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文中回忆了小时候和奶奶相处二三事,纸短情长,挂一漏万。
不过倒是激起层层涟漪,引得小伙伴纷纷留言。
有一位小伙伴留言说:
“奶奶的故事很动人哦。
确实,老人家带孩子更有耐心和智慧。
我也常常想起我的奶奶/外婆。
想起她的坚韧/睿智,遇到很多事情,都在想如果奶奶还在该多好啊,我可以无条件的信任她,就像精神上的乳汁,她会无条件的接纳我。
还有亲手栽的树我也很有共鸣。
我出生那年家里种了一颗柿子树在门前。奶奶去世后,村里人为了搞新农村建设把我家的柿子树以及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老房子一起毁坏了,当中有很多纠葛,想起来令人痛心。
我能接受老房子被他们毁坏,但也是无法谅解为啥一颗水果树都可以被打倒,毕竟村里人也可以在中秋节的时候采摘来吃啊,一颗几十年的果树可不容易啊。”
真是说出我心声啊!!!老人家带孩子就是更有耐心和智慧啊!!!
==
另一位小伙伴说:
幸福。你对奶奶的了解比我多。
我也是和奶奶最亲,小时候带我的。
可能从断奶之后,有起码两年多都是奶奶带的。
读书了,还是要常去奶奶家。不然没有地方吃午饭的。双职工家庭的苦。
我多次想回忆起奶奶的生日属相,都无从得知。现在连她自己也不再能确切的记得了。
很奇特。小学时候我还记得她讲她年轻时候各种事的回忆。怎么进工厂做工。作为家中大姐怎么吃苦带弟妹们。怎么跟爷爷拉扯孩子们。
现在她失去了很多记忆。而且耳朵也开始背了。
人耳朵背了真的可怕。失去信息。失去交流。原来input退化,真的也会带来output退化
我超级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情形,老人老了丧失交流功能的话,很多疑问就好像永远沉在海底无法打捞,自己虽然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感伤,却无人可以诉说,而且照顾老人就真的变成了一种身体上的照顾,而无法再有精神上的交流,如果过去感情积累深厚还好说,如果不够深厚,自己可能也只能靠着责任心在照顾长辈吧。
可是我奶奶是一直都聪明又随和、聊天很令人愉快的人,我跟奶奶的深厚感情,足够让我照顾她到地久天长,都不会嫌弃。而且多留得她在世一日,就像第一位小伙伴说的,就多一日拥有这样的精神慰藉源泉。我真的觉得这样的情形很幸运,我很幸运,大姑也很幸运,我一直不知道大姑为什么不像我这么想,百思不得其解。
“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他们日常拿来批斗我,意思是相比他们小时候,我如今拥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我却不听话。
可是我却觉得他们有奶奶这样聪明又随和的长辈,明明可以得到很多精神交流,却不知珍惜,想发脾气就发脾气,才是真正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他们日日进行道德审判,好像把精神层面抓得很牢,可是却是这么灵魂干涸的人类,生活条件不是只有物质条件的呀,精神交流才更宝贵也更重要,而精神虐待才更令人痛苦啊!
==
还有一位小伙伴留言说:
“这篇读着好温暖。能和祖辈有深层次的生命连接,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我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这一块。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就越发觉得遗憾。每次看到同龄人回忆奶奶/婆婆的拿手菜都特别羡慕。”
==
看到小伙伴们的留言,纷纷怀念自己和奶奶或外婆共度的岁月,或者遗憾自己缺少了这样的经历,这样的bonding,真是有够安慰我。
人生在世,明明是要学会和越多人建立感情纽带、生命连接,才越好嘛!
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深情,也能对他人付出真情,这不是人生之幸事吗?这不才是所谓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的培养目标吗?
但是,我成长的九十年代,似乎有这么一种观念和教条,是对隔代养育的污名化;而又有我大姑这种人,这种所谓的教育工作者,拿着鸡毛当令箭,以此来攻击奶奶,夺权篡位,强行取而代之,简直是恶之大者。
谁该爱?谁不该爱?
