产事件。
同样是年末,成千上万名用户在ofo总部门口排起长队,等待退还押金。
不一样的是,蛋壳瓦解是长租公寓本身就存在巨大隐患。
ofo败北,除了自己经营不善,似乎还有阿里巴巴的影子。
2015年,ofo横空出世,迅速跻身全球共享单车巨头,成为估值40亿美元的商业独角兽。
当时的共享单车领域,ofo和摩拜狭路相逢。
阿里巴巴先后投资30亿元人民币,下注ofo。
腾讯也是豪掷了几千万美元,战略入股摩拜。
一场商业竞争,变成撒币大战。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ofo惨淡出局,创始人欠下16亿押金。
摩拜纳入美团,创始人实现财富自由。
阿里巴巴的30亿,就换来一堆破铜烂铁。
这难道是魔咒吗?
回想阿里巴巴投资的公司,不是经营不利,就是黯然退场。
几乎很少能得到善终。
口说无凭。
不信,你瞧。
2013年,「滴滴」和「快的」大战进入白热化,打的那叫一个昏天暗地。
你补贴一块,我就补贴两块。
你今天烧4000万,我明天砸5000万。
那段时间,钱都不叫钱。
表面上,是两家创业公司在神仙打架。
明眼人却知道,其实是腾讯和阿里的对拼。
腾讯率先投资「滴滴」2亿,阿里巴巴赶忙拿出5亿给「快的」。
大家都舍得烧钱,但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还是倒下了。
奇怪的是,2014年腾讯的总市值不过才1500亿美元。
而恰逢纽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是腾讯两倍有余,高达3769亿美元。
输给腾讯,有点蹊跷。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优酷身上。
作为国内长视频网站的NO.1,优爱腾三个字的排序,就可以看出它的地位。
直到2014年,阿里巴巴联合云锋基金,以12.2亿美元入股优酷。
讽刺的是,这边阿里巴巴刚入股。
第二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月活就超过了优酷。
有数据显示,2015年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月活分别为2.73亿、2.03亿、1.44亿。
难不成,有人给阿里巴巴下了降头?
呸呸呸!
2018年的「偶像元年」,优酷更是被甩开一大截。
从自制剧数量、付费会员到日活,全面掉队。
就连阿里巴巴自己,都想放弃优酷这个干儿子。
转身又从福利院领养了一个。
纵观阿里巴巴投资收购的所有公司,虾米音乐、ofo、快的和优酷并非个例。
饿了么、天天动听、魅族、UC、豌豆荚……
一系列明星公司,都在它的宠幸下,日薄西山。
虽说投资有风险,但阿里巴巴相中的也不是什么仙股或破落公司。
恰恰相反,还都是昂扬向上的行业龙头。
难道说阿里巴巴是商界柯南吗?
走到哪,死到哪。
非也。
虾米音乐们的衰败,不是偶然。
而是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下,水土不服导致的枯竭而亡。
提起投资,人们总喜欢拿腾讯和阿里巴巴做比较。
不仅是因为宿敌关系,还因为双方的投资理念完全不同。
简单两个字概括:
腾讯是「扶持」。
阿里是「占有」。
回看2018年双方的所有投资事件,阿里巴巴明显更倾向战略投资,进而控股收购。
腾讯则更多追求的是互利共赢。
可见,腾讯投资时,不求我拥有你,只求你能给我赚钱。
所以,提起拼多多、京东和美团,你从不会觉得它们是腾讯阵营的公司。
哪怕是全资收购的拳头公司(开发《英雄联盟》的公司),你也看不到一丝腾讯的影子。
阿里巴巴则有野心的多。
赚钱不是第一要素,你必须纳入阿里巴巴生态系统,成为其中的一环。
每一位外来者,都将回炉重造,注入阿里的血液、阿里的理念和阿里的文化。
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名字——阿里巴巴。
UC、优酷土豆、阿里影业、虾米音乐组成阿里大文娱。
淘宝天猫、蚂蚁金服、菜鸟网络、饿了么、盒马鲜生构成阿里本地生活闭环。
它就像一个大家族,所有公司都只是族员。
大家的利益,远远高于小家的利益。
哪一环出了差错,再买一个就是了。
ofo、优酷、虾米就是先例。
一旦倒下,还有哈啰单车、芒果TV和网易云音乐补位。
不用担心生态链崩坏。
这也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掌控欲极强。
它每次投资收购一家新公司,空降高管已是常态。
创始人离职、原班团队被拆解更是家常便饭。
从早先口碑网的李治国、优酷的古勇锵,到后来虾米音乐的王皓、UC的何小鹏。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创始人出走是大忌。
但阿里巴巴不在乎这点,始终我行我素。
脉脉上有个问题:
“你最讨厌的同事来自哪个公司?”
