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四届的公开答辩已经过半,在过往20多位同学分享的内容中,有很多人讲到了组织话题,而这一话题中绕不过的一个讨论点就是空降高管。
毫无疑问,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都需要引进外部人才来补足自身短板,将企业带向进阶之路,但空降高管就像一门“玄学”,成功与失败的机率同样高,有企业因为找对了人,变了模样;也有企业因为找错了人,贻误了发展时机……无论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在这个问题上都栽过跟头。在后台,很多创业者都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时常在评论区展开讨论。
今天,我们专门摘取了瞿芳、吴兴杰、吴丰礼、王鹏四位同学公开答辩中关于空降高管的分享内容,希望提供一个横向对比的视角供大家思考。
下面请跟我一起回到“湖畔答辩LIVE”,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老人有埋怨,新人也不满意。”
奥普家居-吴兴杰: 奥普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企业。加入公司时,1981年出生的我是最年轻的高管。对我来说,想要变革,组织是一个必须要跨过的坎。
我的第一个做法是,大建组织、广招人。当时,奥普旗下七大事业部,N个中心在招人,为什么是N个中心呢?因为我自己都忘了到底有多少个。那时,我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面试候选人,从世界五百强、知名互联网企业到985、211高校,不惜广发股权,用真金白银去招人。
吴兴杰在湖畔答辩现场
结果就是:我们的研发团队扩大了6倍,组织频繁变动,一年动了15次。
这些人进来后,我用的原则就是“老人做新事,新人做老事”。这是在湖畔学到的东西,但我没理解背后的精髓,就贸然在企业里实验。结果公司新人和老人之间冲突十分激烈,而这些激烈冲突的背后不外乎这些原因:
第一、在招新人才过程中潜意识里高看了新人才,老人心中难免积怨。
第二、新人来做核心事业部压力大,虽然背景和知识结构很好,但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为求稳重会沿用老人原来的打法,让老人们更加“反感”。
第三、久而久之,我自己也会觉得新人辜负了自己的期待,开始对新人不满意,要干涉他们。新人又觉得才来了两三个月被干涉,没有施展的空间。所以,结果就是新人、老人都不满意,我成了孤家寡人。
“3年,换了十多个中高管。
拓斯达-吴丰礼:企业用错人,可以让一家公司倒退3年,而我在2013~2016年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2013年,拓斯达被《福布斯》评为中国非上市潜力企业100强,排在第30位。对于一个草根出身的创业者,领到一个《福布斯》发的奖还是有点懵圈的。然后,就有很多投资人来跟我谈融资,我们也启动了上市筹备。
马上要启动股改了,怎么能再用一帮“泥腿子”呢?一定要用高大上的职业经理人啊!当时就找世界500强公司的人,一个个谈,三年间,从总经理到部门总监换了十多个人,供应链、人力资源、品质控制、PMC全都换成了职业经理人。
吴丰礼在湖畔答辩现场
最后我发现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事情越来越糟。我们原本想借助职业经理人让企业正规化,结果原有的快速应变能力没有了,什么都是流程,什么都要审批,什么环节都卡脖子……部门墙有了,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没有了。
“请神容易送神难”,那2-3年对我来说特别煎熬。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两个问题:

一是迷信大公司的人才。因为我自己学历不高,就迷信有学历的;自己没有背景,就觉得500强出来的都很牛。反正别人有的我都想要,当时是很大的一个坑。
二是过分依赖职业经理人。我觉得从个人内心来说,就是“懒惰”,不愿意学习,不愿意事必躬亲,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交给“保姆”就可以了,反正我能力不行。
“空降高管成主角,原有团队靠边站。
思念食品-王鹏
 思念上市后,我们感觉到了差距,有了向大公司学习的欲望。我还记得,当时去参观了可口可乐郑州装瓶厂后,大家都深有感触,人家的车间实行6S管理,制度要上墙,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回来后思念就从用人开始改变了。

我们先从可口可乐、雀巢这些大公司找人,一招一大批,并且招人尺度很大。这些具有美国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进入公司后,确实体现了厉害之处。当一个企业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野蛮生长之后,还是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
