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妈说:
昨天分享了内向慢热的儿子是如何在幼儿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的,有很多妈妈深有感触。说实在的,不是说要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而是比起自来熟的娃,这类娃确实更让爸妈焦虑和操心一些。
有个妈妈更是私信我,OK妈,其实看到孩子也看到了我自己,我也是一样一样的,知道不能着急、也不要责怪孩子,但是还是会希望他能和小伙伴融在一起,也希望能在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也能有自己的表现,可以被看见!
是呐,太能理解妈妈的心情了~所以,今天想分享一个感动而具有参考价值的故事给到大家,故事的主角是我的好友小语妈妈,她也是个“社恐妈妈”,自己和先生都是文字工作者,平时最多的就是在家看看书,非常不善社交,碰到人多热闹的场子就会特别不知道自己能说什么、该做什么。
但在女儿因为不善社交、不愿意去幼儿园、经常闹别扭后,小语妈妈痛定思痛,决定为女儿“博”一把从发现小区社交核心的奶奶圈、到混入孩子圈、再到成为妈妈圈的优秀“掮客”,为了女儿交到朋友,硬是逼着自己一路打通关。
咱们都是成年人了,性格基本已成定局,但为了孩子去突破自己,真的很不容易、很伟大,除此,小语妈妈的具体实操方法或许对有同样困境的妈妈来说也很有用!
01
小区里的奶奶圈,掌握着娃们的社交局
女儿上的是小区里的公立幼儿园,进入幼儿园后的头一个月,虽然自理能力尚可、不太会哭闹,在老师眼皮底下一切正常,但只要放学回到家里,各种情绪宣泄就来了,经常是一点小事就把自己气得叽哩哇啦。
每天早上上学也总会让我很恼火,从家里到幼儿园那点路,原本三四分钟能打一个来回,她可以活生生走上半小时,各种作
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她反反复复就一句:“我不想上幼儿园,我想找聂宝(之前托班里的一个小伙伴)玩。”
原本以为是蛮旧、还总想着老伙伴,后来老师和我反映了女儿在幼儿园比较孤僻的情况后,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是因为在新环境里没交到朋友啊!
和女儿形成反差的是,她们班里很多孩子看起来关系非常亲近。我去接她时,总能看到班里好些小孩子3个一簇、5个一群的玩得特别火热,也特别有天聊,而且那些孩子看着很也热情,会主动和我打招呼。
看着女儿孤零零的样子,我有点心疼。我开始琢磨,如何让小语融入进去。
直到有一天,因为晚上外出饭局,我不需要赶回家做饭,我从幼儿园接完女儿便悠闲地带着女儿在小区溜达了一圈,这一溜达,居然有了线索。
放学后的小区里遍地都是刚从幼儿园回来的孩子和接送他们的老人,小孩儿们三五成群地你追我赶各种疯玩,老人们在小区中央公园里一撮一撮地站着,闲聊着家长里短
“睿洋奶奶我跟你说噢,我和女儿商量好了呢,这周末带涛涛跟你们一起去,龙井喝茶去!”说话的涛涛外婆我认识,女儿还在襁褓里时,下楼晒太阳时老碰到她。
“好的嘛!礼拜六喝茶,礼拜天他妈妈要带去植物园放风筝,年轻人去的,你女儿有空的话,也可以结个伴儿。”睿洋奶奶笑眯眯回了话。
原来,你以为老人只是闲扯,但其实她们在不经意间为孩子的社交提供了一次次的空间和机会!