无一例外,回答全是阿里巴巴员工。
他们身上散发的阿里味,别人看见就想躲得老远。
不光其他公司,就连阿里员工自己,也吃不消。
那什么是阿里味?
喜欢拽各种专业名词;
职场PUA严重;
说话模棱两可;
……
因此,一旦阿里高层空降被收购公司,先不说团队大换血需要时间,业务方向更替得费精力。
老员工光是适应阿里化就得一两年。
哪有心思搞业务。
许多公司,都在阿里化的过程中脱节,丢失大好机会。
即便强行融入,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被活生生掰成四不像,空有皮囊,丢了灵魂。
你看:
口碑并入饿了么后,存在感被大众点评和美团蚕食殆尽。
UC浏览器这两年愈发臃肿,国内市场份额远不如前。
它们都成为了阿里巴巴这颗参天大树下的养料。
用自己的血,为其延续生命。
今年双十一,有个特别糟心的现象。
微博沦为了半个淘宝。
从开屏广告,到信息流广告,还有各种贴片链接,全部会跳转至淘宝。
像我这种新媒体从业人员,每天都要上微博找选题。
结果选题没找到,淘宝购物车满了。
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刷微博,还是逛淘宝。
遭殃的远远不止我一个人。
原本使用体验就糟糕的微博,一时间怨声载道。
反正我是果断换成「微博国际版」,让自己清静一点。
不仅仅是微博,双十一期间。
阿里系众多公司,都成了淘宝天猫的中转站。
支付宝、优酷土豆、UC头条、小红书……
条条大路通淘宝。
毫不顾忌用户体验,也不担心自身口碑。
因为这一刻,它们只有一个名字——阿里巴巴。
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巴巴需要构建生态系统,并且逼迫所有投资收购的公司纳入其中的原因。
众所周知,腾讯是社交起家,阿里是电商起家。
基因不同,导致二者的流量导向也完全不一样。
腾讯是流量的起点,阿里是流量的终点。
腾讯手握QQ、微信,别看社交软件自身变现能力不强,但它是最强的辅助。
可以将流量导向投资收购的公司,借它们变现。
反观阿里。
自己就具有变现能力,但必须依赖流量供给。
淘宝天猫不像QQ、微信,用户对它们没有依赖性。
它们没了,还有京东、拼多多可以用。
毕竟更换购物APP,并不是一件需要太多成本的事。
那淘宝天猫的流量从哪儿来呢?
自然是阿里生态系统里的每一环。
它们就像一个个供血袋,将自己的流量输往腹地的淘宝天猫。
这种单方面索取的模式,养活了淘宝天猫,却榨干了其他产品。
回看今年双十一,淘宝天猫首次将战线拉长。
42天狂欢,只为那一串明晃晃的数字。
观众对双十一的免疫力越来越强,但阿里巴巴自己却越陷越深。
今年拉长战线,明年拖更多产品下水。
原来,沉浸在“买买买”狂欢的,从来只有阿里巴巴自己。
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个樵夫叫阿里巴巴。
有一天,他意外发现强盗在山洞里藏了宝藏。
只要站在门口喊“芝麻开门”,就可以进去。
起初,穷怕了的阿里巴巴比较自私。

每天偷偷喊“芝麻,开门”,为家里拿点钱财。
但随着一系列故事发生,阿里巴巴杀死四十大盗后,没有独吞山洞的金银财宝。
反而将它们,统统分给穷人。
而现实世界里的阿里巴巴,杀死强盗后。
却依然在叫着:
“芝麻,开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