当然,我也给请来的高管们高度授权,允许他们推行KPI管理,完不成KPI的最严重者可以开除,事实证明很管用。这套现代管理制度确实给思念带来了非常快的成长。
当时,我们觉得可口可乐、雀巢都挺好。其实,在快消品行业,台湾企业才是行业标杆,比如康师傅、统一等等。它们是第一批进入大陆的快消品企业,做得非常优秀,康师傅也被称为快消品的"黄埔军校",为这个行业培养了很多人。
因此,思念也引入了这些行业标杆企业的两个高层,虽然工资是其他高管的8~10倍,但我们也认了。反正我们当时一门心思想的是,如果有台企高管加入,思念的产值有可能翻一番,所以高薪酬也不是什么问题。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台湾高管管研发、生产和部分市场;西方高管管大部分市场;原来的老员工们都做副职,做基层工作。一把手和空降的高管有老板支持,原有的团队只能被边缘化。
“一个公司有三种管理语言。
思念食品-王鹏 当时的思念,有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一种是我们原本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可口可乐等西方管理模式,还有一种是康师傅、统一等台企管理模式,当三部分人马各管一块时,势必会带来混乱。
那时当CEO也挺累的,因为公司有三种管理语言:具有西方管理经验的高管来自世界500强,自认管理方式是对的;台企干部最接地气,在大陆是现实的成功者,坚持按这种方式发展;本土团队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是自己打下了基础……
有了KPI管理后企业确实发展很迅速,但高管换了差不多后,我忽然发现公司的效率立刻降了下来。公司时常出台新制度,重调组织架构,以致于组织架构图出了很多版,到最后连人力资源部门都分不清楚了。
王鹏在湖畔答辩现场
后来,我越来越发现,大规模引进外部高管暴露出了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是急于追求短期利益。空降高管需要在短期内用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无论从他的角度还是我们的角度看,这都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成为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他会为了迅速做出业绩,把一支最主力的产品降价,然后再做一支更低价的产品,靠低价策略,靠规模优势来拉动增长。
问题在于,思念在行业里一直走的是产品差异化路线,是一条向上走的路径,但他的产品策略实际是往下走。虽然在短期内迅速取得了业绩增长,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第二个是与原有团队融合的矛盾。这可能是很多公司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最严重时,空降高管和原有团队已经完全无法沟通,他们只能再招人来配合自己的工作。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控制,他们会惯性地认为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习惯都是正确的,不会在意这一套在思念是不是适用;如果感觉到原有的文化、组织的习惯和他不一致,他一定会换人,而且是整批的换人,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这让我意识到了危机。2010年前后,国标中有一条内容需要修订,但修订进度非常慢,导致冷冻行业发生了一次危机。这次危机让整个行业中所有企业的发展都停顿了1~2年,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思念也不例外,组织非常混乱,企业经营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一方面要到处处理外部危机,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依然混乱,三方“打架”不断,忽略了客户、政府等关系,使得一年的营收下降了40%,损失了好几个亿。
件事折腾了我们近三年时间:第一年处理危机;第二年理清内部管理,清理干部;第三年才逐渐恢复正常。但这三年,竞争对手的营收超过思念1倍,而人员仅有思念的一半。
“核心高管的offer应该创始人亲自谈。
小红书-瞿芳我们招聘高管,往往是通过两三个小时甚至是五六次的两三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恳谈来决定,但我们真的能因此就完全了解他过去的工作情况吗?其实不行,所以我在招聘高管的时候还会加上非常重要的、与众不同的一关,叫谈offer。
在很多公司,谈offer的工作是HR在做的,甚至很多公司是猎头在做,但我建议公司最重要的高管的offer还是要创始人自己谈,谈offer才是你们彼此之间真正开始相互了解,才能做出最真实的选择。
很多候选人在面试的时候说我真的不在乎钱,特别不在乎,多给我点期权就行了,我特别看好公司的未来。结果来的时候就说: “期权我可以少一点,但是我的现金部分不得少于多少多少。”谈完了钱,又问“我坐飞机能不能坐商务舱?”