而若不是恰好路过听到这番话,我还一直不知道,原来,以孩子为线索的交际圈,彼此间的关系居然是如此紧密的;而那些看着玩得很熟络的娃们,或者他们的友谊早在几年前就打下基础了。
这么看来,女儿作为一个“新人”,本身又是个敏感慢热的孩子,要在一个不乏成熟小圈子的班级里打开社交局面,那当然是相当不容易了。
我们虽然也在小区里住了很多年了,但因为我自己社恐,除了女儿很小时候会推着婴儿车在楼下走走,平时很少在小区走动,偶尔碰到有几个妈妈也是等着别人来搭讪,从没主动出击,微信也没加过几个。而等小语上托班后,又选了家离小区比较远的托班,这一来,和小区的大部队娃们就更没重合了。
02
帮女儿打开社交,先混孩子圈
原因是找到了,但要打入这些社交圈,又何谈容易。
一来,这些娃背后的家庭社交圈可能已经是多年的积累了,没准有些是溜娃大军时期就建立起的友谊;再者,奶奶外婆辈们的聊天圈,我以一个妈妈的身份去和他们拉扯家常也不合适,缺乏长期的共同语言。
又观察了阵,我发现虽然大人们的圈子不好破,但孩子们的活动圈还是相对容易突破的。老人们都顾着自己聊天没人陪他们玩,他们反而很需要有个“大孩子”带着他们玩。
于是,我入圈了。我一改接上娃就冲回家各种忙活的习惯,开始带着女儿在楼下混时间。
第一次入圈还蛮生硬的。她班上就有好几个小孩儿特别喜欢在水塘边拔草“喂鱼”,于是我一个大人,跟一群小屁孩吹牛,“这才是小鱼爱吃的草,你们都弄错啦!”
说完,我扯上一把青草(我只掐嫩的,那些娃们都是连根拔起),塞给女儿一些,让她去往水塘里丢,结果也不知为啥,小鱼特别给面子瞬间就抢光了。一开始不太信的娃们,见这情形就很膜拜我女儿,纷纷抢着去看我女儿手里剩下的青草长啥样。
女儿从头到尾没说什么话,但我看得出来,她脸上的表情,是蛮舒适的。
那天在水塘边玩了一个多小时的喂鱼,最后各自分开回家时,一个叫云溪的孩子,凑到小语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后来小语告诉我,云溪说明天放学还要一起玩。
有了第一次的出圈成功,我也放轻松了很多—— 还好嘛,和一群小孩子玩玩咯。
为了让友谊快点升温,女儿收到邀请的第二天,我特地带了一只可以在水塘里玩的遥控船去接她。
因为女儿对操控玩具玩得很熟练,瞬间就成了小伙伴们的中心,这种感觉帮她克服了羞涩,渐渐就和伙伴们打成一片了。这一招超管用!
有了这两次愉快的经历,后来,小语加入这群孩子的游戏就没什么障碍了,也很自然地把这份小区“区友”的友谊带进了班,在班里一下子就改变了“举目无亲”的惨状。
对了,这里要说一下亲自己带孩子入圈的重要性。
虽然有些孩子你帮他找到小朋友聚集地,你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混圈了。但至少我家女儿还不具备这能力。比如她看到别的好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总是会彬彬有礼地先征求意见说:“我能一起玩吗?”每次她的真诚和礼貌,换来的都是孩子们不搭理。越这样,她就越挫败。
后来我发现,小孩子在玩的时候,征求意见、获得许可再加入根本就行不通,其实就是昨天OK妈的推送里也有提到,倒不是小孩子心眼坏,人家玩得正嗨呢,哪有空理你嘛!