一个人,因为她的身份,就不该给予爱吗?也不该被爱吗? 
==
大姑所抱持的“单亲家庭”、“隔代教养”会导致小孩将来容易走上邪路,这两大理论,似乎是我成长的九十年代流行的理论,甚至现在也还是流行,当然现在更多的是,变迁为另一种理论,就是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担忧;乡村留守儿童也是更多隔代教养;这某种程度,也是贴标签和污名化。
当然乡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是值得关注,但是那些就此一概而论、给人贴标签的人,有一点辩证思考能力吗?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吗?而不是就用一个标签,一概而论,钉死了所有身处这种环境下孩子,认为他们都一定有同样的问题。“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怎么一旦被贴上祖父母的标签,就都变成了一模一样毫无灵魂的人呢?这种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怎么就好意思这么趾高气昂地认为自己是老师、说话是圣旨呢?
有朋友说:“你大姑还老师呢,丢老师的脸,你千万不要因为她觉得其他的老师也是这样,我遇到的老师没有一个人像她会说出单亲和隔代教养的孩子以后会杀人放火坐牢这种话,极其难听,不知道她是多怨恨才对一个本就受伤害的小孩子说出这样无情的话,她心理极其扭曲,要是我小时候被人这么说我一定是当下就拿棍子出来打人的,气不过啊,你算什么这么说我。”
可是,我的印象是:多数教师,都是知道这两种流行论断的,且是或多或少认同的。
而且,知道这两种流行论断,还是值得自豪的,因为说明日常有关注和阅读教育方面的书报杂志,相比那些对教育漠不关心的家长们,大姑绝对是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和知识制高点,自己关心教育、了解教育,所以才知道这种因果关系。
==
我大姑首先是个这样的人,其次,在学校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我回想起小时候的两位老师,两个故事:
小学四年级或五年级开学时,新换了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位吕老师就年轻时髦超级要强超级自以为是。
我奶奶去开家长会,她把我奶奶撵回去了,让我换一个家长来。因为我奶奶是奶奶,是祖辈,就被她嫌弃了,因为隔代教养导致溺爱导致小孩要被毁掉是当年流行的教育认知之一。
后来,我大姑就作为我的家长去学校见班主任了。
从此大姑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回头来看,气死我了。
而且,吕老师还嫌弃我奶奶不说普通话。我奶奶说话是有湖北口音。可是那又怎么样?一个人说话有乡音,就一定不聪明、不明理吗?毛主席说话还有湖南口音呢?他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充满浓重口音,你怎么不把他撵下去?
而且我大姑不是也不会说普通话吗?那你怎么不嫌弃?大姑只会说南京话。你让她念课文,“黑黢黢”会念成“喝黢黢”,所以我小时候都是自己默生词,自己用空白磁带先把生词念一遍,录下来,然后再放磁带给自己听,边听边默写。
这些人身为老师,就自以为是到了不可一世的地步,真是想起来就令人气炸。
那位吕老师后来一学期没结束,就得了肾盂肾炎,休病假回家养病去了,从此终于消失在我的生活中。
回头来看,生病回家,退出我的生活,真是幸事。
唯一遗憾,就是这短暂半学期的飘过,却好像给大姑授勋加冕,让她登基,大姑在家长会上作为我的家长介绍经验,这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她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容后详述。
可是,当年的我,天真幼稚善良,我还去她家看望过她,还很担心她的病情。
当年就是对老师的命令,言听计从,逆来顺受,没有批判精神与反抗精神。
如果我现在能穿越回到过去,我好想穿越回去,对那位老师说:你省省吧!你以为你是谁?你不尊敬我奶奶,我为什么要尊敬你?
--
大姑的“授勋加冕”:
不知道大姑去学校跟老师说了啥,估计又是自吹自擂那一套,吕老师请大姑去家长会做报告,报告经验,教育我的经验。大姑还去做了整整一节课的报告。回想起来,真是好想穿越回去,听听她到底讲了啥?
