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晨妈,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也许我还能列举出好几条,但如果要问差学生的共通点是什么,晨妈肯定会说:“他们的专注力都很差!
专注力的重要性,我们从小就知道。可是,更多的父母苦于孩子专注力低,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冲孩子发脾气。
熟不知,父母的这几种不良习惯,恰恰会毁掉孩子的专注力。
随意打断孩子,“好心办坏事”
晨妈见过不少父母在孩子做作业时,喜欢突然说这么一句话:
“写作业写累了吧,先来喝口水(吃个水果)再写吧!”
或者,还有的妈妈,在陪孩子做作业时,看孩子一道数学题算错了,会习惯性的敲一下孩子脑袋,或者敲几下作业本。
这两种行为,虽然出发点都是为了关心孩子,但是实际上却会对孩子的专注力造成影响。
孩子在写作业时,精神保持高度集中,妈妈突然打断孩子,孩子就会被另一件事吸引,从而忽略了眼前的作业。
等喝完水,吃完水果,还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重新投入到作业中。
而妈妈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如果时不时敲打一下孩子,则会让孩子分散出一部分的注意力,去时刻观察着妈妈的脸色。
同时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答案不自信,总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的答案。
因此,妈妈们在关心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时机,以免“好心办了坏事。”
强行帮助孩子
晨妈记得之前帮蛋蛋买了一块拼图让他玩,但是我怕他不能一个人拼起来,所以大部分都是我一边教他一边帮他拼成的。
谁知道,完成之后,这小子不但不领情,还把拼图全部打乱了。
我强压住怒火,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抬起头,倔强地说道:
“不是我自己拼的,我不要!”
那时,我明白了:
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在“单独的探索”中逐步提升的。家长的“过度帮助”,有时只会扰乱孩子的专注力,破坏孩子的兴趣。
所以,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请尽情让他发挥吧,也许他们独特的创造力还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呢。
父母的不专注示范
晨妈知道,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带孩子,总会有疲倦和不耐烦的时候,想“偷个懒”,玩会手机,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依然建议父母们在陪孩子玩的那一两个小时里,尽量减少看手机的时间。
当孩子看到你一直在盯着手机,他就会觉得手机上肯定有更好玩的东西,自然会凑过来和你一起看,这也会打断他原本玩玩具时的专注力,也浪费了和孩子相伴的美好时光。
应采儿曾经在节目中,就吐槽过老公陈小春在陪儿子玩时,只知道玩手机和iPad。而她对陈小春说的一段话,晨妈特别赞同。
因此,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从自己做起,放下手机,专心的享受可贵的亲子时光。
除了上面三件不能做的事,晨妈还想跟大家聊聊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找对了方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1
专注力也要分段培养
虽然专注力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素质,但是在孩子幼儿时期,由于大脑发育的不同,我们应当按照不同的年龄段来分类训练。
1-2岁:
在宝宝玩玩具的时候,可以观察他对哪个类别的玩具更有兴趣,从而鼓励他多玩那个玩具,其它玩具可以暂时收起来。
如果宝宝在做游戏的时候,对某个游戏很投入,也可以和他经常玩。
2-3岁:
锻炼孩子专心做一件事的能力。
比如,想让孩子把桌子上的抹布和纸巾带过来,可以分两次说,而不是让孩子同时拿两样东西。这就是著名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说的:
一件事情做完,再做另一件事 (one thing at a time)。
4-6岁:
培养孩子有时间计划的做事。
一般来说,4-6岁孩子的专注力在13-20分钟左右。因此,爸爸妈妈可以要求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只做某件事,比如:读绘本。读完之后要告诉爸爸妈妈这本绘本主要讲什么内容。
02
善用计时器
有的妈妈可能会问,如果孩子在专心的做一件事,但是10分钟后,我们一家要出门怎么办呢?
很简单!只需要买一个计时器就可以了。
当我们需要出门或者吃饭时,只需要口头告知孩子,然后开始用计时器倒计时即可。
这样做的好处是,计时器响的一分钟里,可以为他从专注中抽离出来,提供一个缓和空间。
并且次数多了后,孩子对铃声就有了条件反射,这可比妈妈们单纯的喊叫有用的多。
03
给孩子营造一个无干扰空间
这里的空间,并不单指一个房间,它也可以是一张写字桌,一张游戏垫,孩子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安静地做自己想干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空间最好离人来人往的门廊、电视剧、时不时飘香的厨房远一些,因为这些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干扰。
另外,如果是写字桌,桌上除了作业本,必要的纸笔,其他东西都最好清理干净哦~
当我们的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小毛病,一味地责备,强硬的要求孩子,有时反而吃力不讨好。
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妨先将思考的对象放在自己身上,想一想:
“我能为孩子改变什么?我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点问题。”
有时转变思路,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本。
还想看什么育儿知识,也欢迎在下面告诉晨妈哦~
*本文为妈妈手册(ID:jqfans)原创,400万宝妈关注的母婴公众号。作者:晨妈,育儿经验丰富的宝妈,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陪千万父母共同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