后来我教女儿学会找时机,我给她示范,给正在玩树叶的小朋友递一片叶子,或是在别人做老鹰抓小鸡游戏时主动去当最尾巴上的那一只小鸡,这样,被拒绝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女儿也慢慢从我的亲自己示范中get到了不少技能。
03
打铁还需趁热,继续组局,却收获意外
为了女儿的社交能力进一步稳固,我继续组局。周末爬山喝茶逛场馆,暑假结伴跨省出游,能做的我都去做。
虽然我自己是个社恐,但我发现,只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做好自己事先计划做的事情,在社交过程中就不会那么容易脑子空白、无所适事
在组局的过程中,我给自己找到了有一个恒定的角色:服务者。比如,看场地、规划路线、了解住宿、当出纳记账。
特别适合组织的人把大家都张罗在一起,我就做好琐碎的服务工作!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家带娃和我玩,会很省心,体验感通常都还比较好,她们也会在之后的活动中经常找我一起。
当然,这些幼儿园外的活动,切实也给女儿的社交带来很多的便利,她会有一种“我妈主场”的感觉,相对会比较放得开。
虽然我做的这些工作看起来对社交没什么帮助,但是,恰是这些是在家里完成的基础工作,让女儿可以在跟着我做时去真正理解到社交中最重要的一个认知:学会了解别人。
比如每一次在安排用餐的食物时,我都会让她去回忆,哪个小朋友爱吃什么、哪个小朋友不吃什么;也会让她去考虑小朋友都有什么样的喜好,去安排什么样的小游戏和道具。有了这些准备,当她在和小朋友交流时,也更有聊资了。
04
组局升级,除了吃喝玩乐,
我还给她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小语在社交虽然没有说游刃有余,但在幼儿园交了几个朋友,也算是玩得很好了。就她这种性格,我觉得一下子让她成为社交小达人,也不现实,于是到了大班我开始给她寻找一些除了可以一起玩,也能一起学的小伙伴。
那个阶段的她接触了几样兴趣课,每次兴致勃勃开始,最终都会半途而废。我就想起自己初中那会儿,和几个同学研读金庸武侠时的那种劲头,其实,和金庸作品本身的魅力比起来,其实我是更享受和好朋友一起高谈阔论的感觉。说白了,是伙伴让这件事情变得更有趣。
于是我要给小语找可以一起上上兴趣班,能“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这其实比之前找单纯的玩伴要难很多,因为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孩子的状况也会有区别。
这需要更多的铺垫,最后我纠结再三选择从家长群入手
在此之前,除了老师在群里发通知,我一般是不会吱声的。为了孩子,我也真的是够拼了
思来想去,我发现我可以介入的点就是我自己曾经在出版社工作过,对绘本相对会懂一些,班级老师和家长又刚好对这块比较重视,见大家有时候在聊,我会插进去说几句;或者发现
一套有意思的绘本,就会顺带在班级群里说一嘴。
一来二去,在家长群里,我就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懂书”的印象,有些妈妈遇到孩子阅读方面的困惑,会习惯性地来问问我。
这种屏幕两端的交流,对我这种不善交际的人特别友好,你不会感到尴尬和嘴拙。而这种交流的基础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在开放日或家长会上碰到时多说几句,或是在周末替孩子约个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语吵着要学琴那一阵,我其实也是半吐槽半认真把找学伴的需求在群里喊了一嘴,没想到一下子炸出来两位妈妈。她们其实也正发愁,要不要给孩子学一门乐器,以及要学怎样一门乐器。
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我主动说出需求的时候,不过是让需求实现了信息对称,对彼此都是一种帮助。三个小朋友自那以后一直在一起学琴,特别有劲!
最后我想说,因为组局的那个人始终是你,不是孩子自己,所以其实组局仍然只是我们给孩子去营造一些社交的空间和氛围。真正要让孩子学会社交,还是需要我们不断培养他的底层社交能力。
其实也就是上面也提到过的,要让孩子学会懂得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其实也就是同理心。
这需要我们一点点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比如我会和孩子聊他喜欢的老师和同学,聊外婆和奶奶的区别,也聊书本里的故事……我和她聊一个问题的A面B面甚者C面,其实就是不断换位的过程,孩子的感受会在不同立场上切换。
终于女儿在有了朋友后变得自信的同时,也慢慢建立起来了更强的同理心和“容忍度”,她善变的情绪也更稳定了。
作为一个社恐的老母亲,能送孩子一程到此,我也感到欣慰了。
大家如果觉得今天的长长干货文能触动到你或者有用,记得点赞哦!
因为经常推送时间比较晚,很多妈妈说早上一起床就被各种公号的推送给淹没了,经常找不到我的文章。真的不想和大家走散,还请亲们把我的公号设为星标,这样我的公号就会置顶在你的阅读列表中啦。
像这样操作起来哦↓↓↓

↓↓↓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我的微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