以及,我真的想要反驳老师请大姑介绍经验的立论:我是来自单亲家庭,可是那是父母离婚,又不是我有智力障碍,为啥要把我学习好说成一种身残志坚啊?我奶奶带着我,就如昨天文中所说:“吃穿不愁,精神交流,这不就是一个小孩所祈求的全部了吗?”那我学习好,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
歪个楼,这是我当时看电视剧,仿佛看到那一幕重演,忍不住写下给小伙伴的观剧笔记:
《以家人之名》,第3集第27分40秒开始,29分20秒结束。
高一新学期开学家长会,第二位被点名发言的齐明月妈妈,站起来就滔滔不绝,介绍经验,一点都不懂得这只是家长会大会流程的一部分,不是某个人的独幕剧,不是让某一个人大放异彩的。
讲了100秒,那种滔滔不绝的劲儿,那种超级自我中心、我说什么都是对的、都是真理的劲儿,简直和我大姑一模一样。
小学时候,从一开始都是我奶奶去开家长会,我奶奶就很低调谦逊,去鼓楼区开家长会,人家要她介绍经验,她也只是说“没什么,都是小孩自己学的。”
结果来了这么一个新班主任,就很凶,疾言厉色,说我奶奶是祖辈,要退货,后来换了我大姑去,我后来听说,大姑居然在家长会上介绍经验,介绍了一节课,我震惊了,我大姑从来就只知道东一榔头西一棒地随意批评我,都是破坏式,不知道有啥建设性作用了,居然能讲整整一节课。她的认知世界不知道为啥居然如此迥异,不知道是如何构建成的。
==
还有一次,小学五年级时候的数学老师陈老师,一位女老师,爱穿西服套装,长得周正庄重,可是她的教育方式,回想起来,也是充满了戴帽子、扣罪名、道德审判。
有一次下大雨,放学时候,我奶奶来学校给我送雨伞和胶鞋,被陈老师看到了,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我,还批评了我奶奶。意思是我奶奶太娇惯、溺爱,下雨而已嘛,专门来给我送伞送鞋,这么隔代教养溺爱,把小孩惯坏了,怎么得了?
甚至期末成绩册里面的评语,还专门写了一段,要提高自理能力等等,多年之后回看,这句话貌似平平无奇,可是想起那背后的故事,又想起了下雨天外面黑漆漆教室里面灯火通明,老师把大家留下来专门批评我和奶奶那一幕,真是百感交集,为这段评语背后的自以为是、道德审判和隐隐约约的阴阳怪气,感到百感交集。
我现在回头来看,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很想和当年的老师辩论一下啊!!!
我是三岁就上全托的人,三岁就要自己吃饭穿衣叠被子,我怎么就没有自理能力啦?
我家和学校挨着这么近,门牌号都是连着的,我奶奶又是退休在家,时间自由,她看到下雨了,到学校给我送伞,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我感受到奶奶对我给予的爱,自然也会付出无尽的爱给奶奶,这不是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吗?奶奶对我毫不藏私,我自然愿意为奶奶赴汤蹈火。
难道要互相冷血,才是好的教育???
我又不是故意不带伞,是下午才开始下雨。
奶奶明明退休在家,时间自由,却坐在家里,安坐高堂,冷漠地等我淋湿回来?或者硬是忍着关心,就是不送伞,就为了培养我的自理能力?这才是对的?
这才是爱的教育?
==
想到奶奶,明明在她的生活中、工作中,一直受人尊敬,却因为是我奶奶,为了我,在我的学校接连吃瘪,就感觉过意不去,就后悔我小时候太没有斗争精神和反抗精神,总是对老师逆来顺受。
回想起这两个故事,虽然只是微不足道小事,我时隔多年,还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肯定又有人说我小气,爱记仇,不多念着老师的好。
可是,事情虽小,背后折射出的思想方法,难道不是大事吗?
我只是想要探讨一下教育思想方法而已,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以史为镜,鉴古知今,吾日三省吾身,回想往事,探讨背后的三观,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
文末奉上我最爱的一篇古文:
陈情表
作者: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