我相信所有创始人,内心都愿意为真正带兵打仗的将军付代价。但假设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候选人的薪酬,而是真实工作中我们要一起打的仗呢?假设我们讨论任何一件事情,都得经过5-6轮的讨价还价,这个仗还怎么打。
对我来说,谈offer并不是谈判的过程,而是再次了解一个人的过程。我的核心观点是,识人不是识过去,一定是识未来——他对未来的选择,才是你们能不能一起走下去最重要的因素。
瞿芳在湖畔答辩现场
“先想清楚引进高管可能带来的伤害。
思念食品-王鹏思念在空降高管上踩过的坑导致企业两年停滞不前,而对手则大踏步前进,跟我们拉开了差距。但经历这么一遭后,我们也做了一些反思,明白了一些道理:五年、十年之前的企业经营理论叫经营和管理,现在讲战略运营和管理,其实道理都一样,企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该发展的时候千万不要讲太多的管理。
并且组织的规范、完善、建设包括制度建设,需要一步一步来,改变组织最难的是改变人的习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组织的工作习惯,工作习惯不一定不对,提升管理也好,规范管理也好,科学管理也好,都要给大家过程来适应。
我还是坚信,从外部引进人才没错,对组织建设也很重要。但一定要有很好的规划,要想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个人能不能达到目标?除此之外,最应该想清楚的是,外部高管可能给组织带来的伤害是什么?如何规避伤害?
想清楚这些事后请高管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没有想清楚就盲目从外部引进高管,就会有极大的风险。现在去看,当时引入的高管中走了大部分,留下来的也都很优秀,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干。
虽然很多老将不被重用,但大部分人都还在,就是因为原来一起创业时的那种凝聚力还有,他们对企业有了感情。对待老将,阿里有“老人干新事,新人干老事”的理论,很有道理,老人要创造一些新业务。我们有一个经常提意见的老将,为了避免其在内部斗来斗去,我把他分拆出去做一个新的项目,现在也做到了十几亿的规模。
作为CEO,在经营中不犯错误是极其少见。错误犯的越早,你越有可能挽回,你越有可能从中得到体会,在未来做得更好,但也有两种情况例外,需要特别注意:第一,规模越大,错误代价越大;第二,关键决策期犯一次错误可能致命。
“要建立组织机制,而不是依赖天才。
拓斯达-吴丰礼: 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回顾拓斯达在引进人才上踩过的坑,我想给大家一些实际的建议:
第一、任何时候,1号位都要主动持续地学习。CEO自己认知的提升才能带动企业的提升。否则就像保姆带孩子,要带成你想要的样子,可能很难;
第二、建立组织机制,而不是依赖天才。找职业经理人就跟押宝一样,你永远不可能通过一两场的面试,就找到你想要的人。不管是相马还是赛马,最终沉淀出机制和流程,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不要盲目地相信“外来和尚好念经”。现在,我更多地是从内部去培养,去提拔;
第四、选择职业经理人,核心的关键是识别价值观,体现出来的是长久主义、成就他人、小我意识。从大公司来的人通常都有过去成功的路径依赖,他不成功,你也不会选他,但他的光芒会让你无法识别他。那些特别成功的人来了,很难跟员工打成一片,也对你过去的文化不了解。
“经营干部要自己培养,专业人才可大胆引进。
思念食品-王鹏过这么多坑,我们在空降高管问题上坚持的原则是,经营管理干部尽量自己培养,在企业成长的时间越长,越能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这部分干部在一些非专业的岗位上也会特别用心,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如果能力提高较快,又经过长时间培养,甚至不用太多规则,他都能把很多事情处理得非常到位。
王鹏在湖畔答辩现场
外部引进的高管一定要为他搭好班子,给他配备业务上的老人来配合他。专业的人才更多对专业感兴趣,只要企业的价值观清晰,对其工作环境无影响,他只需负责其专业的事。具体来说:
第一、只要能解决问题,因人设岗没问题;只要能解决企业的问题,为组织目标服务,可以因人设岗。唯一的问题在于组织要保持一种平衡,这背后实际上是最高层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只要能解决组织的核心问题,为他在组织体系之外另设一个岗位,也是一种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二、空降高管没问题,搞好班子分步骤;空降高管实际是一个好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不停地引进高管,这叫“鲶鱼效应”。一个企业存在的时间长了之后,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习惯,这套习惯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但一个组织最可怕的是丧失学习能力。
引进高管是逼着大家去看不一样的东西,学不一样的东西,听不一样的东西。但在引进高管前要先规划好做什么事,如何搭班子,谁来带领,他做的这个事情有可能带来的对组织的负面效应、边界在哪里等等,自己要想清楚。
第三、经营管理干部最好自己培养;自己培养的本土干部,可能专业性不会太强,但其经验很丰富,懂人性。对于这些干部,做一般的管理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第四、专业人才大胆开放引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组织不动起来,不活跃,就是一潭死水,很快就会陷入官僚状态,一旦陷入官僚状态,动力就会降低很多。
整理| 元仔 | 校对 | 三水 | 主编| 陈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